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仿古建筑?
依据《营造法原》、《营造则例》等古代建筑经典资料,进行设计和施工的亭台、楼、阁;厅、堂、门、廊;榭、舫、墙、房、寺、塔、铺地等;具有中国古代民族建筑特色或历史传统风格的园林建筑项目,称之为仿古建筑。仿古建筑既可以是纯木构造,也可以是钢筋砼为主体构造,也可以为钢构造。
仿古建筑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1、宫殿:专指帝王居所和神探庙宇的高大建筑物,在我国封建王朝,它是象征权利、权威的建筑。屋顶多为庑殿式、歇山式,殿必须有正脊与正吻,即“无吻不为殿”。
单檐为一层,重檐为两层。
2、厅堂:一般是指建造在建筑群纵向轴线的主要建筑,常作为正式会客、议事或行礼之所。屋顶由硬山、悬山之分。
两侧两坡屋面悬出山墙的为悬山式,两侧两坡屋面平齐山墙的为硬山式。
过陇脊是与两坡屋面形成拱桥式弧度。
3、楼阁:是园林建筑种观赏性比较强的多层建筑,它可高耸凌空,也可就山依势。在中古时代,“楼”与“阁”是有区别的,按历史进程看是先有“阁”而后成“楼”。
“阁”一般是指下层为空间,上层带有平座的楼房。
“楼”是指上下层都为房间的楼房,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住宅楼。
“阁楼”的造型有:重檐歇山式、攒尖式、十字脊顶式。
中国四大名楼(阁):滕王阁(江西南昌)、黄鹤楼(湖北武汉)、岳阳楼(湖南岳阳)、蓬莱阁(山东烟台)
4、塔: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最初式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高耸型点式建筑,称“佛塔”。一般塔的层数为单数。
根据用途:佛塔、墓塔、经塔、风水塔、灯塔之分。
中国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郑州登封市)、千寻塔(云南大理)、释迦塔(山西省朔州市应县)、飞虹塔(山西洪洞县)
5、亭:亭是园林建筑种不可缺少的建筑,无亭不成园,故有人将园林称为亭园。供行人休息、乘凉或观景用。是聊天的最佳场所,多为开敞式。
其形式归纳有四大类:多边形(如三、四、五、六、八形)亭、圆形(如蘑菇形、伞形)、异形(如扇形、十字形)亭、组合式亭(又叫鸳鸯亭)等。
中国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州)、陶然亭(北京)、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浙江杭州)
6、廊:廊是指屋檐下的过道、房屋内的通道或独立有顶的通道,包括回廊和游廊,具有遮阳、防雨、观赏景物等功能。廊是建筑的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建筑外观特点和划分空间格局的重要手段。
廊的分类:按造型地势分为直廊(一眼能望到尽头)、曲廊、爬山廊、回廊、水廊。
7、轩榭:轩榭指以轩敞为特点的亭阁台榭一类建筑物。但“轩”多筑于高处,而“榭”多与水联姻。
在古代“轩”是对车的一种称呼,之后古人就把车的这种样式演变到我们现在做的这种轩上。
“榭”在古代指那个高台上的木构亭内。之后“榭”又在园林中,或水边,或花瓣边建造,之后又成为水榭。水榭用过陇脊的比较多。
8、台座:指包括房屋的台基和须弥座,在园林景点中多为石活。例如,故宫的太和殿、保和殿,天坛祈年殿台座。
须弥座:高级建筑的台基,源于佛座,由多层砖石构建叠埋而成,一般多用于宫殿,庙宇等重要建筑物上。
9、牌楼:在早期叫牌坊,是居住村寨或街头巷子入口处的一种标志性门架。之后在此基础上增加斗拱和屋檐加以装饰,使其更加华丽多彩,形成装饰性强的牌楼。
X柱X楼:柱指的是几根柱子,楼指的是屋檐数量。
冲天式指的是柱子高度超过屋檐高度。
10、垂花门:垂花门是古代民居建筑院内的门,是四合院中一道很有讲究的门,它是内宅与外宅(前院)的分界线和唯一通道。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下有一个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故被称为垂花门。
单排柱担梁式:两个坡屋面中间两端两根柱子中间一个门。
一殿一卷式:由两个屋面组成,从正立面看,为大屋脊悬山形式,背立面为卷棚悬山形式。
多檩单卷式:指的是屋面的檩木有四根以上卷棚式屋面。
多檩廊罩式:是两面完全对称的建筑,超过四根以上的檩木,前后都有垂花柱。
仿古建筑构造组成—下分构件
古建筑明显分为三个部分:台基(下分)、屋身(中分)、屋顶(上分)
《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组成的比较》
序号 | 古建筑构造组成 | 现代建筑构造组成 | 备注 | |
1 | 下分 | 基础与台基 | 地基与基础 | 现代建筑构造组成中无台基这一项。 |
