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小呆
编辑|土拨鼠的树屋
前言
泥鳅是备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优质水产品,其肉质鲜嫩、味道可口,营养价值丰富,因此备受推崇。
泥鳅被誉为水中的人参,不仅可作为美食享用,还具有一定的滋补功效。养殖泥鳅相对容易,适应性强,对水质要求不高,且疾病发生率低。
泥鳅的养殖产量高,成本相对较低,养殖技术也相对容易掌握。泥鳅适合在池塘和稻田中养殖,特别是在北方地区,具有广阔的发展潜力,是农民增加收入的理想选择。
泥鳅在国内外市场畅销,市场需求量大,养殖者不必担心销路问题。近年来,在北方高寒地区,泥鳅池塘养殖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经济效益。
建造成鳅池
要建设适合泥鳅养殖的池塘,首先需要选择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保水能力较强的黏土或壤土地块进行挖掘。同时,池塘周边的道路应通畅,并配备完善的设施和设备。
针对成鳅池的规模,可以选择面积在200到400平方米的小型池塘,或几亩到十几亩的大型池塘。池塘的深度应在1.5米以上,水深至少达到70厘米以上。
池底应平坦,淤泥的厚度不超过20厘米。池塘的形状应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最好选择长方形,东西走向。
池深至少达到100厘米以上,水深在70到80厘米之间。池壁要高出水面30厘米以上,进水口高出水面20厘米。
排水口与池底泥面相平或稍微低一些,并安装铁筛片或其他过滤网进行过滤。在池塘底部的排水口处,需要挖掘一个面积为10到15平方米,深度为30厘米的集鱼沟。
集鱼沟的四周可以用木板或砖块围起来,以防止底泥进入其中。成鳅池可以选择建造水泥池或土池。如果选择水泥池,建成后需要经过脱碱处理才能使用。
水泥池养殖泥鳅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方法是在水泥池的底部铺设厚度为20厘米的淤泥,以进行泥鳅的泥底养殖。池塘中的淤泥可以为泥鳅提供觅食和栖息的场所,同时也有利于改善水质的肥力。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一些缺点。首先,淤泥会消耗氧气,容易导致水中溶解氧不足的问题。其次,泥鳅在活动中容易搅动池水,导致水质混浊。
此外,捕捞时需要将淤泥与泥鳅分开,操作难度较大,同时也容易造成泥鳅身体的受伤。
第二种方法是在水泥池中设置人工鱼礁,而不铺设底泥,进行无泥养殖。常见的人工鱼礁包括多孔板、秸秆困和混凝土空心砖等。
这种方法既扩大了泥鳅的栖息面积,又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水质的清新。此外,捕捞时的操作也相对容易,不会对泥鳅造成伤害。
只需将鱼礁取出,排干水,就能在集鱼沟中使用抄网捕捞到约90%的泥鳅。这是一种高产高效的技术密集型养殖方式。
鳅种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成鳅池在放养前的15天内需要进行清整。首先,需要堵塞池塘中的漏水处,并清理进排水管道。
接下来,对池底的淤泥进行翻耕,同时投放一些不易腐烂的东西,如竹筒、瓦片等,以提供泥鳅躲藏的场所。
完成清整后,需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常用的消毒药物有生石灰和漂白粉。生石灰消毒的方法是,每平方米水体深度10厘米,使用100克生石灰,将其均匀撒布在整个池塘中。
漂白粉消毒的方法是,每平方米水体深度10厘米,使用6克漂白粉,将其均匀撒布在整个池塘中。
这样的清整和消毒措施能够确保成鳅池在放养前处于良好的状态,为泥鳅的养殖提供一个清洁和健康的环境。
成鳅池常用畜禽粪肥作为基肥,每平方米使用鸡粪200克,如果使用猪粪或牛粪,则数量要稍微多一些。
施肥的方法是,先在池塘中注入50厘米的水,将粪肥堆放在池塘四周,让养分自然释放出来。也可以使用经过发酵处理的粪肥,并采用全池遍撒的方式施用。
粪肥发酵可以采用大缸发酵法。取一个容量为250至500升的大缸,按照牛粪(或马粪、猪粪)50%、鸡粪30%、水20%的比例装满缸内,用木棒搅拌均匀,然后用塑料布封口进行发酵。
一般在气温20摄氏度下,只需一天一夜就可以完成发酵过程。施肥时需要使用塞绢网过滤粪水,然后按照每平方米水面400克的标准用量。
将粪肥均匀泼洒在整个池塘中,每三天进行一次施肥。几天后,池水呈现黄绿色或褐绿色,即可进行放养泥鳅。
对于水泥池或砖砌结构的池塘,在放养种鳅之前,需要在池水面上种植水生漂浮植物,如水葫芦、水花生和水浮莲等,以提供遮阴作用。
覆盖面积应占池面的大约10%左右。这样可以帮助调节水质,提供泥鳅的栖息和食物来源。
在放养泥鳅之前,应该在池塘周围均匀放置3至5个饵料框,以便在喂食时投放饵料。饵料框可以使用细竹竿搭建成四方形或三角形框架,并覆盖上密眼网。
然后,在上方用铁丝搭建一个弓形架,并用绳子将其系在竹竿上。将竹竿插入池边土中,使饵料框沉入水底。
这样的饵料框设计可以使饵料在水底保持集中,并防止其被水流冲散。当喂食时,可以通过饵料框投放饵料,以方便泥鳅的摄食和食物的集中供给。
