提起解热镇痛抗炎药,相信药师和很多普通人都会熟悉,毕竟相当多的人在感冒或者是刚刚结束的新冠疫情中使用过这类药物,比如大家常见的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都属于这一类药物。
今天我们就系统地讲一下这一大类的药物,以帮助更多药师掌握相关知识,让更多普通人了解和正确使用此类药物。
本类药物简介
解热镇痛抗炎药,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并且大部分还有抗炎乃至抗风湿作用的药物,因为他们和其它抗炎药物的作用机理不同,因此与甾体类抗炎药对应又被称为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
根据NSAIDs化学结构的不同,解热镇痛抗炎药通常可分为水杨酸类、苯胺类、吲哚类、芳基乙酸类芳基丙酸类、烯醉酸类、吡唑酮类、烷酮类、异丁芬酸类等。尽管这些药物结构各异,但均具有相似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
和甾体类药物的比较
在本文讲述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时候,不得不提一提甾体类抗炎药,因为这一类药物和NSAIDs一样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但是作用机制,使用方法等不同。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两类药物的相似和差别,我们通过下面一个表格来分析。
从该表可以看出,非甾体类抗炎药比如糖皮质激素等,虽然也有抗炎作用,但是和NSAIDs很不同,并且有局限性,这就更加突出了非甾体抗炎药在这方面的优势。
药物作用和药理机制
这类药物,正如它的名字一样,主要有以下三种作用,即:解热;镇痛;抗炎。
为了更好地了解使用这种药物,下面我们分别从它的三个作用,了解一下它的药物作用机制。
(一)解热作用的化学机制
在人体中,正常体温的调节是由下丘脑支配的,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散热和产热之间保
持动态平衡。而炎症反应中,细菌内毒素可引起巨噬细胞中IL-Iβ、IL-6 、IFN-α、 IFN-β和TNF-α等细胞因子的释放。这些细胞因子又促使下丘脑视前区附近合成PGE2(一种前列腺素),通过cAMP触发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调定点的上移,增加产热,使体温升高。
以上就是炎症导致人体体温上升进而发热的生理机制。
当体温升高时,NSAIDs可以抑制下丘脑PG的生成,PG的减少,就可以使得下丘脑调节体温下降,最终达到解热作用。而在这个过程中,NSAIDs最终促使升高的体温恢复到正常水平,而对正常的体温没有明显的影响。
(二)镇痛作用的化学机制
该类药物的镇痛原理,主要是以下三方面:
1、对于炎症和组织损伤引起的疼痛尤其有效,机制是通过抑制PG的合成从而使局
部痛觉感受器对缓激肽等致痛物质的敏感性降低。对临床常见的慢性钝痛如关节炎,黏液囊炎、肌肉和血管起源的疼痛、牙痛、痛经、产后疼痛及癌症骨转移痛等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而对尖锐的一过性刺痛(直接刺激感觉神经末梢引起)无效。
2、进入脂质双层,阻断信号转导,从而抑制疼痛。
3、部分NSAIDs能在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镇痛作用,主要作用于脊髓,可能与其阻碍中枢神经系统PG的合成或干扰伤害感受系统的介质和调质的产生及释放有关。
(三)抗炎作用的化学机制
在阐述此类药物的抗炎机制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人体内炎症出现的生理机制:
在人体中,有一种叫做环氧化酶(COX)的活性物质, 有COX-1和C0X-2两种同工酶。前者为结构型,主要存在于血管、胃、肾等组织中,参与血管舒缩、血小板聚集、胃黏膜血流胃黏液分泌及肾功能等的调节,其功能与保护胃肠黏膜、调节血小板聚集,调节外周血管阻力和调节肾血流量分布有关。
后者为诱导型,各种损伤性化学、物理和生物因子激活磷脂酶A2( PLA2)水解细胞膜磷脂,生成花生四烯酸;后者经COX-2催化加氧生成前列腺素。损伤性因子也诱导多种细胞因子,如IL-1、 IL-6、 IL-8、TNF等的合成,这些因子又能诱导C0X-2表达,增加PG合成。
而在炎症反应过程中,PG可致血管扩张和组织水肿,与缓激肽等协同致炎。
来自循环血液中的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分子、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I)和白细胞整合素,是炎症反应初期的关键性因素。
以上就是人体内炎症作用的生理机制。