2 | 地面(楼面) | 楼、地面 | 古建筑多为单层建筑,地面属于古建筑“下分”部分内容,楼层建筑较少,因其与地面的构造要求相似,也参照现代建筑构造的分类方法,将其与地面合并一起。 | |
3 | 中分 | 木构架 | 墙、柱、楼层梁、楼层板 | 在古建筑和现代建筑中都可将墙柱分为城中部分,围护与分隔部分。现代建筑中无斗拱项。 |
斗拱 | ||||
墙体 | ||||
4 | 仿古建筑无此项 | 楼梯 | 古建筑楼层建筑较少,室内楼梯不发达,楼梯项常归在木装饰中,不单独立分项。 | |
5 | 上分 | 屋顶 | 屋顶 | 仿古建筑屋面内容丰富,二现代建筑屋面比较单一。 |
6 | 装修 | 装饰装修 | 对于仿古建筑室内外装饰也是非常丰富,装饰最亮丽的地方在于彩绘,而现在建筑装饰都比较单一性。 |
1、下分构件——基础、台基、地面:
古建筑的下分,指的是基础与台基部分,用通俗话说,±0.00m以下全部属于台基(下分)。
灰土:相当于现代建筑中的垫层
拦土:相当于现代建筑中的条形砖基础。清式叫台明,也叫台基。
磉墩:相当于现代建筑中的独立基础,柱下独基。
2、下分构件——土衬石、陡板、阶条石构造:
陡板、土衬、埋头三个结合起来相当于墙裙砌的石材一样,但是厚度有所不同,装饰时用的石材一般是1-3cm厚左右,可是陡板、土衬、埋头的厚度都达到了5cm以上。
好头石跟阶条石相当于现在地面铺装的石头,现在的铺装工艺比古代简单很多,对于好头石跟阶条石的厚度现在一般都在10cm以上,现在地面铺的砖一般都在1-3cm。
3、下分构件——垂带、踏跺(室外台阶):
踏跺相当于现在的室外台阶。
踏跺,一般用砖或石条砌造,置于台基与室外地面之间,宋称“踏道”。它不仅有台阶的功能,而且有助于处理从人工建筑到自然环境之间的过渡。
踏跺也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从下往上看,踏跺第一步和室外地坪齐平的,它叫砚窝石,也叫下基石、燕窝石。砚窝石下面再加一块踏跺同宽同长的叫如意石,中间的踏跺叫踏跺芯子也叫中基石,最上面和阶条石连接那一步叫上基石。
垂带下面叫象眼,这个象眼可以用砖砌筑,也可用石材砌筑,石材厚度一般在10cm以上。
不带垂带,三面均可上人的是如意踏跺。
两边都有垂带的是垂带踏跺。
台阶中间有御路石(一般是龙纹雕刻)的是御路踏跺。
礓碴跟现代坡道一样,在古代用于马车过道,从剖面图看带有锯齿形。
4、下分构件——柱顶石:
清代叫柱顶石,宋代叫柱基。
5、下分构件——寻仗栏杆:
也称巡仗(禅杖)栏杆,是我国栏杆中最常用的一种。由寻仗、望柱、华板、地袱等主要构建组成,以其最上层的寻仗而得名。唐宋时期称为勾阑。
唐宋勾阑(同勾栏),单勾阑(高0.8m-1.2m),重台勾阑(高1.3m-1.5m)。两者不同之处是单勾阑只有一块华板,而重台勾阑有两块华板。单勾阑柱身无雕刻,重台勾阑柱身有雕刻。
清代寻仗栏杆由地袱、栏板、望柱三大部分组成。除了寻仗栏杆还有一种罗汉栏板,两者区别是罗汉栏板没有望柱(头)。
仿古建筑构造组成—中分构件
1、中分构件——屋身:
屋身由木构架、斗拱、墙体部分组成。木构架=柱网+屋架
四根柱子围起来的称为间,一般大型建筑中间数以基数为单位,中间叫明间,也叫正间、心间,也是一栋房子的主间,左右两边散开分别是次间,梢间,尽间。
横向长边的称为面阔,竖短项的称为进深,所有的面阔加在一起叫通面阔,所有的进深加在一起叫通进深。
在台明外,前檐的柱子称为前檐柱,后檐上的柱称为后檐柱,四个角的柱子称为角柱。在室内四周墙上的柱子叫金柱。相当于屋面梁。
2、中分构件——屋身
屋身类型有两种:抬梁式(叠梁式)木构架、插斗式(立贴式)木构架
抬梁式(叠梁式)木构架:两根以上的梁叠在一起的木构架
插(穿)斗式(立贴式)木构架:柱子较细、密,每根柱子上顶一根檩条,柱与柱之间用木串接,连成一个整体。
3、中分结构——屋身构架名称(庑殿)
庑殿在清代建筑中是最高等级的建筑
庑殿的木构架形式按层数分为单檐或重檐
4、中分(屋身)——屋身构架名称(歇山式)
歇山在清代建筑中是等级次于庑殿的建筑
歇山的木构架形式按层数分为单檐或重檐
5、中分(屋身)——斗拱构件
斗拱的作用:它位于柱和梁之间,屋顶的重量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台基,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斗拱在宋代称为铺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清代称为斗科或斗拱,江南称为牌料。
斗+拱=斗拱
一块像挽起的弓,一块像盛米的斗。弓形短木叫拱,方形木块叫斗。
6、中分(屋身)——斗拱构件
什么是斗拱的“跳(xiao)”?宋式称为“跳”。清式称为“外拽”、“内拽”:斗拱中拱或昂每挑出一层为跳,对于宋式斗拱跳数越多,说明等级越高。对于清式斗拱出踩数越多,说明等级越高。
7、中分(屋身)——斗拱构件
清式的昂是水平性的,宋式的昂是斜的
清式的外耍头是长方形,宋式的外耍头是三角形
清式斗拱第一层是坐斗,第二层是正心瓜拱、翘、十八斗、槽升子,第三层是单材瓜拱、正心万拱、昂、十八斗、槽升子。
8、中分(屋身)——斗拱构件(平身科)
清式斗拱平身科、柱头科和角科分别在什么位置?
