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欢野味,但危害到底有哪些?其实主要是野味会有很多的病毒细菌,而人类是不知道的。
1、许多动物体内存在着内源性毒性物质,不经检验盲目食用也会对人的健康和生命造成危害。目前已经发现的有毒野生动物有某些蛇类、鱼类、蜥蜴等。这些内源性毒性物质可以对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造成危害,严重的可以致人于死地。
2、大多数野生动物身上都携带着大量的病菌和寄生虫,卫生检疫部门对此难以进行有效监控。再加上有些病毒、寄生虫寄生在动物的肌肉、血液和内脏里,即使煎、炒、烹、炸、煮,有时也根本难以杀灭。
3、这些病原体进入人体后能引起多种疾病,如狂犬病、结核病、鼠疫、炭疽、甲肝等。一旦染上这些病毒,身上就将出现脓疱、水肿和痈,而且病毒还会侵入人的肺或肠胃,严重者可致人死亡。因此,为了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请远离野生动物。
野味为冠状病毒常见宿主
活狗狸獾、活麝香鼠、活石头猪、带皮乌梢蛇……武汉华南海鲜市场流出的各路供交易的野味令人眼花缭乱,但其中的果子狸,公众并不陌生。2004年,广东防治SARS科技攻关组的专家们作出结论:现有研究表明,果子狸是SARS冠状病毒的主要载体。广东省则下令全面捕杀野生动物市场的果子狸,取缔野生动物交易,关闭野生动物市场,对控制SARS后期传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矛头再次指向了野生动物。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这次疫情的源头主要在武汉当地的海鲜市场,实际上这个海鲜市场里相当多的不是海鲜,而是野味,就是野生动物。综合各方面信息,初步从流行病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病毒通过野生动物传到人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22日也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是武汉一家海鲜市场非法销售的野生动物。此前专家组在野生动物销售的环境里检测到了新型冠状病毒,病毒来源很大可能是野生动物,如竹鼠、獾等。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袁国勇也呼吁称:“我们都不应该吃野味。”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副教授江凤林表示,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恶劣,人如果吃了因污染导致基因变异或者携带病菌病毒的野生动物,不但可能诱发某些恶性病变或传染病,甚至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野生动物有哪些危害呢?
根据现有的证据,新型冠状病毒很可能来自蝙蝠。
又是蝙蝠
除去新型冠状病毒外,其余6种人类冠状病毒有半数与蝙蝠病毒同源,包括NL63、SARS-CoV和MERS-CoV,也就是说,危重的冠状病毒都来自蝙蝠病毒。
除了冠状病毒外,还有一些人类致病病毒来自或者可能来自蝙蝠,或者说当今之世,对人类来说最凶险的病毒,大多数是由蝙蝠传播的。
1999年,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发生尼帕(Nipah)病毒流行,尼帕病毒的名字来自第一次检测到该病毒流行的村庄。这次流行有257人感染,100人死亡,死亡率39%,存活者中超过50%留下严重的脑部损伤,这种严重程度与MERS-CoV相似的病毒是果蝠携带的。
果蝠还携带能引起人畜共患病的亨德拉(Hendra)病毒。
来自蝙蝠还能传播几种烈性传染病:
· 马尔堡病毒:感染后死亡率高达90%。
· 狂犬病毒:感染后如果不接种疫苗,死亡率100%。
· 埃博拉病毒:很有可能源自蝙蝠。
蝙蝠身上寄生着60多种可以导致人类生病的病毒,动物界里能和蝙蝠相比的只有啮齿类动物。
啮齿类动物身上寄生的导致人类生病的病毒总数稍稍高于蝙蝠,但按单一动物计算,蝙蝠所携带的可导致人类生病的病毒高于啮齿类动物,因此,在动物界,蝙蝠是人类健康的重要隐患和严重威胁。
为什么是蝙蝠?
