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辽宁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养鹅密集区,痛风病的发生率明显上升,给养殖朋友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今天的文章就和大家再次分析一下雏鹅痛风病的发生原因,及如何去防治。
禽的痛风是一种物质代谢性疾病,是核蛋白代谢障碍的表现之一,特征是尿酸盐在体内沉积。其病理特征为血液尿酸水平增高,尿酸盐在关节囊、关节软骨、内脏、肾小管及输尿管中沉积。临床表现为运动迟缓,腿、翅关节肿胀,厌食、衰弱和腹泻。
发病病因
1、饲料蛋白含量过高。也是目前造成雏鹅发生痛风病的主要原因。有很多养殖朋友,为了促进鹅的生长而采用鸡的饲料,甚至猪饲料,由于这些饲料的配方都是按照鸡、猪的生长营养需求来配比的,并不适合鹅这个草食家禽的营养需求,结果由于饲料蛋白含量过高,超出的肾脏的代谢能力而导致痛风。
2、饲料含钙或镁过高。由于饲料配比不合理或者是人为失误导致饲料中钙含量过高,加重了肾脏的代谢负担,最终导致代谢病的发生。
3、饲料中维生素A含量不足。维生素A是维持机体粘膜上皮完整性所必需的营养物质,长期缺乏可以影响到肾脏的功能,为痛风病的发生埋下隐患。
4、肾功能不全。凡是能引起肾功能不全(肾炎、肾病等)的因素皆可使尿酸排泄障碍,导致痛风。如磺胺类药中毒;鹅传染性法氏囊病、包涵体肝炎和产蛋下降综合征-76(EDS-76)等传染病;球虫病、盲肠肝炎等寄生虫病;以及长期消化紊乱等疾病过程,都可能继发或并发痛风。
5、饲养管理不当。饲养在潮湿和阴暗的畜舍、密集的管理、运动不足、日粮中维生素缺乏和衰老等因素皆可能成为促进本病发生的诱因。
发病机制
由于饲喂的饲料中蛋白含量过高,引起了机体外源性尿酸增多,或者由于肾功能不全等因素引起的内源性尿酸增多,都可能造成高尿酸血症。因为蛋白质在机体内最终都分解为尿酸,当体内尿酸的来源大大地增加,超过了排泄的能力,或者是由于肾脏疾病导致排泄障碍时势必造成高尿酸血症,当超过一定浓度时尿酸即以钠盐形式在关节、软组织、软骨甚至在肾脏等内脏处沉积下来,而导致痛风的发生。
临床症状
1、内脏型痛风:病雏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排液状白色稀粪,其中含石灰渣样尿酸盐,少数病禽不愿站立,运动迟缓。有的皮肤瘙痒,自啄羽毛。母禽产蛋率减少甚至停产,严重的可迅速死亡。
2:、关节型痛风:病初脚趾和腿部关节发生软而痛的,界限多不明显的炎性肿胀和跛行,其后形成硬而轮廓明显的,可以移动的结节,导致翅、腿关节显著变形,使运动受到限制。病雏消瘦、贫血、衰弱。
病例变化
1、内脏型痛风:剖检的主要病理变化,在胸膜、腹膜、肺、心包、肝、脾、肾、肠及肠系膜的表面散布许多石灰样的白色尖屑状或絮状物质。此为尿酸钠结晶。有些病例还并发有关节型痛风。
2、关节型痛风:剖检时切开肿胀关节,可流出浓厚、白色粘稠的液体,滑液含有大量由尿酸、尿酸铵、尿酸钙形成的结晶,沉着物常常形成一种所谓“痛风石”。
讨论与小结
1、随着养殖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国际国内的市场需求,鹅的养殖量在逐年增多,但必须要掌握鹅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特点:鹅是草食家禽,其有消化吸收大量粗纤维饲料的能力,配制日粮时必须坚持以青、粗饲料为主,适当搭配精料的原则,这样既降低了饲料成本,又符合鹅的生理消化特点,否则会拔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2 、很多养殖朋友在育雏鹅的过程中,一直使用肉用鸡、鸭饲料,经测定其蛋白质含量高达22%以上,鹅本阶段的营养需要高出7个百分点(参考法国鹅的饲养标准,蛋白质仅需15.8%即可),从发病情况和剖检病理变化看,蛋白质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尿酸盐不能及时排出,致使血液中尿酸盐浓度升高,而大量尿酸盐经肾脏排出时,使肾脏负担加重,连续超负荷工作导致肾脏机能减退,于是尿酸盐排出受阻,血液中浓度升高,形成恶性循环,结果发生尿酸中毒,并形成尿酸盐在肾小管、输尿管、关节等部位沉积,使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困难,生长发育受阻,严重者导致死亡。
3、雏鹅痛风病一定要与其它疾病加以区别,适时做出准确诊断,及时采取科学的治疗方法,使养殖户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否则如果误诊,再加误治,无疑给养殖户损失雪上加霜。
防治措施
1、及时发现病鹅隔离饲养,多喂些青绿饲料,并在饮水中加入小苏打和通肾的中药制剂,促进体内尿酸盐排出。
2、立即停止使用肉鸡、鸭饲料,改用青粗饲料和农副产品下脚料,降低日粮中蛋白质的含量。
3、增加日粮中维生素含量,特别是VA的含量,在配制日粮时,首先要考虑添加充足的VA、VD和VB,建议添加艾颐特育雏专用产品安保来。
4、调整日粮中矿物质,特别是钙和磷的含量和比例,钙、磷比例一般为2:1。
5、保持鹅舍通风、干燥、清洁和良好的放牧环境,避免氨等有害气体的危害,不用或少用对肾脏功能有害的药物。
备注:想了解更多养鹅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本头条号及微信公众号,大中华养鹅俱乐部(CHNYE0099),让我们相互交流,相伴成长!
标签: 雏鹅痛风用什么药 雏鹅痛风传染吗 雏鹅痛风怎么治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