而NSAIDs的作用机制是抑制体内COX的生物合成,COX被抑制,可以减少PG在局部组织的生物合成,从而治疗炎症。此外,研究表明,此类药物还可以同时抑制某些细胞黏膜分子的活性表达有关,这也和它们的抗炎作用有关。
大部分传统的NSAIDs 可同时抑制两类酶,有时因剂量不同对不同亚型酶的抑制情况不同。
目前认为,NSAIDs对COX-1的抑制构成了此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毒理学基础,对C0X-2的抑制被认为是其发挥药效的基础。
三种常见NSAIDs的比较
通过上文,现在我们知道了该类药物的很多基础知识,但是因为该类药物有很多类型,很多品种的药物。对普通人乃至一些药师而言,全部掌握是没有必要的。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熟悉这类药物,下面我们以表格的形式,来认识三种临床上最常见的药物。
禁忌症、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
和其他药物一样,NSAIDs在使用中同样存在诸多问题,虽然这一类药物的用法简单,疗效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仍需注意很多问题。
下面将从此类药物的禁忌症、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三个方面论述。
(一)禁忌症
1、最重要的一点,有活动性胃肠溃疡和近期消化道出血的患者禁用。
2、对该类药物过敏,或者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比如哮喘,鼻炎或者支气管痉挛的人群慎用。
3、肝肾功能不全或者异常者慎用。
4、高血压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慎用。
5、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禁用。
6、老人、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最后,因为非甾体类药物有很多品类,不同药品的禁忌症不尽相同,所以除了上述禁忌症之外,非正常人群使用前,务必咨询医师,之后方可使用。
(二)注意事项
1、必要时短期服药,因为该类药物副作用损害身体。
2、如果病灶表浅且局限者,使用涂擦剂。
3、肝肾功能异常或者不佳者,应该选择该类药物中的合适药品,避免肝肾功能损害或者进一步的损害。
4、不应同时使用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该类药物,因为这样疗效并没有增加,但是副作用加倍。
5、使用时首选环氧合酶抑制剂,前体药物和各种缓释剂、肠溶片、栓剂等,可以减少胃肠道损害。
6、饭后服用,减少对胃肠道刺激。
7、患者使用期间应该密切地观察大便的颜色,以及观察是否有明显的症状出现。因为非甾体类消炎药常会对消化道造成损伤,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腹胀,甚至胃出血等。
8、试用期间宜饮食清淡。
(三)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这一类反应最常见,可以是上腹不适、恶心、呕吐、出血、溃疡等。
2、皮肤损害:包括皮疹、荨麻疹.瘙痒、剥脱性皮炎、光敏等皮肤反应,有时尚可发生一些非常罕见的严重甚至致命的不良反应。
3、肾损害:正常情况下少见,特殊人群易触发,但停药后可恢复;长期服用易导致“镇痛药性肾病“,导致慢性肾病和肾乳头坏死。此外,在某些病理情况和合并其它肾脏危险因素的时候,比如肝硬化、高血压或者糖尿病,更容易发生肾损害。
4、肝损害:发生率较低,但老龄、已有肾功能损害或者长期大剂量服用者风险增加。
5、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见于选择性COX-2抑制剂。
6、血液系统反应:大部分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只有使用阿司匹林会发生不可逆反应,另外导致其它类型血液病的事例也有少数报道。
7、其它不良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如头晕、嗜睡、精神错乱等,再比如耳鸣耳聋,味觉异常等。
文末总结
通过全文的阐述,可以知道,解热镇痛抗炎药是一种兼具优劣的药物,疗效扎实可靠,但是也存在诸多副作用等。
但总的来说,该类药物还是在广大医师、药师和患者的使用过程中得到了一致肯定。
最后,希望广大读者通过阅读本文,对该类药物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医师、药师和患者都能够正确合理使用,发挥该类药物应有的作用。
标签: 对乙酰氨基酚 布洛芬 对乙酰氨基酚属于哪类解热镇痛药 对乙酰氨基酚安全还是布洛芬安全 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