蝙蝠之所以携带众多的病毒,是因为蝙蝠群居而且穴居,相互之间容易交叉感染环境,一旦某种病毒出现在某只蝙蝠身上,就会很快被很多只蝙蝠携带。
这些病毒对人类和其他动物有剧毒,但对于蝙蝠则往往没有什么影响,因为蝙蝠的体温高,它们在飞行时体内温度达到摄氏40度,换做人类的话,这叫发高烧。我们人类之所以发高烧,是因为致病微生物已经适应了人体的正常温度,这种温度适宜它们繁殖。当体温升高后,致病微生物很难繁殖,人类通过发烧来杀死致病微生物。
蝙蝠飞行时的高温也达到了同样的效果,在蝙蝠体内的绝大多数病毒都被杀死了,只有那些生命力很顽强的病毒能够活下来,能够存活但不能致病。这些病毒感染了人体后也就不惧怕人体的高烧,所以其感染的后果往往是很严重,狂犬病毒、埃博拉病毒、萨斯病毒等之所以可怕,一大原因是它们不怕发烧。
此外,为了飞行,蝙蝠必须产生很多能量,也因此产生很多废物,这样导致它们进化出对废物的防御功能,很难被异物伤害,那些凶恶的病毒可以在它们身上寄生,但不能伤害它们。
对于野生动物来说,有一个很大的生存威胁,就是来自人类的微生物,许多野生动物数量剧减甚至灭绝,不是因为被人类杀死,而是因为感染了来自人类的微生物。蝙蝠则不在乎,不仅来自人类的微生物杀不死它们,来自其他动物的微生物也杀不死它们,因此具备了生存优势。
蝙蝠能够飞行,具备了快速传播传染病的能力,它们身上携带了很多动物病毒,一旦突破人兽界限,就会出现新的人类传染病,甚至有可能导致大瘟疫。它们还能携带那些已经突破人兽界限、可以导致人兽共患疾病的病毒,所以蝙蝠是人类的大敌。
蝙蝠怎么到人?
尼帕病毒从蝙蝠到人,是猪作为中间宿主。马来西亚养猪业为了效益,在猪厂种了很多芒果树,养猪的同时还能收获芒果。熟透的芒果从树上掉下来,成了猪的佳肴。
果蝠吃芒果时将病毒通过唾液和尿液留在吃剩的芒果里,然后芒果掉在猪圈里,让猪吃了,之后感染在猪群里扩散,等猪出栏后,尼帕病毒就由猪传播到其他地方。
MERS-CoV是由蝙蝠传给骆驼,骆驼再传给人,在中东,人和骆驼的接触机会很多,还喝骆驼奶、吃骆驼肉、把骆驼尿当药治病。
埃博拉病毒可能是蝙蝠传给黑猩猩和大猩猩,人吃了病死的猩猩或者接触猩猩,这样就到了人。
SARS-CoV和新型冠状病毒也许是蝙蝠先传给某种动物,人吃了或者接触这种动物,就这样进入人类,也可能是由蝙蝠直接到人,因为中国人和蝙蝠直接接触的比例并不小。
上述传染病都是过去50年间在人类中出现的,说起来归根到底是人类不断地侵蚀野生动物的领地。以尼帕病毒为例,就是因为马来猪农把猪厂建在果蝠生存的丛林中,使得本来在果蝠身上的尼帕病毒通过猪进入了人类。
蝙蝠携带的病毒怎么传染给人的?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高级工程师张劲硕1月21日在微博上呼吁:“大家不要再吃野生动物,不要与野生动物有过于亲密的接触”,“人与野生动物应该有一个安全距离,吃野生动物是罪魁祸首!”
张劲硕研究生学习期间师从中科院动物研究所张树义研究员,曾与溯源SARS病毒的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团队合作,追踪SARS病毒的自然宿主。石正丽等学者最终确定了SARS病毒的蝙蝠起源。1月21日,《中国科学》杂志社通过公众号发表文章,指出“由于武汉冠状病毒的进化邻居和外类群都在各类蝙蝠中有发现,推测武汉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也可能是蝙蝠。如同导致2002年‘非典’的SARS冠状病毒一样,武汉冠状病毒在从蝙蝠到人的传染过程中很可能存在未知的中间宿主媒介。”
张劲硕在微博中称:“我1998年开始跟随导师、师兄钻山洞、抓蝙蝠、研究蝙蝠,到我2010年转型作科普,那12年间我几乎天天接触蝙蝠,为什么我没有感染上病毒?”
