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泡病是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的重要疾病之一,特别是在池塘养殖前期,可以直接造成小虾急性死亡,还可以引起细菌继发感染和诱发病毒病的发生。在浅水池塘、能排污的高位池塘和肥水后马上放苗的池塘发病率更高,危害也更大。本文总结了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气泡病的主要症状以及一些流行特点,为大家正确诊断对虾气泡病提供依据。
一、对虾气泡病的危害
当水中溶解气体过饱和时,气体可以通过某种途径进入虾体,并在其体内形成小气泡,比如附肢,从而影响对虾的正常生理功能,这就是气泡病。
急性发病的对虾上浮、游塘,在岸上可以看到大量对虾“白鳃白尾”在水面下游塘。急性死亡一般只发生在水位1m 以下的浅水池塘。更多的情况是在晴天中午到下午的时间对虾发生短时间的游塘,游塘的虾没有明显的“白鳃白尾”症状,或者见不到游塘,发病虾“趴边”或少量上浮,对虾少量死亡。论急性发病还是慢性发病往往在发病的次日可以见到底层有大量死亡。
患气泡病时,对虾最显著的表现是鳃部或表皮下存在气泡,发病最主要的现象就是对虾身体不能保持平衡,游泳速度缓慢,扒开死虾能明显看到肌肉发白、尾部发白、鳃发白。我们把鳃取下一部分放到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鳃上有大量的空泡,在个体较大或患病严重的虾体内,气泡十分清晰,但多数情况下(如幼体)需要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低倍放大后才能观察到。
(1)在鳃部,积聚的气泡使鳃部变得异常苍白,较大的虾患病后最初症状是快速异常的游动,接着呈现木僵状态。
(2)严重时,病虾在水面呈头胸部高、腹尾部低的状态漂浮。这一点与其他原因引起对虾死亡时的沉底现象完全不同。
(3)更多的情况是在睛天中午到下午的时间对虾发生短时间的游塘,游塘的虾没有明显的“白鳃白尾”症状,或者见不到游塘,发病虾“趴边”或少量上浮,对虾少量死亡或次日见底晋有一定数量的死亡,刚刚死亡的对虾或还没有死亡的病虾明显发现全身肌肉“白浊”,或尾部“白浊”。
二、对虾气泡病的起因
我们能看到在鳃里有大量的气泡,这些气泡不仅会影响虾的体质,让对虾行动缓慢设施能力差,还会对虾的血管和肌肉造成挤压产生损伤。就像我们第一张图片看到的,对虾身体遍布血斑,就是因为气泡对虾的血管产生挤压才导致的现象,那什么样的池塘容易得气泡病呢?
1、养殖水体中溶解气体过饱和
水中浮游植物量过大,光合作用过强,水流经过落差大的拦水坝时带入过多空气,抽水机提水管漏气等。
2、水温突然升高
对虾属变温动物,其体温随水温而变化。对虾体液中氧溶解度的变化与海水类似,随着水温的降低,其溶解增高,氧含量增多。当水温突然升高时,其溶解度降低,对虾体液中的溶解氧与海水中的均处于过饱和。体液中过饱和的溶解氧游离出来,从而形成了对虾气泡病。
3、阴雨天后睛天是气泡病的发病高峰阴雨天后睛天,气温越高、阳光越强烈气泡病发病率越高。水位浅的池塘容易得气泡病。水位浅的池塘,阳光照射很足,池塘的溶氧很容易饱和,池塘底部就容易产生气泡上浮,被小虾吞食,残留体内。而且水位浅的池塘更容易受到昼夜温度的影响,水位越浅,池塘总比热容越小,温度变化越快。夜晚水温低,水体中融解大量的气体,白天温度高,水体气体溶解度下降,产生气泡让小虾误食。
不要让水位太低。一般气泡病发病比较严重的池塘都是水深在1米以下的池塘,经常巡塘,一旦发现对虾活力不好行动缓慢及时检查。
三、气泡病的防治
以上这些因素都使水体在睛天后总溶解气体饱和度快速升高,当气体饱和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即发生气泡病。生产实践中多数气泡病都是雨后睛天发生的,特别是养殖初期水位又比较浅的池塘发病率更高。所以如何预防气泡病呢?
(1)尽量加大水深,浅水养虾池塘尽量加大水深,土池塘水深尽量不低于1.5米。特别是放苗初期为了考虑提高水温往往水位较浅,给气泡病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较深的水位时在上层水气体过饱和时对虾可以到底层回避,另外水深也利于水体稳定。
(2)加开增氧机,充分曝气。加开增氧机,当水体中溶解气体没有达到饱和时可以继续把空气中的氧气溶解到水体中,起到增氧的作用。当水体中溶解的气体达到过饱和时,加开增氧机可以把水体中过饱和气体逸散到空气中,起到降低气体饱和度也就是曝气的作用。增加增氧机的配置,在晴天(特别是中午和午后)及雨后转晴时打开所有增氧机对预防和治疗气泡病有较好的效果。
(3)定期改善底质。底部的恶化会产生有毒气体,不仅会导致气泡病,有毒气体本身就会对虾造成损害。改底的产品种类繁多、琳琅满目。目前市场上最新的技术是安全高效的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改底片。过硫酸氢钾被称为第五代消毒剂,绿色安全,对养殖动物刺激小,使用无残留,目前被越来越多的养殖户认可。但是大家在选择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改底片时候要选择含量在20%以上的过硫酸氢钾。过硫酸氢钾成分含量越足,氧化性好。但是由于过硫酸氢钾较高的氧化性,含量越高越难制片。一般的小厂家很难做到。因此在选择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改底片时建议大家看清含量,尽量选择大厂家的产品。与此同时,制片技术越高,颗粒越小,作用面积越大、越均匀,效果越好。
(4)定期培菌。说白了,抛开底质的有毒气体,气泡病的发病原因就是因为溶氧过多。所以定期培养一些有益菌消耗一些水体溶氧,还能改善水质。EM菌在水产养殖中的使用效果被广泛认可。但是EM菌发酵好的原液使用起来成本较高,而且经过厂家经销商长时间储存,菌的活力也会下降。近几年市场上比较受到养殖户欢迎的是EM菌菌种。养殖户购买回去后可以自己扩培。自己发酵的EM菌菌液使用起来成本低,而且现发酵的的菌液数量多活性好。那么在选择EM菌菌中的时候大家要关注菌种的好坏。一般而言,判断菌种好坏有一个最简单的指标pH值。因为EM菌种的乳酸菌含量最多,EM菌菌液的pH值较低说明乳酸菌含量丰富,也就意味着整体的EM菌活性较高。一般而言pH值在3.5以下就算是好菌种,如果可以达到3以下就算是质量特别好的EM菌种了。
四、总结
气泡病本身不可怕,主要是继发的细菌感染,尤其是弧菌的感染,对虾又喜欢吃死掉的同类,因此传染很快。气泡病难以治疗,防大于治,做好日常的水质调控,掌握正确的解决治理措施,尽可能的减少养殖损失
标签: 对虾养殖常见问题 对虾养殖怎么样 对虾养殖高手谈经验 对虾 养殖 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