两柱之间的斗拱是平身科,柱子上的斗拱是柱头科,在四角上的是角科
9、中分(屋身)——斗拱构件(柱头科)
清式斗拱柱头科与平身科有何区别?
区别在柱头科的翘与昂都加宽了,柱头科的昂上面是挑尖梁,平身科的昂上面是耍头
10、中分(屋身)——斗拱构件(角科)
11、中分(屋身)——斗拱构件(角科各构件名称)
12、中分(屋身)——斗拱风格
五铺作指的是五层
13、中分(屋身)——正身椽条与摔网椽
正身椽条是指除翼角摔网椽之外的椽条
14、中分(屋身)——椽条与屋面的对应关系
15、中分(屋身)——老角梁
老角梁,也叫老嫩戗或角梁,指屋面转角处的主要承重构件,塔支承仔角梁以上的屋面荷载并传递给角柱,是形成屋面翘飞的构造基础。
老角梁一般由两根梁重叠在一起
16、中分(屋身)——雀替
雀替(清)也叫角替(宋),多用于大式建筑上,大都雕刻有各种蕃草花纹,有似雀鸟的鸟翼而得名。
仿古建筑构造组成-上分构件
1、上分——屋顶
中国古建筑屋顶的样式是一大特色,它聚集中华民族的智慧,表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精美与多彩,对整个建筑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中国古代屋顶形式是有严格的等级之分,古代屋顶等级排列如下:
第一位:重檐庑殿顶(九脊殿)。重要的佛殿、皇宫的主殿,象征尊贵。
第二位:重檐歇山顶。常见于宫殿、园林、坛庙式建筑。
第三位:单檐庑殿顶(四阿顶、五脊殿)。重要的建筑(如:皇宫银库)。
第四位:单檐歇山顶。重要的建筑,位于主殿左右侧。(如:后宫皇帝妻妾的居所)。
第五位:悬山顶。民居、神橱、神库。
第六位:硬山顶。民居。
第七位:卷棚顶。民间、园林建筑。
无等级:攒尖顶、盝(lù)顶。亭台楼阁。
2、上分(屋面)——屋顶的形式
3、上分(屋顶)——屋面瓦的类型
(1)琉璃瓦屋面:琉璃瓦表面有釉的瓦,它是经过1100度以上的高温烧制后上釉料,再后再900度以下的低温回烧而成。(瓦颜色:黄、绿、蓝、红、白、黑),①皇家、寺庙用黄瓦。②园林建筑杂用蓝、绿、黑色瓦。③亲王宫殿、园寝多用绿色瓦。
(2)布瓦屋面:深灰色的粘土瓦称为布瓦,布瓦屋面又称黑活屋面。也可以说没有上釉的瓦称为布瓦。
4、上分(屋面)——屋面瓦、各类脊位置示意图
坡脊和戗脊一般只有歇山式就屋顶才有
5、上分(屋顶)——琉璃瓦实物图
6、上分(屋顶)——屋面瓦构件种类
板瓦、滴水、星星板瓦、竹子板瓦、筒瓦、花边滴水、星星筒瓦、竹子筒瓦、短筒瓦、耳子瓦、抓泥板瓦、竹子沟头、狗头、钉帽、抓泥筒瓦、竹子滴水。一般常用的是板瓦、滴水、筒瓦、沟头。
7、上分(屋顶)——屋面琉璃瓦规格尺寸
规格有8种,分别为:二样、三样、四样、五样、六样、七样、八样、九样。
琉璃瓦料规格表 清制营造尺:1尺=32cm | |||||||||
名称 | 规格 | 二样 | 三样 | 四样 | 五样 | 六样 | 七样 | 八样 | 九样 |
板瓦 | 长 cm | 43.2 | 40 | 38.4 | 36.8 | 33.6 | 32.0 | 30.4 | 28.8 |
口宽cm | 35.2 | 33.6 | 30.4 | 27.2 | 25.6 | 22.4 | 20.8 | 19.2 | |