“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不吃它、不舔它、不亲它,我们不是直接用身体任何部位直接去接触这些蝙蝠。”张劲硕对新京报记者表示。
张劲硕表示,蝙蝠本身并不携带SARS病毒,而是SARS样冠状病毒,并没有途径直接进入人类体内。“病毒要入侵细胞必须有东西和细胞受体结合,这个东西叫刺突蛋白,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样就进去了。大部分蝙蝠携带的刺突蛋白不能直接利用人细胞的受体。”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周鹏此前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
张劲硕介绍,一些野生动物,在捕食蝙蝠或者接触了蝙蝠的排泄物后,有血液、体液的接触,病毒随之进入野生动物体内,野生动物即成为了中间宿主。由于所处的细胞环境发生了改变,病毒有可能随之产生变异。当人类食用这些动物时,就会感染已经变异的病毒,这些病毒在人类体内还会发生新的变异。
“最终到了这个层次,这些病毒跟原来最开始来自于蝙蝠的病毒,已经完全不是一个类型了。它发生了一个很大的改变,而这种改变的结果就是能够在人和人之间进行传播,也就是说这种病毒就开始爆发了。”张劲硕说。
“不管是食用野生动物,还是人类对野生动物生存领地的侵蚀,这些都使得人类与动物的接触面大幅增加,给病毒从野生动物向人类的传播创造了条件。”石正丽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说。
肆虐一时的SARS病毒来自果子狸,从果子狸传染给人。而引起目前肺炎疫情、最早在武汉发现、被命名为2019-nCoV的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来自蛇。
继钟南山和高福两位院士表示武汉肺炎病毒来自野生动物后,1月22日,中国学者最新在线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将前述野生动物的范围进一步缩小,将可疑对象锁定到蛇。
该论文的标题是《新型冠状病毒纤突蛋白的同源重组可能促进了从蛇到人的跨物种传播》(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within the spike glycoprotein of the newly identified coronavirus may boost crossspecies transmission from snake to human),由北京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宁波大学、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研究人员联合完成,22日在线发表在英文学术期刊《医学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Medical Virology)。
该论文称,研究人员对前述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评估这些序列中的RSCU。然后将前述的冠状病毒RSCU与不同物种动物基因序列的RSCU进行比较。
前述论文称,研究结果显示,与其他动物相比,蛇最有可能是携带前述新型冠状病毒的动物。
RSCU的全称是“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度”(或使用频率、使用偏倚,relative synonymous codon usage)。它是指同一基因序列在编码某一个氨基酸时,对同义密码子使用的偏好(偏倚)程度。
两种或三种不同排列的基因序列可能对应着同一氨基酸,这些不同的基因序列被称为同义密码子。
不同物种对前述基因排列的偏好程度有差异。也就是说,这些基因排列在不同物种中出现的频率有差异,因此了,体现了物种差异。这种对比分析方法被用于分析病毒的进化、重组,即RSCU方法。
此外,前述论文称,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重组病毒,病毒的重组区域位于病毒的纤突蛋白。该蛋白如同一把工具,用于识别宿主细胞的表面受体,撬开细胞的防护之门。新型冠状病毒的部分基因序列来自蝙蝠冠状病毒。
其实早有网友善意提醒土拨鼠有病毒,但是奈何很多吃瓜群众不理解,不相信。
南京市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防治科的专家表示,目前在售的土拨鼠主要为人工繁殖,一般不太可能传播鼠疫病毒,但要提防野生土拨鼠。
南京市疾控中心急性传染病防治科主任张敏介绍:“鼠疫主要是啮齿类动物,像老鼠、仓鼠、土拨鼠这些,会带有病菌,捕食它的肉或者剥它的皮毛时,有可能会感染,基本上都是野生的。目前来说,鼠疫是比较少的,在我们国家目前只在青藏地区有极少的散发病例。”
疾控专家提醒,网上一些号称进口土拨鼠,因为尚不清楚来源,购买仍需小心。此外,被土拨鼠咬伤后,存在细菌感染风险,免疫力低下人群,不排除有病情加重可能。
这一次,“野味”再次被推到风口浪尖!
