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河下游局驻宝坻区黄庄镇貉子沽村帮扶组工作纪实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部署,根据天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新一轮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的统一安排,海河下游局积极响应天津市委、市政府号召,克服时间紧、任务重、人员少、经费紧张等诸多困难,全力支持天津市地方扶贫工作,挑选政治素质硬、业务能力强、工作作风扎实的三名干部组成驻村帮扶工作组,结对帮扶宝坻区黄庄镇貉子沽村。帮扶组在宝坻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黄庄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8月28日正式驻村开展工作。
一、局党委和全局干部职工是帮扶工作的坚强后盾
局党委高度重视结对帮扶困难村工作,局党委书记、局长康福贵亲自挂帅分管帮扶工作。三年来,为切实推动帮扶工作,不断改善困难村面貌,局党委共召开9次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困难村问题。康福贵同志先后5次到困难村实地调研考察;局党委班子、各部门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先后到村调研或开展帮扶工作70余次;开展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并义务检测水质,在困难村开展水法宣传活动。在全局资金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先后拨付50万元支援困难村建设。深刻诠释了局党委和全体干部职工对扶贫工作的大力支持,是做好帮扶工作的坚强后盾。
二、全面摸排,精准突破,扎实推进帮扶基础工作
帮扶组入村后第一件事就是深入了解困难村的现状,摸清困难村“困”在哪里,“难”在何处。通过走村入户、与村两委班子座谈、与村民交谈等方式,基本掌握了困难村的基本情况。
针对困难村存在的问题,帮扶组同志积极转变身份、进入角色,以问题为导向,开拓思路,系统地学习了中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文件精神,深入研究市委、市政府有关困难村帮扶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对困难群体逐一建档立卡,在广泛听取村民百姓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梳理了大家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帮扶工作的全面开展准备了第一手资料。
打铁还需自身硬。帮扶组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始终坚持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的“四同”工作作风;制定了例会、干部请销假、安全、档案、学习、联席会议等各项制度,进一步细化职责,促进帮扶工作规范化、高效化;始终坚持周例会月总结、定期村“两委”联系会议制度,研究解决群众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按期向主管领导汇报工作。入村当年,帮扶组紧紧围绕六项帮扶任务,聚焦“三美四全五均等”73项帮扶目标,扎根农村,埋头苦干,年底前完成了《貉子沽村结对帮扶工作三年规划》和《2018至2020年度结对帮扶工作计划》编制和审定工作,为帮扶工作树立了明确导向。
三、三年帮扶,成效凸显,百姓满意
(一)筑牢党群堡垒,坚持党建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2018年8月,貉子沽村顺利完成村基层组织换届,选出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能够团结带领全村百姓、年轻有为的带头人,实现了村党组织书记和村主任“一肩挑”,为帮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村“两委”上任以来,帮扶组组长积极发挥第一书记纽带作用。一是加强党性教育。严格执行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党员群众学习党规党章、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通过常态化的集体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党日活动,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党支部凝聚力;二是加强党建活动设施建设。局党委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资助20万元建设貉子沽村党群活动中心,并拨付5万元补交的党费购置办公设备,建筑面积300平米、符合“十有”标准的党群服务中心已经投入使用;三是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帮扶组协助党支部以开展“五好党支部”创建工作为抓手,重点抓好支部班子建设、党员队伍建设,先后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2名,吸收三名入党积极分子加入党组织,党员队伍得到进一步壮大,2018年10月貉子沽村党支部被宝坻区评为“五好党支部”。
三年来,貉子沽村党支部带领广大党员群众,团结一心,共谋发展,呈现出一派风清气正的良好局面。
(二)开拓资源优势,壮大集体经济
产业发展是结对帮扶工作的重点,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帮扶组坚持产业帮扶,尊重产业发展规律,为实现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依据困难村现有资源优势,先后采取多项措施打造农村经济新增长点,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