筒瓦 | 长 cm | 40.0 | 36.8 | 35.2 | 33.6 | 30.4 | 28.8 | 27.2 | 25.6 |
口宽cm | 20.8 | 19.2 | 17.6 | 16.0 | 14.4 | 12.8 | 11.2 | 9.6 | |
滴水 | 长 cm | 43.2 | 41.6 | 40.0 | 38.4 | 35.2 | 32.0 | 30.4 | 28.8 |
口宽cm | 35.2 | 33.6 | 30.4 | 27.2 | 25.6 | 22.4 | 20.8 | 19.2 | |
沟头 | 长 cm | 43.2 | 40.0 | 40.0 | 35.2 | 32.0 | 30.4 | 28.8 | 27.2 |
口宽cm | 20.8 | 19.2 | 17.6 | 16.0 | 14.4 | 12.8 | 11.2 | 9.6 | |
正挡沟 | 长 cm | 35.2 | 33.6 | 30.4 | 27.2 | 25.6 | 22.4 | 20.8 | 19.2 |
斜挡沟 | 长 cm | 56.0 | 51.2 | 48.0 | 43.2 | 35.2 | 32.0 | 28.8 | 27.2 |
8、上分(屋顶)——屋面布瓦规格尺寸
布瓦件主要分为:筒瓦、板瓦、吻兽、套兽、还有一些附件。
清代规格有4种,分别为:1#瓦、2#瓦、3#瓦、10#瓦,对于瓦件规格我国还没有作统一规定,各地生产的尺寸大小不一,具体施工时以各瓦厂规格为准。下表仅供选样参考。按《工程做法则例》第53卷。
布瓦规格尺寸表(单位:cm) | |||||
名称 | 现行尺寸 | 清式官窑尺寸 | |||
长 | 宽 | 长 | 宽 | ||
筒瓦 | 头号(特号或大号)筒瓦 | 30.5 | 16.0 | 35.2 | 15.75 |
1号筒瓦 | 21.0 | 13.0 | 32.0 | 13.10 | |
2号筒瓦 | 19.0 | 11.0 | 30.4 | 12.16 | |
3号筒瓦 | 17.0 | 9.0 | 24.0 | 10.24 | |
10号筒瓦 | 9.0 | 7.0 | 14.4 | 8.0 | |
板瓦 | 头号(特号或大号)板瓦 | 22.5 | 22.5 | 28.8 | 25.6 |
1号板瓦 | 20.0 | 20.0 | 27.2 | 24.0 | |
2号板瓦 | 18.0 | 18.0 | 25.6 | 22.4 | |
3号板瓦 | 16.0 | 16.0 | 22.4 | 19.2 | |
10号板瓦 | 11.0 | 11.0 | 13.76 | 12.16 | |
沟头 | 头号(特号或大号)板瓦 | 33.0 | 16.0 | 38.0 | 15.75 |
1号板瓦 | 23.0 | 13.0 | 37.0 | 14.4 | |
2号板瓦 | 21.0 | 11.0 | 32.5 | 12.16 | |
3号板瓦 | 19.0 | 9.0 | 26.0 | 10.24 | |
10号板瓦 | 11.0 | 7.0 | 16.5 | 8.0 |
9、上分(屋顶)——瓦件尺寸实测图
10、上分(屋面)——问:当图纸没有说明瓦件规格时,通过什么办法可以确定瓦的规格尺寸?