鳅种放养
放养泥鳅种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放养时间应在水温稳定在10摄氏度以上的晴朗无风天气的上午进行。
(2)放养的泥鳅种的水温与目标池塘的水温差异不应超过3摄氏度。
(3)放鱼时应避免集中在一个点投放,而是选择多个点进行投放,以避免鳅种聚集在一个小水域中,不利于生长。
(4)在清理池塘并施肥后的10天左右,水中的水蚤数量最多时适合进行放养。
(5)放养前需要对泥鳅种进行消毒,可以使用3%至5%的食盐水浸泡鱼体3至5分钟。
(6)控制放养密度,一般在静水池中,每平方米放养100至150尾3厘米长的泥鳅种,或者50至80尾5至6厘米长的泥鳅种。
对于微流水池,放养密度可以稍微增加。如果采用无泥养殖方式,放养密度可以增加1倍。
成鳅的饲养
在池塘中养殖泥鳅时,通常采用以投饵为主,施肥为辅的饲养方法。泥鳅可以从广泛的饵料来源中获取养分,除了池塘中存在的天然饵料外,还可以进行人工投喂。
人工投喂的饲料包括动物性饵料、植物性饵料和人工配合饲料。常用的动物性饵料有鱼粉、畜禽加工下脚料、蚯蚓、新鲜鱼、动物内脏、血粉等。
植物性饵料包括谷类、米糠、麦麸、豆渣、玉米粉、蔬菜茎叶等。常用的人工配合饲料一般通过颗粒饲料机制成直径为1毫米和1.5毫米的颗粒料。
投喂饵料可以结合施肥来提供养分,辅助泥鳅的生长。这种饲养方式能够提供充足的营养,促进泥鳅的健康生长。
在养殖泥鳅时,具体的投喂方法应遵循以下的"四定"原则:
定时:每天定时投喂,早上9点至10点和下午4点至5点各一次。
定位:在固定的饵料框内进行投喂,让泥鳅习惯在指定的位置觅食。
定质:确保投喂的饲料不变质,选择新鲜的、高质量的饲料。
定量:每天的投喂量应占泥鳅体重的4%至10%,根据水温情况适当调整。在7至8月份可以多喂一些,其他月份适量减少。具体投喂量可根据每次投喂后鱼能在1至2小时内吃完为准。
在野生泥鳅饲养时,需要先进行人工驯化,使其逐渐养成白天吃食、集中吃食、吃人工配合饲料的习惯。
具体的驯化方法如下:在泥鳅下塘3天后开始投喂。首先,在晚上8点将饲料分别放入每个池子的10至15个饵料框中,然后逐步推迟每天的喂食时间2小时,并减少饵料框的数量。
经过大约10天的驯化,野生泥鳅会逐渐适应池塘环境,开始在每天上午9点至10点进食,并能够集中在饵料框上觅食。
通过以上的"四定"原则和驯化过程,可以有效控制泥鳅的投喂,提供适量的饵料,促进其健康成长。
在饲养期间,需要进行追肥以维持适宜的水质条件。根据水色情况和透明度来判断是否需要施肥。
保持黄绿水色和透明度在15至20厘米的范围内是理想的。如果水色呈茶褐色或黑色,表示水质恶化,此时应立即停止投喂,并加入新的水源进行换水操作。
如果水质过于稀薄,透明度过大,就需要进行追肥。在追肥时,每平方米的水面可施用尿素2至6克,也可以施用畜禽粪肥100至150克。
通过追加适量的肥料,有助于维持水质的稳定和营养的供给,保持鱼群的健康生长。
日常管理
1、定时巡塘:每日早、中、晚三次巡塘,观察泥鳅的吃食情况、活动状态以及水质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2、检查饵料框:经常检查饵料框,掌握泥鳅的饵料摄入情况。如果发现泥鳅的食量锐减,需要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3、关注水质:持续关注水质情况,根据水色变化采取相应措施。如果水质变黑或浑浊,立即停止投喂饲料,更换池塘水源;如果水质太清澈,需要进行追加施肥。
4、注意泥鳅的健康状况:观察泥鳅的饮食情况和行为习性,如果发现食欲减退、躁动不安、上浮吞气、离群独游、身体变黑或发现死亡泥鳅等异常情况。
可能是泥鳅生病了,需要及时检查、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此外,还要防止鸭鹅等动物靠近池塘,以免捕食泥鳅。
5、提供氧气:在闷热天气或长时间的降雨天气中,适时使用增氧设备,并定期更换水源,防止泥鳅浮头或池水泛滥。
6、检查池塘设施:经常检查池塘埂堤是否牢固,进排水口的防逃网是否结实,并注意是否有漏洞。
特别是在暴雨或连续降雨时,要及时采取补漏、堵洞和排水等措施,防止鳅种逃逸。同时,认真记录养殖过程中的关键信息,并在年末进行总结,从中吸取经验教训。
参考文献
1. 王红梅, 吕红霞, 刘秀秀. “高寒山区成鳅养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3(10): 87-88.
2. 王涛, 王新. “北方高寒地区成鳅养殖技术.” 鱼业科学进展, 2013(3): 90-93.
3. 李育强, 吴鸿昌. “高寒山区成鳅养殖技术情况调查.”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2(7): 129-130.
4. 杨会东, 郝斌, 梅良清. “高寒地区鲤鱼、草鱼、鳜鱼、成鳅养殖技术比较.” 现代农业科技, 2013(9): 30-31.
5. 高保华, 沈栋, 王志成. “冬季高寒地区成鳅儿茶酚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能力变化规律.” 食品科技, 2013(11): 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