一是统筹财政资金,壮大集体经济。在充分考虑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项目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帮扶组整合资金1400万元,联合七个困难村作为参股股东,成立天津市合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700万元在宝坻城区已购置商业楼宇三间,共计240平米,进行对外出租;投资700万元,入股天津市泽元混凝土有限公司升级改造项目。通过两个项目实施,貉子沽村年收益达22万元,实现集体经营收入稳步增长,2020年收益14.60万元。
二是立足发展稻渔优势产业,增强自身“造血”功能。貉子沽村拥有可利用耕作稻田面积近万亩,周边水系充沛、水资源条件良好,稻田、沟渠、坑塘等基础设施完备,具备稻蟹综合种养的优厚条件。经过前期充分的项目调研、考察、立项工作,确定了貉子沽村稻蟹综合种养技术示范项目,投入资金50万元,2020年700亩稻蟹项目顺利实施,给农户带来200元/亩收益的同时,还可使村集体增收10余万元,成为助力貉子沽村脱贫致富的重要项目。
经过多项产业发展措施的开展,2020年困难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由2017年的17万元增加到22万元,增长率为29.4%,圆满完成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到20万元的目标任务。
(三)拓展科学新方式,实现农民增收增产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帮扶组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通过农业技术推广带动农业增效,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积极推进农业技术普及。三年来,帮扶组积极推行“授之以渔”理念,实施农业技术帮扶,先后协调市、区农业技术帮扶组专家开展农业和水产养殖技术下乡10余次,多次组织水稻种植、水产养殖户外出参观学习,先后组织100余人参加宝坻区成校、黄庄镇成校举办的各类技术培训,提升水稻、水产科学种养、农业无人机及各种机械设备操作驾驶技术,相继培训7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1名新型职业农民,3人取得农业部培训合格证,率先实现3+2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为今后农业发展和技术推广奠定了基础。
二是围绕资源寻求发展,积极推行科学种养。驻村帮扶组先后两次邀请市级水稻、水产专家到村,现场指导解决问题,为村民答疑解惑,解决棘手问题;建立种植、养殖微信群,邀请专家教授加入,进行技术交流。在技术帮扶指导下,连续几年水稻水产种养业稳步发展,收入呈现递增趋势。
通过选取村中十户进行记账计算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年为27784元/人,2016年为19427元/人,增长43.02%。
(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推进美丽村庄建设
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不仅是驻村帮扶、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更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本要求。三年来,帮扶组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帮扶理念,以改善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为切入点,相继解决了一批困扰村民群众已久的难题。
一是硬化道路、亮化街道,改善整体环境。为切实解决道路出行这一难题,2018年帮扶组与村“两委”两次专程到宝坻区主管部门反映情况并做相关工作。当年貉子沽村被纳入“美丽村庄”建设的行列,政府投资480万元,对全村道路进行硬化,采用C30混凝土路面,厚度200mm,宽度2.50-6.00m,总面积30524m2,总长度8056m,于2019年4月基本完成,从此结束了村庄道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史;实现街道亮化,随着道路建设完成,两侧照明设施也于2019年4月全部完工,累计安装高度6米金属杆LED路灯192盏。新建路灯设施夜间照明效果显著,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问题,改善了村里整体环境。
二是部分道路路肩得到硬化绿化美化。为解决部分主干道路路肩硬化问题,帮扶组几次向局党委汇报情况,经研究拨付15万元,用于部分道路路肩硬化,该项目于2020年7月底前完工。同时,帮扶组积极协助村做好绿化规划方案,组织党员群众栽植各种果树2300棵,绿化覆盖率达到28%以上,村庄整体环境焕然一新。
三是清洁能源“煤改电”得到普及。按照本市清洁能源工作的部署要求,宝坻区农村全面启动“一户一炉”工程,截止2019年11月,“煤改电”项目已实施完成,困难村以电为能源的冬季取暖全面普及,全村425户村民取暖用上了清洁能源(太阳能、天然气、沼气等),普及率达到90%以上,实现了能源清洁化。
四是垃圾和污水处理实现日常化。由市政府统一投资兴建的污水管网和旱厕改造项目于2017年10月开工建设,2018年6月污水管网项目全部完工。全村建成独立污水排放管网,户厕和生活污水全部污水收水口和农户进入污水管网,村设三个污水处理站进行日常处理,三个污水处理站均正常运行,实现了达标排放。户厕和公厕改造于2020年的5月中旬基本完成。全村完成户厕305个,公厕3个,户厕公厕改造全部达标。
局拨款6.70万元,为村购买10个垃圾收集周转箱,并修建混凝土平台、围栏等设施,满足全村需求,建立了生活垃圾一条龙处理;主要街道的卫生环境实行卫生保洁员包片清扫,保持街道干净整洁,困难村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善,形成了美丽宜居的村庄环境。
五是百姓生活向健康化迈进。村内建有健身广场,各种体育健身设施齐全,村民闲暇时间可以进行各种健身和娱乐活动;宣传栏、宣传橱窗设施齐全,方便村民及时了解党的政策和各种信息;同时房屋、围墙等粉刷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法制”等积极向上的宣传标语;有线电视、网络全部走进村民家庭,实现了生活健康化。
