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投资方式(不破不立,银行理财机构如何精准解决投资者适配问题)

农村养殖畜牧网 养殖技术 445
银行理财投资方式(不破不立,银行理财机构如何精准解决投资者适配问题)

截至2023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共有存续产品5万余款,产品种类涵盖现金管理、固收、混合、权益、商品及衍生品等丰富维度。点进理财购买页面,琳琅满目的产品货架令人应接不暇,但还是有大量投资者表示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这背后的原因又是为何呢?

一、净值化转型下理财产品特征与投资者需求的存量偏差

就银行理财而言,发展至今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群众基础和渠道优势。不可否认,银行理财是从银行业务中衍生出来的,其天然具备更靠近储户的业务特征。加之长期以来的“保本保息”表现,使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生了“存款替代”的惯性认知。可见,在背靠银行的渠道优势下,银行理财本身的目标客群更多聚焦于原银行存款客户,更为下沉的客群基础导致银行理财投资者大多为风险偏好较低的个人投资者。

然而,随着银行理财全面净值化,银行理财实现了从保本保息的预期收益型产品向浮动收益的净值型产品的全面转型。现行银行理财体制已经转换为风险性市场化体制,但广大的银行理财投资者仍然持有“银行理财是确定性较高的产品”一类认知,尚未做好预期和理念上的转换与连接。换言之,行业转型趋势下理财产品实现了净值化,但目标客户依然是存量的银行储户。这就导致银行理财的市场化风险投资特征与存款客户追求绝对收益的需求产生了矛盾,即行业转型背景下理财产品的特征变化与投资者的固有需求定位存在着偏差。

银行理财投资方式(不破不立,银行理财机构如何精准解决投资者适配问题)

二、市场压力下,投资者风险和期限错配问题集中爆发

资管新规要求所有的理财产品“打破刚兑”,但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却仍然具有强烈的预期收益期待。基于相对较低的市场风险偏好与投资者稳定收益的配置需求,我国银行理财资金以债券为代表的固定收益类资产作为主要投向。相较股市而言,我国债市行情长期表现更稳健平缓。在资管新规后的过渡期间,银行理财产品摊余成本法的广泛使用和债市行情的稳步发展,确保了银行理财产品在向净值型产品转型过程中业绩的有力支撑,银行理财产品整体保持了较高且稳定的收益水平,也与银行理财投资者收益预期之间达到平衡,导致投资者对于市场波动感受不明显。

2022年,资管新规全面实施,摊余成本法的适用范围也进一步受限,底层资产价值更直接体现于产品净值表现。受资金面、政策面等因素综合影响,理财产品最大投向的债券资产价格阶段性红利过去,但低风险银行理财债券投向的比重仍维持高位。2022年11月,资金面边际收敛,叠加防疫政策优化与稳楼市政策推出,引起市场预期出现较大变化,市场利率上行,债券价格出现下跌,导致理财产品净值出现大幅波动。其中又以债券作为主要配置资产的固收类产品波及最为严重,覆盖的产品和投资者数量众多,使得恐慌情绪迅速在投资者间蔓延,进而出现“踩踏式”赎回的现象,最终导致“赎回潮”。

与此同时,大规模的非理性赎回进一步反噬市场表现,对债市造成“负反馈”影响,银行理财机构面对巨大赎回压力不得不转变持有至到期的配置策略为交易策略,造成资金端与资产端的期限错配,最终形成“产品破净-投资者大规模赎回-产品抛售债券-债券价格下降-净值加速下跌”的恶性循环。

银行理财投资方式(不破不立,银行理财机构如何精准解决投资者适配问题)

当债券价格下跌后,银行理财产品低波高收益的标签跌落神坛,资本市场短期波动与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者稳定收益预期形成了反差,从而产生了错位。受“破净潮”影响,投资者风险偏好也开始持续走弱,风险偏好为R1和R2的投资者数量进一步增加。

三、“赎回潮”后,投资者错配现象延续

2022年我国资本市场经历了两场大考,均反映出理财净值化还未被大量投资者所适应,对净值下跌较为敏感。根据普益标准统计,2022年4季度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大幅下降,从3季度的29.59万亿下降至4季度的26.85万亿,降幅规模接近3万亿。除了12月封闭式产品到期规模增加,对银行理财存续规模产生的周期性冲击外,更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是债市波动引发的理财产品“破净”,投资者恐慌情绪下的“踩踏式”赎回行为。

银行理财投资方式(不破不立,银行理财机构如何精准解决投资者适配问题)

“赎回潮”后,银行理财市场进入复苏阶段。可以看到在理财产品存续数量与存续规模方面均出现明显的回稳趋势,表示市场信心有所提振,但是整体规模仍未恢复至2022年四季度前的行业水平。可见,“赎回潮”的影响依然余波未平。