如椽条截面为80*80mm,则查之前讲到的:
①《琉璃瓦件规格表》中筒瓦口宽度9.6cm,得知选用9样瓦。但对于重檐建筑,要求下檐比上檐减少一样。
②再查《布瓦尺寸规格表》中筒瓦口宽度10.24cm,应选3号瓦。对于布瓦没有要求下檐比上檐减少一号。
1、上分(屋面)——屋面勾头(花沿)、滴水
勾头也就是“瓦当”,“瓦当”是元代以前的称呼,到了清明时期称为“勾头”,勾头端部表面的纹样,内容非常丰富,在各个时代也都有当时的特色,并且纹样种类有一定的变化、发展。因此,根据勾头纹样甚至能判断出其生产的年代。
2、上分(屋顶)——屋面正脊
正脊又叫大脊、平脊,位于屋顶前后两坡相交处,是屋顶最高处的水平屋脊,正脊两端有吻兽或望兽,中间可以有宝瓶等装饰物。
3、上分(屋顶)——屋面垂脊
垂脊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的一种屋脊。在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的建筑上自正脊两端沿着前后坡向下,在攒尖顶中自宝顶至屋檐转角处。
4、上分(屋顶)——屋面戗脊
戗脊又称岔脊,是古代歇山顶建筑自垂脊下端至屋檐部分的屋脊,和垂脊成45度,对垂脊起支戗作用。
5、上分(屋顶)——屋面博脊
屋面博脊其实就是半边脊。
我国古代建筑物歇山顶在山花板与其下山墙屋面相交处的脊,称为博脊。
6、上分(屋顶)——屋面围脊
围脊是中国古建筑屋脊的一种,是重檐式建筑(例如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等)的下层檐和屋顶相交的脊,由于围绕着屋顶,故名围脊。
围脊四角有脊兽,根据等级不同,分别为合角吻(吻兽)或合角兽。
7、上分(屋顶)——屋面走兽形式
走兽又称小兽,古代宫殿建筑屋顶檐角所用装饰物。根据建筑物的体量大小定其使用数量,一般采用单数(必须是一、三、五、七、九等单数),但地方建筑多不从官制,即使天子居所也有破例,如太和殿用10个,属于特例。其排列顺序为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押鱼、狻猊(suānní)、獬豸(xièzhì)、斗牛、行什,这10个虽然不符合官家的要求,与众不同却也是地位的显赫,这最后一直尊贵的小兽形似猴子,因排行第十,故名行什。多为有象征意义的传说中的异兽。
8、上分(屋顶)——屋面吻形式
【唐宋】鸱吻又名螭吻、鸱尾,所谓龙生九子,一般被认为是龙的第九子。平生好吞,即殿脊的兽头之形。这个装饰现在一直沿用下来,在古代宫殿建筑中,五脊六兽只有官家才能拥有。
【明清】正吻,也称“大吻”,是明清建筑屋顶的正脊两端的装饰构件,为龙头形,龙口大开咬住正脊,而在当时的南方有些地方则将之称为“鳞尾”,与大吻的做法有一些不同之处,如,尾部卷曲时不并拢,或在边缘有许多花纹等。
仿古建筑木装饰装修篇——唐宋时代门窗类
《一、外檐装修 唐宋*门类》
外檐装修是指直接与室外接触的门、窗、楣子、坐凳和栏杆等,位于室外易受风吹日晒、雨水侵蚀。
1.1、唐宋《营造法式》时期的门
根据《营造法式》有外门、内门之分,外门分别有:乌头门、板门、格子门三类。
乌头门其形式为:在两立柱之中撗一坊,柱端安瓦,柱出头染成黑色,枋上书名。柱间装门扇,设双开门,门扇上部安直棂窗,可透视门内外,其上部有成偶数的棂条,下部有涨水版。柱头多有装饰纹刻。此门用于官邸及祠庙、陵墓之前。
乌头门由卧立柣、挟门柱、额、日月板、乌头阀阅(墨染筒瓦)组成。
1.2、唐宋《营造法式》时期的板门
板门:以实心木板拼合而成,唐代之前建筑的门都是板门,一块整体,不透光。
1.3、唐宋《营造法式》时期的格子门
格子门:因门的上部有供采光的格子而得名。在宋代李诫《营造法式》和元代薛景石《梓人遗制》中都称为格子门,清代称为格扇。
《二、外檐重修 唐宋*窗类》
2.1、唐宋《营造法式》时期的窗
根据《营造法式》中记载有:破子棂窗、板棂窗、晱(shǎn)电窗(水纹窗)、阑槛勾窗。
破子棂窗:断面形状为等腰三角形的棂条。系将方形断面的木料沿对角线斜破成二条。常用于直棂窗栅,平面内向,便于糊纸。早期汉唐建筑多用,称破子棂窗。
2.2、唐宋《营造法式》时期的板棂窗
板棂窗断面形状为板条或有时采用矩形木枋作为坐棂子,称板棂窗。