六是乡村道路宽敞明亮。貉子沽村地势低洼,由村通往三九河大堤的道路为土路,汛期泥泞不堪,无法通行,严重影响了防汛抢险和农业水产。帮扶组入村后,多次与市、区交通部门联系汇报,积极争取立项。在驻村帮扶组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貉子沽村从梅丰路通往三九河2.45km长的防汛道路于2018年7月建成通车,不仅解决了多年来沟通三九河汛期防汛抢险难题,同时也为村民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七是饮水安全提质增效。按照宝坻区自来水提质增效的规划要求,貉子沽村于2020年5月开始实施自来水管网改造,截止8月底,外部管网和入户设施全部完成,实现了农村自来水全覆盖。同时,对困难村饮水安全进行调查并进行水质检测,进一步保障貉子沽村饮水安全。
八是美丽村庄“六有”设施建设全面完成。按照宝坻区组织部统一部署,貉子沽村村级组织设施(党群活动中心)由宝坻区统一勘察、设计、公开招投标、建设与管理,建设资金由市区两级统筹,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工程于2018年10月初开工建设,12月中旬完工并投入使用。为支持村级组织设施建设,局党委经研究拨付20万元支持项目建设,其中5万元为党员活动室购置办公设备。同时,相继完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农家书屋、文化活动室、村卫生室、便民超市、健身广场等建设装修工作。真正实现了美丽村庄的“六有”建设。
(五)治理机制完善高效
一是乡村治理机制不断完善。近三年来,帮扶组协助村“两委”班子不断优化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乡村治理机制,健全村务公开各项制度,推行村级重大事务“六步决策”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开展“万名党员联万户”活动,协助村委将困难群体纳入驻村干部、支委村委对应帮扶对象,达到“一帮一”模式,实现困难群体直联覆盖率100%,团结带领党员干部群众扎实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把各项强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
二是下大气力开展环境整治,创建美丽村庄和平安村庄。三年来,帮扶组积极协调村两委,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清理环村臭水沟、垃圾及各类柴草垛白色污染,集中整治人居环境。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提高村民自觉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提倡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2019年6月貉子沽村达到“六化六有”美丽村庄标准,2019年11月达到区级“平安村庄”标准。
(六)培育乡风文明
一是加强文化建设,弘扬社会正气。帮扶组协助制定完善村规民约,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采取不同形式标语、漫画、宣传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社会正气;协助村党支部购买了各种音响设备,鼓励村文艺爱好者积极加入文艺宣传队、秧歌队;协助镇、村细致做好困难群体住房、子女教育及医疗等情况摸底排查,建立工作台账,确保困难群体及时享受相应补助政策;协助组织党员捐款,资助甘肃武山县贫困群众;组织青年志愿服务队、水政执法人员开展义务植树、志愿服务和节水宣传等活动。通过多种载体,以实际行动和文化引领,带动村民共建乡风民风,丰富提升群众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培育文明乡风。2019年12月貉子沽村达到“文明村”创建标准。
二是疫情面前凸显党员担当。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帮扶组沉着坚定,按照局党委和宝坻区委、黄庄镇党委疫情防控工作决策部署,坚持离村不离岗位,离村不离责任,迅速启动非常工作机制,严格细致地将各项疫情防控工作落到实处。帮扶组三位党员干部第一时间向困难村捐款3000元,解决防控急需,同时及时向局党委汇报,请求支援5200元的防疫物资用于疫情防控。由于宝坻区是新冠疫情重灾区,按照宝坻区委组织部统一部署,驻村干部暂缓回村。在这种情况下,帮扶组三位同志默默在各自驻地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凸显了共产党员的大爱胸怀和责任担当,让鲜红的党旗在疫情一线高高飘扬。
四、三年帮扶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2020年是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依据验收工作有关文件要求,经过村党支部与帮扶组不懈努力,圆满完成了73项帮扶指标任务,顺利通过黄庄镇党委和宝坻区委验收。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实现。三年来,在局党委和市区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帮扶组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思想,脚踏实地、攻坚克难,圆满完成各项帮扶目标任务。
貉子沽村的转变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在举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成千上万个贫穷落后的村落,正如雨后春笋般以不可阻挡之势脱掉了贫困的外衣,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是“扶贫”使命的真正意义所在。在新时代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必将实现,我们将迎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标签: 为扶贫打好攻坚战 我们如期打赢扶贫攻坚战的意义 打赢扶贫攻坚战 干部是关键 砥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