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怎么养鱼(梅雨季节对水产养殖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

农村养殖畜牧网 水产养殖 159

梅雨季节,是在每年6、7月份的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暖湿气流,经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台湾地区、日本中南部以及韩国南部等地出现的持续天阴有雨的气候现象,由于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称其为“梅雨”,此时段便被称作梅雨季节。“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专利,亦称为“霉雨”。

梅雨季节怎么养鱼(梅雨季节对水产养殖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

夏季本来就是鱼类摄食旺盛,生长迅速,是提高产量、提升商品鱼品质的重要养殖阶段。鉴于梅雨季节高温、高湿度、低气压的特性,对水产养殖中的不同品种都有不同程度影响,但很多人却没有重视梅雨季节的特殊性,也没有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今天我们就来对“梅雨季节”养殖池塘最容易出现、也最容易被养殖从业者忽视的问题进行梳理一下,抓住夏节有利时机,强化管理措施,对促进鱼类生长、提高鱼类规格、改善鱼类品质、增加养殖效益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梅雨季节怎么养鱼(梅雨季节对水产养殖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

一、“梅雨”季节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1)易“倒藻”;随着梅雨季节的到来,其主要气候特点为:气压低,多阴雨,少晴天,池塘底质易泛起;空气湿度大,大量雨水形成地表水夹带着多种物质流入养殖水体,使养殖环境变化较大,极易造成“倒藻”。(发生“倒藻”时,首先溶解氧会下降,二氧化碳会增加,使pH值迅速下降;其次,大量的死藻分解,会加大耗氧外,还会产生氨氮和亚硝酸盐;同时,水中的原生物会大量繁殖,反过来抑制藻类的生长。)

(2)池塘养鱼密度大,随着投饵量的增加,鱼类排泄物多、容易造成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尤其是天气闷热,雷雨前气压低,由池塘底质恶化引起的缺氧,导致鱼类浮头,甚至发生泛塘;
(3)易发病;随着水质的恶化,病害微生物活跃,容易暴发鱼病;鱼一旦得病,治疗困难,即使有良药,也只能治好刚感染能吃料的病鱼,因此,一定要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梅雨季节主要预防出血病、败血病、肠炎病等。
(4)“梅雨”期空气湿度大,平均湿度达到85%左右,这对饲料的贮存不利,饲料容易受潮发霉。(特别注意:发霉的饲料是禁止投喂的)

(5)发生洪涝;池塘堤干被冲毁、养殖动物被冲走,有的养殖区被淹、池塘和沟渠水位即将突破最高限度,仓库被淹。还会危及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梅雨季节怎么养鱼(梅雨季节对水产养殖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

二、“梅雨”季节池塘管理、预防措施

针对以上“梅雨”季节会对水产养殖带来的影响,为减少养殖户损失,池塘安全度过“梅雨”季节,我们为广大养殖户朋友提供了以下几点建议:

1、水质调控管理

(1)“梅雨”来前做好稳水、培藻工作


在梅雨期到来前,一定要提前做好水质调节的准备,养殖前期培藻肥水,可定期施用藻菌丰肽+硅藻丰泰/五碳肥水膏+藻种肥水,一组5~6亩/米,定向培育水中的有益藻类,使池塘水体变得肥沃,提高池塘溶氧,并配合使用超浓缩芽孢、EM源种等微生态制剂,稳定池塘的藻相和菌相,为雨季的到来做好准备。
(2)水体增氧
根据天气、水质、鱼体情况等因素,及时开启增氧机增氧,开启原则可参照 “六开、三不开” 。


“六开”:

①晴天中午开。目的是增加全池溶氧贮备。

②阴天次日清晨开。因前日光合作用弱,溶氧量低。

③阴雨连绵半夜开。

④下暴雨时上半夜开。

⑤温差大时及时开。

⑥特殊情况随时开。

“三不开”:

