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至少在当下的农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也常常被人们形象的称之为粮食的“粮食”,要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化肥“保供稳价”是第一要务。但近几年,我们总是会发现一个反常现象,在用肥旺季,每每国家“出拳”调控化肥价格,化肥价格就越是上涨,化肥降个价咋就这么难?
“保价稳供”下的化肥价格上涨
春节过后,随着春耕从南向北陆续展开,化肥的“保供稳价”就成了春耕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从国家相关部门到行业协会,从生产企业到流通企业,似乎无一不在“保供”上发力。
国家层面有发改委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做好2023年春耕化肥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行业协会的有氮肥行业协会联合生产和流通企业发布的春耕用肥保供联合宣言…当然,各地生产和流通企业在“保供”方面的表态更是多如牛毛。
“不看广告看疗效”,反观化肥的“稳价”,则就有点差强人意了。我们都知道,在正常年份,氮肥和磷肥在完全实现国内自给的同时,我国还是全球第一大磷肥和第二大氮肥出口国。在疫情影响全球供应链以后,为优先保障国内供应,我国自2021年10月15日起,对化肥出口实行法检,目前仍未解除。也就是说氮肥和磷肥的定价权在国内,钾肥进口份额占比50%左右,受国际市场波动影响较大。
在失去庞大的中国出口市场的背景下,国际化肥价格从去年三季度开始几乎是一路下行,其中,尿素已经跌至400美元/吨以下,磷酸二铵下跌至630美元/吨,钾肥下跌至500美元左右。
而国内化肥价格,自去年三季度上涨至高位后,整体呈现出易涨难跌的格局,而且就在“保供稳价”密集发布之际,国内尿素价格和磷矿石价格不跌反涨,和国际市场一路下跌的走势形成鲜明对比。
而且从实际价格对比来说,在2022年磷肥出口减少30%,氮肥出口减少60%的法检限制出口的大背景下,和国际市场相比,目前国内化肥价格已经处于价格“高地”。
化肥降个价咋就这么难?
如果说磷肥价格居高不下,是因为原料硫磺、液氨、磷矿石价格处于高位运行所致,那么,氮肥中的代表肥种,尿素处于高位则完全没有理由可讲。
参照市场煤炭价格及行业平均成本水平,目前煤头固定床生产尿素完全成本在2400~2600元/吨,而新型气头生产尿素完全成本在2000~2100元/吨不等,和对应的尿素主流出厂价相比,只能说利润不要太丰厚。当然,这只是出厂价格,在经过渠道商之手层层加价以后,最终到达终端消费者-农民手中的价格可想而知。
在“保供稳价”的大环境之下,化肥价格往往表现出不降反涨的局面,除了消费旺季的供需逻辑变化之外,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在国内,化肥价格主要以市场化运行为主,也就是供需是价格运行的主导驱动因素。在化肥价格出现剧烈波动的特殊时期,辅助宏观调控。譬如,2021年起对出口实行法检,就属于硬性调控,其目的主要还是优先保障国内供应。对内的调控手段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一般会在每年的用肥旺季时由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做好春耕化肥保供稳价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一个是化肥淡季商业储备。
从《通知》来讲,更像是一个优先保证化肥供应的倡议,至于优先的程度,很难用一个明确指标来衡量,也就是缺乏具体的应对措施。
譬如,对猪肉供应的调控,会根据猪价和粮食价格的比价变动情况,明确划定出过度下跌或上涨的绿色、黄色和红色预警区间。在绿色区间,不做调控,由市场供需决定价格,在黄色预警区间,视情况收储或放储,在红色预警区间立即收储或放储。在化肥行业,是否也可以根据粮食和化肥价格比价或者物价水平等,设定一个具体的调控区间?让化肥“保供稳价”更具有指向性和针对性。
其次,《通知》更多侧重于流通环节而轻生产环节,尤其是原料价格的调控。以磷肥中的主要代表品种磷酸二铵为例。
截止上周末(2月23日),生产一吨64%磷酸二铵需要消耗1.8吨左右的磷矿石、0.5吨硫磺、0.22吨合成氨,再加上相应的费用,生产磷酸二铵的完全成本在3853元/吨左右(原料方面,有的部分自由,有的全部外采,因此利润计算亦有不同,此数仅做参考,以上为完全外采硫磺以及外采磷矿石企业成本,仅作参考)。
和上周湖北磷酸二铵主流企业出厂报价3810元/吨相比,仍亏损43元/吨。究其原因,是各地对原料的限产以及天然气和磷矿石供应的短缺,导致原料价格上涨。因此,如果不从原料上保供稳价,那么,最终的化肥保供稳价就是空中楼阁,缺乏基础。同时,由于缺乏硬性约束,很多流通企业往往打着“保供稳价”的旗号,干着囤积居奇和宣传自己的操作。
化肥淡季商业储备是调控化肥价格的另一个重要手段。其目的是通过贴息手段,鼓励生产和流通企业淡储旺销。尽管对稳定化肥价格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具体的执行时间和过程中,却陷入了僵硬的教条化并形成不少弊端。
例如,化肥淡季储备在具体执行的时候,由于各地时间几乎差别不大,这就导致采购形成市场合力,在用肥淡季推动化肥价格上涨,和实际供需关系不符。同时,随着农民用肥、备肥习惯和方式的改变,化肥消费早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固定的淡旺季。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在用肥旺季出现了淡储肥和农业用肥争肥、在用肥淡季和市场争夺消费者的局面。
总之,随着雨水及温度的回升,各地陆续进入最繁忙的春耕阶段,也意味着农业用肥进入高峰期,但目前国内化肥价格,无论是和国际化肥价格、还是和农民的实际承担能力相比,仍处于相对高位,期待市场的“无形之手”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例如投放储备肥等,让农民能真正用得起!
标签: 化肥是否涨价 化肥价格会降吗 化肥价格涨价 化肥 涨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