对此,银行理财机构也及时进行了布局调整,在日开持有期和定开产品遭遇大规模赎回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与资产期限完全匹配的、封闭式产品发行来提升长期的确定性。根据普益标准统计,2022年四季度后,理财机构在发行和募集端出现了明显的向封闭式产品偏移的情况。尤其是2023年一季度,封闭式产品的计划募集规模罕见的反超开放式产品,机构端希望以长期策略满足投资者的稳定收益预期的意图明显。然而,从实际募集情况来看,这一策略的效果并不理想。2023年以来,新发封闭式理财产品的实际募集规模仅占计划募集规模的20%左右,较2022年末的“破净潮”前并无明显提升。可见,市场对“以流动性换取确定性”这一策略反应偏冷,与资产期限完全匹配的封闭式产品认购规模远不能达到募集资金上限。这反映出银行理财产品供给与客户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仍在持续。赎回潮虽趋于平静,但更多是市场波动自发熨平的结果,对投资者的风险和期限偏好影响依然存在。

银行理财投资方式(不破不立,银行理财机构如何精准解决投资者适配问题)

投资者偏好稳定收益和高流动性,而银行理财机构希望拉长产品久期,从而保障资产策略的稳定性,避免被动卖出。银行理财机构端的长期倾向与理财投资者及时赎回偏好之间形成了错位。理财机构应该重新审视产品体系建设和布局策略,对客户进行适时引导,避免单一策略的过度拥挤,同时加强对投资者风险偏好的识别,进一步细分客户,根据不同客户的不同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回报要求,实现精细化管理和精准化匹配,将产品真正销售给风险偏好适配的客户。

四、理财机构应积极打造精细化产品体系以匹配客户多元化风险偏好

针对理财产品特征与投资者需求的错位偏差,以及投资者风险和期限错配问题,部分头部理财机构已跳脱出单纯通过封闭式产品发行来解决表面问题的展业思路,纷纷开始在产品体系端加大发力,按照风险等级、投资期限与策略、波动特征等指标对理财产品进行细分,对各种风险策略类型实现全覆盖,构建起资产属性明确、风险等级清晰、客户理解直观的全量理财产品货架。精细化理财产品体系的建设,不仅进一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多元需求,匹配客户差异化风险偏好,而且填补了大部分理财产品投资者短期低风险偏好特点与银行理财公司长期稳定收益目标产生的空白区域。

光大理财打造的七彩阳光产品体系,产品种类丰富、风险等级清晰,用全天候多策略的产品体系满足客户细分需求。首先,七类色彩产品代表不同产品类型,包括了权益、混合、固收、现金管理、衍生品、私募股权、结构化系列产品,几乎做到了覆盖所有产品类型的体系。其次,开放式产品与封闭式产品同时提供且均衡呈现,给予了投资者更多的选择权。产品期限也从最小的T+0到最长三年封闭期的大范围覆盖,同时包括了月开、季开、年开、不定期开放的多种期限模式。

银行理财投资方式(不破不立,银行理财机构如何精准解决投资者适配问题)

工银理财近日发布的“稳鑫智远”产品品牌体系,通过四大产品主题覆盖不同投资策略与投向,主题产品下同时细化产品类型,尽可能满足各类偏好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稳”系列主打低回撤特征,定位为固收PR1产品,收益整体稳健,产品期限以一年内封闭式产品为主,兼顾定期投资和流动性需求,重点满足客户短期、低波动、稳健型投资需要。

☆“鑫”系列主打稳中进取策略,定位为多样化PR2产品,包括了固收、权益、短债多种产品,满足低风险投资者的同时,又提供了追求收益的进阶需求。

☆“智”系列主打进阶理财的投资策略,定位为固收+权益的指数型增强PR3产品,满足中风险特征投资者主动投资、主动管理资产的策略需求。

☆“远”系列定位为混合类及多种产品类型,通过股权投资的策略方式满足高风险、高收益追求的投资者的资产增值需求。

银行理财投资方式(不破不立,银行理财机构如何精准解决投资者适配问题)

可见,对于仍然存在的产品端与客户端错配问题,理财机构应积极打造精细化产品体系以匹配客户多元化风险偏好。具体而言,理财机构应充分结合客群需求特征,基于对产品投资性质及持仓情况的全面把握,在对产品进行大类划分的基础上,结合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进行细化贴标,再动态跟踪产品的实际运作情况,根据调仓情况、业绩情况等对产品标签进行动态校正。通过全面把握客户对理财产品的真实偏好和有效需求,精准匹配产品与服务,实现客户服务质效的提升。

标签: 银行理财投资方式 银行理财的投资运作模式 银行理财的投资者门槛 银行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