2.3、唐宋《营造法式》时期的晱电窗(水纹窗)
晱(shǎn)电窗多位于柱间阑额下,唐代称之为“闪电窗”。其曲棂横列、如同水波荡漾、光影闪烁,极富韵律美。宋元时期江浙一带大型的殿堂装修盛行此窗,大概此窗的制作太过于费工废料,元明之后便很少见。
2.4、唐宋《营造法式》时期的阑槛勾窗
宋式阑槛勾窗:是一种勾窗与勾阑的结合物。它主要用于亭榭,打开窗扇就显露带鹅项、槛面板的勾阑,可以凭栏坐憩休息。
2.5仿古建筑木装饰装修篇 明清时代门窗类
《三、外檐装修 明清*门类》
外檐装修是指直接与室外接触的门、窗、楣子、坐凳和栏杆等,位于室外易受风吹日晒、雨水侵蚀。
3.1、清式《营造则例》时期的门
明清时期的门,按照构造方法主要分为:板门(实榻门、棋盘门、撒带门、屏门)、隔扇两种。
实榻门:常用于宫门、王府大门、城门、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用没有门槛,里外均用同一厚度的木板打眼穿暗销固定拼装组成的实心门,一种是做框两面包角页。实榻门一般都是用门钉,门钉是按建筑物等级来定,高级的用纵横九路,其次为七路,最少的为五路。
3.2、清式《营造则例》时期的棋盘门
“棋盘门”也是板门的一种,它与实踏大门的做法有所不同。棋盘门是先用边挺大框做成框架,而后再装门板,在其上下抹头之间用数根穿带横向连接门扇,形成方格状,所以门扇看起来好似棋盘,因此称为“棋盘门”。又因该门四边是用厚板攒成边框,也称为“攒边门”。主要用于:府邸、居舍等的大门。
3.3、清式《营造则例》时期的撒带门
一般用于街铺、木场、作坊、店舍等的大门。是一边有门边,另一边没有门边的门,所穿的带均撒着头。门边用在有门肘的一边,撒带门只用一根门边,不用上下抹头,只用穿带销合门心板,穿带一端做榫,在门边上凿卯眼,将门心板与门边结合,穿带另一头撒头,凭一根穿带连联接,门的其余三面不做攒边。
3.4、清式《营造则例》时期的屏门
屏门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遮隔内外院或遮隔正院或跨院的门,一般用于垂花门的后檐柱、室内明间后金柱间、大门后檐柱、庭院内的随墙门上,因起屏风作用,故称屏门。
屏门一般多为四扇或六扇一组,屏门除门扇外,还有下槛、上槛和门框等主要木构件。由于门扇体量较小,多没有门边、门轴,它是通过“鹅项、碰铁”等铁件作开合构件。
3.5、清式《营造法式》时期的隔扇【重点】
明清称宽、高比约在1:3至1:4左右,上部有用棂条组成花格的窄门扇作为隔扇,也写作隔扇,系由宋式格子门发展而来,用于分隔室内外或室内空间。根据建筑物开间的尺寸大小,通常为四扇,六扇和八扇。隔扇主要由隔心,绦环板,裙板三部分组成。
也称为“格扇”“长窗”,用木做成的柱与柱之间的隔断窗,周围有框架,中间划分为花心、绦环板、裙板等五道,可透光通气。作为古代建筑最常用的门扇形式,唐代这种门已经出现,宋代以后大量采用,到清代这种门样式更是千变万化内容丰富。
3.6、清式《营造则例》时期的隔扇心屉
心屉又叫“隔扇心”或“棂条心”,即用棂条做成的各种拼花,图案变化繁多。
北方图案较朴素,如:直棂、步步锦、灯笼棉等。宫廷中多用:三交六椀、双交四椀菱花等。
南方图案则十分灵活,如:万川、拐字纹、回纹、冰裂纹、龟背纹、盘长(肠)纹等。
3.7.1、清式《营造则例》时期的隔扇心屉【北方做法】
直棂式心屉:心屉棂格以其不曲不斜而垂直的线条形状,立于门窗上给人一种古朴的感觉。
其寓意:建筑的主任品性正直,又象征众目睽睽注视着室外,任何隐匿的事情都会被发现,这样主人将不会被任何实物所欺骗,而不遭受损失,并得到安全
①何为宫式:
在木窗中用木条做成各种不同形式花纹图案的部分称为“心仔”,当心仔的花纹图案为直角形拐弯,并以直角线性为主的花式称为宫式。
②何为葵式:
在宫式花纹的基础上,花纹线条的端头带有钩形装饰头的称为葵式。冰裂式是布满三角形格格,很像冰裂玻璃。
3.7.2、清式《营造则例》时期的隔扇心屉【北方做法】
步步锦心屉:它是由横直棂条拼成,同宽对称的长方形空档花格子,外围空档多,中心空档少,由外到里层层缩紧形成一步步变化的图案。空档宽度按“一棂三空”取定。
其寓意:内涵人在事业上事事成功,作官会得到步步高升的美好吉祥象征,同时内涵有四方窗棂的寓意。