武汉华南海鲜市场聚集了全国的目光,流传出的一张“野味”名录,让人大跌眼镜。除了野鸡、野鸭等野味外,果子狸、狐狸、猪獾、鳄鱼、蛇等野生动物也赫然在列!不得不说在“吃”的道路上,吃货们再一次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野生动物是冠状病毒的重要载体
“活杀现宰,送货上门,代办托运”等服务,让人感觉有些头皮发麻。而此次源起武汉的疫情,华南海鲜市场已被锁定为传播源,医护人员在贩卖野味的店铺上也发现了这种新型“冠状病毒”,野生动物传播致命病毒的消息也被实锤!
国家疾控中心也对野生动物传播病毒的信息进行了预警,但这一切都有些晚了!病毒已经被携带到多个城市,上千人感染。
这个惨痛的教训,已经是第二次了!
17年前的非典,就已经证明果子狸是携带SARS的传播源。仅仅在中国内地就导致数百人死亡!如今历史再一次重演,新型冠状病毒来袭,“野味”仍旧成了源头。而这一次的武汉疫情,可以说仍旧是一场彻彻底底的“吃祸”!
这真是一次“可耻”的健忘,让我们背负了沉重的代价。
穿山甲会打洞,就被认为可以舒筋活血,乌龟又被认为是可以延年益寿!甚至连一窝老鼠崽,都被包装成一道名菜——“三吱儿”端上餐桌。一碟活老鼠,筷子夹住的时候叫一声,蘸料的时候叫一声,入口的时候再叫一声!
“三吱”成曲,吃了颇有勇气和面子!真是现实的讽刺!
被吃到濒危的动物,开始“报复”人类
这种饮食陋习,直接将多种野生动物吃到濒危甚至绝种。黑熊、穿山甲、禾花雀以及前段时间刚刚宣布功能性灭绝的白鲟,就是最好的例证。
而这一次,动物们开始“反击”了!它们通过携带的未知病毒,向人类展开了疯狂的报复。据称,野外环境中仍存在上百万种未知的病毒,人类对其知之甚少。当食客将脏手伸向野生动物的时候,一切危险都不知不觉正在发生!
病毒源头还在调查,专家表态一向严谨而保守,但这次专家很快把矛头指向了野味。比如钟南山院士说,目前,对于病毒的源头是什么动物,我们还不清楚。但通过初步的流行病学分析,通过野生动物传染给人的可能性比较大,比如竹鼠、獾。其他专家也多次提及“野生动物”与“野味”。武汉华南海鲜批发市场的野味价目表,在不明肺炎肆虐的背景下尤其刺眼。还记得17年前的非典,病毒源头也是“野味”,科学家从市场上的果子狸体内分离和检测到了和SARS病毒完全一样的病毒。
对这一次让人们色变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有网民建议可以将其命名为“野味病毒肺炎”,以这种固化的标签让人类长记性,让那些不见棺材不掉泪的野味爱好者们有一点儿敬畏,也避免社会在好了伤疤之后迅速忘了疼。
发展到如此地步,让人无比痛心,某些人管不住自己的嘴,对野味的痴迷和贪婪,酿下了如此大的恶果,让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人类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目前还没有看到恶果的下限。不知道那些爱吃、经营、捕捉野味的人,此时此刻有没有受到触动,良心会不会痛,心灵会不会忏悔?
标签: 保护野生动物拒绝野味 保护野生动物拒绝野味的口号 善待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