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玉米赤霉烯酮的检测方法?
玉米赤霉烯酮(ZEN)又称F-2毒素,是一种具有雌激素样真菌毒素. ZEN的祛除
1.物理方法 物理脱毒法主要有水洗法、剔除法、脱胚去毒法、溶剂提取法(用液体抽提法,如有机溶剂、氯化钙或碳酸氢钠水溶液或盐水)、加热去毒法(在湿度较高的条件下,高热或高热高压也可破坏毒素)、辐射法(紫外线和等离子发射)等;
2.化学方法 碱处理:利用3%或6%的氨气处理ZEN污染的玉米,15℃或25℃贮藏6个月,可使ZEN降至0.13ppm;利用2%氢氧化钙和110℃对ZEN的破坏作用,将自然污染和人工掺和ZEN(≤1.5ppm)玉米粉制饼.可使ZEN减少59%~100%;氢氧化钙单甲胺[Ca(OH)2-MMA]能转化和降解ZEN. 甲醛能够显著降解饮料中的ZEN,若甲醛与氢氧化铵合用,则效果更好.
3.吸附法 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进行脱毒,主要是针对霉菌毒素的理化特性和在动物体内的代谢特性,采用了能吸附霉菌毒素的一些饲料添加剂按一定比例混入饲料产品中,使其在动物体内发挥吸附霉菌毒素的功效,进而达到脱毒的效果.某些矿物质如硅藻土、伊利石、绿泥石等,它们都有很强的吸附作用,而且性质稳定,一般不溶于水,这些物质不会被动物体吸收.将它们作为吸附剂添加到饲料中,可吸附饲料中的霉菌毒素,减少动物消化道对霉菌毒素的吸收.
玉米赤霉烯酮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玉米赤霉烯酮来源:
玉米赤霉烯酮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产生,粉红镰刀菌、窜珠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也能产生这种毒素。李季伦1980年研究发现,许多农作物如小麦、大豆等植物中也存在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酮有许多种衍生物,例如7一脱氢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酸、8一羟基玉米赤霉烯酮。同时,植物中的玉米赤霉烯酮结构和对生物体的影响与霉菌产生的玉米赤霉烯酮作用是一致的。
玉米赤霉烯酮理化性质: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酚的二羟基苯酸的内酯结构,分子式为C18H22O5它不溶于水、二硫化碳和四氧化碳,溶于碱性水溶液、乙醚、苯、氯仿、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酸类,微溶于石油醚。由于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内酯的结构,因此在碱性环境的条件下可以将酯键打开,当碱的浓度下降时可将键恢复。
玉米赤霉烯酮主要是由镰刀菌属的真菌产生的真菌毒素,镰刀菌在玉米里繁殖一般需要22%~25%的湿度。
实际上不止玉米会有,大麦、小麦和高粱等谷物都会存在。这种真菌会破坏营养成分,影响口感,超量还会引起人和牲畜中毒,在国标中也规定了必须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这种真菌耐热性较强,110℃下处理1h才被完全破坏。
赤霉烯酮是个啥?
赤霉烯酮(Zearalenone)又称F-2毒素,它首先从有赤霉病的玉米中分离得到。玉米赤霉烯酮其产毒菌主要是镰刀菌属(Fusarium)的菌侏,如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和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黄色镰孢(Fusarium culmorum)、木贼镰孢(Fusarium equiseti)、半裸镰孢(Fusarium sernitectum)、茄病镰孢(Fusarium solani)等菌种。镰孢菌属种在玉米繁殖一般需要22%~25%的湿度。
玉米赤霉烯酮是什么?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又称F-2毒素,它首先从有赤霉病的玉米中分离得到。玉米赤霉烯酮其产毒菌主要是镰刀菌属(Fusarium)的菌侏,如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和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黄色镰孢(Fusarium culmorum)、木贼镰孢(Fusarium equiseti)、半裸镰孢(Fusarium sernitectum)、茄病镰孢(Fusarium solani)等菌种。镰孢菌属种在玉米繁殖一般需要22%~25%的湿度。
玉米赤霉烯酮怎么能消失?
玉米赤霉烯酮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消失
因为玉米赤霉烯酮可以在自然条件下被微生物分解降解,也可以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被破坏掉。
此外还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如高温烘焙、紫外线照射等)和化学方法(如添加抗氧化剂等)来降低玉米赤霉烯酮的浓度。
需要注意的是,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为了消除玉米赤霉烯酮需要非常谨慎,以免引起二次污染和食品其他物质的破坏。
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选择不同品种的玉米,在种植和收获的过程中要遵守农药使用规定,以减少或消除玉米赤霉烯酮的产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