3.7.3、清式《营造则例》时期的隔扇心屉【北方做法】
灯笼锦心屉:使用棂条拼做成长简形灯笼状,并于四周辅以花卡子固定。
其寓意:寓意建筑的主人人生事业道路上将会前途一篇光明,所要求的事业必定会成功。同时,内涵此处灯光通明,一切邪恶势力不得近前,有安全保障。
3.8.1、清式《营造则例》时期的隔扇心屉【宫廷做法】
三交六椀菱花:清代宫殿建筑门窗槅心花纹装饰之一。是用直棂与斜棂相交后组成无数的等边三角形,每组三角形内有六瓣菱花,使三角形相交之处成为一朵六瓣菱花状,三角形中间成圆形。且直棂与斜棂相交成大角60°,小角30°之形状,整个图面形成菱花为实,圆孔为虚的一种菱花锦图。是古建筑外檐装修中的高等级形式。
其寓意:神灵在掌握着天地之交的大事,只有天地相交,大地上的一切才能得予生长,人类才能得以生存,是古人祈求神灵保佑,祈求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愿望。
3.8.2、清式《营造则例》时期的隔扇心屉【宫廷做法】
双交四椀菱花:紫禁城内诸多主要宫殿的隔扇门窗,其格心部分皆是由菱花组成。这是由两根木棂条相交并在相交处附加花瓣而成为放射状的菱花图案。二棂相交者称“双交四椀菱花”。
在紫禁城的殿宇门楼当中,凡用三交六椀菱花的隔扇门窗均属最高等级,次者为双交四椀菱花,往下依次为斜方格、正方格、长条形等等。
3.9.1、清式《营造则例》时期的隔扇心屉【南方做法】
万川心屉:也称万字式,“卐”字棂花图案是一旋转的形态,中国与印度的古老符号之一。它像天空中气流循环时所产生的螺旋状,也像流水中常出现的一种水旋状。
其寓意:古人认为这种螺旋运动时生命的动力。因卐纹无头无尾,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太极螺旋图形无始无终的形状,是生命永无休止的象征,寓意着无限循环的宇宙。卐字纹四端伸出,连续反复的图案,意为万事吉祥,万寿无疆。“万字锦”图案称为“万字流水”,长脚卐字寓意富贵不断。
3.9.2、清式《营造则例》时期的隔扇心屉【南方做法】
拐字心屉:拐子锦是用棂条做成直角拐弯的正花形。
3.9.3、清式《营造则例》时期的隔扇心屉【南方做法】
回纹心屉:回纹是由陶器青铜器上的云雷纹衍化而来,其特点为横竖短线组成方形或圆形的回环状的花纹,形如“回”字。内涵极为美好,寓意无限吉祥,图案层次丰富,线条永无交合之点。
其寓意:回纹图案由安全回归得意思,同时也寓意着房主人得事业不断前进,福与寿都深远绵长。
3.9.4、清式《营造则例》时期的隔扇心屉【南方做法】
冰裂纹心屉:冰裂纹是一种随意形花纹,只需将棂条以不同角度直接相交即可,有似于水面冰冻裂纹而得名。
其寓意:冰裂纹图案的象征即坚冰出现裂纹开始消溶,寒冬已过,大地回春,万物开始复苏,即刻出现在眼前的景象将是一片生机的来临。内涵一切不如意、不愉快的时期即已过去,美好的、如意的愿望立即会到来。
3.9.5、清式《营造则例》时期的隔扇心屉【南方做法】
龟背纹心屉:龟背锦是用棂条做成乌龟壳上六角花纹图案,可做成大花和小花样式。
其寓意:龟纹门窗格心图案不仅图案规整美丽,而内涵健康长寿,无灾平安,能得到镇守北方的玄武神的保护。
乌龟就是玄武,也是中国的四大神兽之一。中国四大神兽:青龙(龙)、白虎(虎)、朱雀(鸟)、玄武(龟)
3.9.6、清式《营造则例》时期的隔扇心屉【南方做法】
盘长(肠)纹心屉:该样式棂花图案像一根线条反顺各三次相交后,形成周边有6个斜方格,中心有4个斜方格,共计10个斜方格的特点。而这个线条看不到起点也看不到终点,故称为盘长(肠)。
其寓意:盘长图案是佛教八种吉祥物之一,又以其无穷无尽的盘绕象征着长生,同时也被认为是一种幸运盘。故,选用盘长样式棂花,寓意门前有佛家宝物避邪,又象征主人的寿命能像盘长一样长。
《四、外檐装修 明清*窗类》
4.1、清式《营造则例》时期的窗
根据明清木结构建筑中的窗类型有五种,分别为槛窗、横披窗、支摘窗、支窗、牖(yǒu)窗。
槛窗:槛窗,古代建筑外窗的一种,形状与隔扇门的上半段相同,其下有风槛承接,水平开启。位于殿堂门两侧各间的槛墙上,它是由格子门演变来的,所以形式也相仿,但相比门,它只有格眼、腰华板而其中无障水板。
4.2、清式《营造则例》时期的窗