①早上日出后不开。溶氧上升。

②傍晚不开。防止饱和氧溢出和池水过早混合,加深底层缺氧。

③阴雨天白天不开。光合作用弱,表层溶氧不会过饱和,开机无意义。

梅雨季节怎么养鱼(梅雨季节对水产养殖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

或加投蔚渔久氧安(蔚渔久氧安是颗粒型的增氧剂,进入水体后可直达底部,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增氧,定期使用,可避免养殖损失,提高养殖产量)。同时加强夜间巡塘。水体溶氧水平提高,可有效提高饲料利用率、保障鱼体生长速度。夜间最好不要使用涌浪机增氧,涌浪机会打破水体分层,池塘底部的有机物、残渣或其它有害物被翻动到上层,加速耗氧,降低池塘中上层溶氧水平,极易引起“浮头”,严重时甚至会发生“泛塘”,造成经济损失。
(3)水质调节
“梅雨”季节的水质调控主要以解毒、改底为主,梅雨期池塘溶解氧偏低、藻相不稳定(易倒藻)、底质差,水体中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含量升高,此时应适当缓解环境压力,减少应激,降低发病概率,适当对水体进行解毒、改底。建议使用解毒速氧宝+亚硝速降+底速爽+蔚渔超浓有机酸,吸附有害物、降解藻类毒素、金属毒素和化学毒素,改善鱼虾生长环境。(此外,还需把握梅雨期少有的晴天天气,抢晴调水。可以使用五碳肥水膏+习渔氨基酸颗粒肥快速肥水,在晴天上午使用。)

梅雨季节怎么养鱼(梅雨季节对水产养殖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

2、饲料投喂管理

梅雨期要保证饵料新鲜不变质,采用“四看、四定”投喂原则(四看指的是:看季节、看实际情况、看水色、看摄食活动,四则指的是: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根据天气情况、水质变化、鱼类摄食情况等因素适当调整投饵量,遇到阴雨天气,应减少投喂,避免浪费、污染水质。

投喂方面:检查饲料,看是否变质发霉,发霉的饲料是禁止投喂的,另外一定要往饲料里添加维生素、多糖等提升鱼类抗应激能力和抗病能力的药物(渔超强免疫宝),连续5-7天,提升体质。

在饲料贮存方面:应及时备好饲料,确保梅雨期也能有较高的养殖效益;同时还要注意饲料的防霉防潮,仓库应干燥通风,饲料码放应高于地面30厘米;同时在饲料运输过程中要防止雨淋或人为弄湿,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梅雨季节怎么养鱼(梅雨季节对水产养殖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

3、疾病防控管理

(1)疾病防控应该以预防为主,提前做好预防准备工作,在梅雨期到来前,趁晴好天气,视池塘实际情况,使用杀虫药泼洒一次,隔2天,再进行一次消毒,消毒工作要定期开展,建议使用刺激性小的消毒药品(比如碘制剂,高碘蔚渔碘状元、蔚渔碘元、蔚渔碘溴状元等)。同时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抗应激和提高免疫力的产品(蔚渔超强免疫宝)拌服,预防病害发生。

(2)梅雨期天气阴雨为主,水质恶化,鲫鱼“大红鳃”、“鳃出血”逐步大面积暴发,死亡量大。并伴有大规模的寄生虫病,同时“暴发性出血病”开始流行,发现疑似症状时,切忌盲目使用药物,采取科学的防控措施,减少损失。

(3)淡水鱼“暴发性出血病”在养殖高温期易发(水温25~32℃),发病快、病程短、死亡量大,危害鱼种及成鱼,一旦发现鱼体出血症状,需及时确诊,合理用药。针对梅雨季节,推荐使用温和性杀虫、消毒制剂,同时针对鲫鱼鳃部病变,推荐使用解毒、增氧制剂,开增氧机提高水体溶氧。

梅雨季节怎么养鱼(梅雨季节对水产养殖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

4、防灾管理

(1)、确保人身安全:及时查阅和关注天气预报信息,巡查周围有可能出现洪涝和泥石流的状况,以便提前应对;淹水的地方务必注意漏电;打雷天气尽可能减少外出,以及和金属物件在一起的可能,避免雷击。

(2)、养殖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修补:做好预防预案,检查池塘进排水口,以及周围的沟渠是否疏通,围埂是否牢固,设置拦鱼网;及时封堵、加固被冲毁的池梗、堤坝、溃口等,防止再次溃口;家中准备救生设备,以防万一;

(3)、降低损失:如若洪水到来,在确保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尽一切可能将仓库货物转移至安全的地方,减少损失。下一年务必将仓库设置在地势相对较高的位置。

(4)、水退以后,及时修整池塘,水淹过的场所及时使用生石灰、漂白粉或者“蔚渔菌毒消”喷洒消毒,防止细菌的滋生,危害身体健康。对池塘鱼类的存塘情况进行检查和科学的评估,相应调整养殖计划,确定补充苗种的品种和密度,遵循稀养速成的原则,选择适应性好、生长快的品种不影响下一年的生产管理。由于高温务必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转塘操作,尽量减少损伤,提升成活率。


梅雨季节怎么养鱼(梅雨季节对水产养殖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

标签: 梅雨季节怎么养鱼 梅雨季节对农作物的影响 梅雨季节养殖注意 梅雨 季节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