横披窗:横披窗安装与长窗之上,即安装在中槛和上槛之间的窗子,窗多为扁长方形,多用于房屋厅堂宽敞高爽者,以采光通风。留园的“涵碧山房”,南北两侧长窗之上即为横风窗。
4.3、清式《营造则例》时期的窗
支摘窗:亦称和合窗,即上部可以支起,下部可以摘下之窗。其内亦有一层,上下均固定,但上部可依天气变化用纱、用纸糊饰,下部安装玻璃,以利室内采光。外层窗心多用灯笼锦、步步锦格心。故宫内支摘窗多用于内廷居住建筑及配房、值房等。
支窗:支窗也称“推窗”,为明清宫殿的次要房租(如库、厨房)常用。与支摘窗的主要区别是支窗下不设摘窗,上下为一整扇支窗或上下均为支窗。
4.4、清式《营造则例》时期的窗
牖(yǒu)窗:古代称开在墙上的窗洞为“牖”,在园林建筑中有各种各样的窗洞,如:月洞、双环、三环、梅花、玉壶、方胜、寿桃、五角等等,我们统称为“牖窗”,也有称它为“什锦窗”。
仿古建筑油漆彩画篇
《一、宋式彩画图案》
1、宋《营造法式》时期的彩画
从图案纹饰上说:有华纹、琐纹、飞仙、凤凰、仙鹤、鹦鹉、山鸡、鸳鸯、鹅、狮子、麒麟、天马、海马、仙鹿、山羊、犀牛、熊、金童、玉女、真人、大象、云头等,多达270多种,具体详见李诫《营造法式》33卷、34卷。
①五彩遍装彩画:
它是在唐代五彩装的基础上发展过来,是宋代规格最高的殿堂彩画。以暖色调为主,多用红、朱、赤、黄等色。叠晕除青绿外,还用朱,这为其他品种所无。所用图案有各种华文(几种花形图案)、琐纹(密纹图案),大型构件孩子啊华纹、琐纹中间画飞仙及飞走图样等。
目前只有山西大同市严华寺内五彩遍装彩画保护完整。
②碾玉装彩画:
这是一种淡雅的彩画形式,比五彩遍装更加程式化。其图案与五彩遍装彩色基本相同,但不用飞仙、飞禽、走兽。用色以青、绿为主,多层叠晕,外留白晕,宛如磨光的碧玉,所以称为“碾玉”。
③青绿叠晕棱间装彩画:
也以青绿为主调,但不画华纹、琐纹,只用叠晕,柱身用青绿或素绿图案。
④解绿装饰彩画:
上部以红色为主调,斗拱梁枋满刷土朱,边缘用青、绿相间叠晕,如正面青晕则侧面绿晕,相邻构件青绿晕互换。但柱子仍画绿晕,仅把柱头、柱脚画朱色或五彩锦地。
⑤丹粉刷饰彩画:
又称赤白彩画,全部以红为主调,斗拱梁枋和柱子满刷土朱,下棱画白线,构件底面通刷黄丹,然后表面通刷一道桐油,是彩画中最简单的一种。以土黄色代土朱时称黄土刷饰。
⑥杂间装彩画:
这是宋式各种彩画形式的集合样式,千变万化,没有统一规律,图案形式多样,设色五花八门,色调无常。如前面所讲的五种彩画,有时可在同一建筑中同时使用两种,相间布置,称为“杂间装”。
1、明清《营造法式》时期的彩画
1.1、清《工程做法则例》时期的彩画
自清以来,中国古建筑的彩画形成三大类别:和玺彩画、旋子彩画以及用于园林建筑的苏式彩画。根据梁枋大木构件上的构图法来分类。
和玺彩画:又称宫殿建筑彩画,这种彩画在清代是一种最高等级的彩画,大多画在宫殿建筑上或与皇家有关的建筑之上,它以突出龙凤图案为主,沥粉贴金。
【多用于宫殿、坛庙中的主殿,堂门等高等级建筑】
1.2、旋子彩画
旋子彩画俗称学子、蜈蚣圈,等级仅次于和玺彩画,其最大的特点是藻头内使用了带卷涡纹的花瓣,即所谓旋子。旋子彩画最早出现于元代,明初即基本定型,清代进一步程式化,是明清时期汉族建筑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彩画类型。
【用于:官衙、庙宇的主殿,坛庙的配殿和牌楼建筑上】
1.3、苏轼彩画(官式苏画)
苏轼彩画是古代中国建筑装饰艺术之一。明永乐年间营修北京宫殿,大量征用江南工匠,苏式彩画因之传入北方。苏式彩画的图案它以突出鸟兽、山水人物、多种纹线为题材的,一种更贴近民间生活的画类。
【用于:亭、台、廊、榭以及四合院住宅、垂花门的额枋上。】
1.1、天花彩画样式
天花分天花板与支条。天花板中的园光彩画有龙、凤、鹤、草、五福捧寿等。支条多为轱辘草、吉祥草、西番莲等画成燕尾。
1.2、斗拱彩画样式
斗拱彩画以青绿(蓝)为主,两色间隔使用。
1.3、椽条彩画样式
椽条分檐椽与飞椽。檐椽刷青色,飞椽刷绿色,与红色望板相反衬。椽头大都做彩画,圆椽头多画龙眼(虎眼、宝珠)、寿字等,飞椽头多画万字,栀花等图案,高等级者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