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8月后,河蟹养殖也将迎来河蟹最后一壳的蜕壳。
但同样,8月份的高温天气会使得水体温度维持在较高的指数上,这时期水生生物进食旺盛,水质污染几率加大,水体内的各种细菌也是高活跃期,是诸多河蟹病害的高发时期,所以,河蟹养殖户应该注意以下几种这时期容易高发的河蟹病害防范。
【1】蟹奴病(臭虫蟹);
蟹奴为雌雄同体,寄生在蟹腹部,发病季节为6~9月,尤以8月较为常见。
虫体分两部分:一部分突出在寄生体外称蟹奴外体,包括柄部和孵育囊;另一部分为分支状细管,称蟹奴内体,细管蔓延到蟹体躯干与附肢的肌肉以及神经系统和内脏组织等,形成直径1mm左右的白线状分支。
蟹奴幼体时能自由运动,发育过程要经过六肢幼体和十四肢幼体。
病因:
该病极易在含盐量较高的咸淡水池塘中发生,河蟹感染蟹奴后,病蟹生长缓慢,性腺不发育,雌雄难辨,蟹奴严重寄生时,河蟹肉变臭,不能食用,俗称“臭虫蟹”。
防治方法:
在蟹池中混养一定量的鲤鱼吞食蟹奴幼虫,控制其数量,有发病预兆的池塘,立即更换池水,加注新水,水源盐度要低于0.1%把已感染蟹奴的病蟹移到淡水,发病时可用硫酸锌,杀灭寄生的蟹奴。
【2】环爪病(抖抖病、颤抖病);
河蟹环爪病也叫“抖抖病”、“颤抖病”,本质是由小核糖核酸病毒引起的河蟹病害,主要发病季节是3月-11月均有发生,尤其是夏、秋两季最为流行,其中8-9月为发病的高峰期。
在症状上,患有抖抖病的螃蟹会有步足颤抖、环爪、爪尖着地、腹部离开地面、不能翻身,部分有蟹体倒立的情况,若将步足拉直,松手后又立即缩回,观察河蟹鳃丝会会发现这时期的河蟹鳃丝苍白水肿、空胃、手压河蟹腹部一般无排泄物流出。
病因:
这类疾病一般有2类引发的可能性,一种是因为弧菌引发,另外一种则是因为水体中底质腐坏后产生了硫化氢、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超标后引发。
防治方法:
(1)先用整底全池干撤,环沟或者草烂处多撒;
(2) 傍晚喂料前使用至尊2型全池泼洒,严重时第二天早上再用一次;
(3)第二天傍晚喂料前后使用金维安+元气钙泼洒;
(4)停喂鱼,改喂饲料,在饲料中添加金维安+脂能量,每组200斤料,连喂3-5天。
【3】烂鳃病(黑鳃病、叹气病);
河蟹的烂鳃病,也叫黑鳃病,是由细菌感染所引起,此病多发生在8-9月份,流行快,危害极大!
患上烂鳃病初期的时候河蟹鳃丝部分呈暗灰色或黑色,等到后期则鳃丝全部变为黑色,同时,患病蟹行动迟缓,呼吸困难,因此烂鳃病也被称为“叹气病”。
病因:
一方面是因为高温时期,池塘水温过高,水体交换量不够,高水温引发池塘底质败坏,有害致病菌大量增殖,侵害河蟹鳃部引起;另外一方面源自于池塘缺乏水草,投喂缺乏营养造成河蟹抵抗力下降引发。
防治方法:
(1)先用至尊2型稀释后全池泼洒,严重时连用2次;
(2)内服:脂能量+金维安,连喂3-5天;
(3)视蟹池底质情况,使用整底改底。
【4】甲壳溃疡(甲壳病、褐斑病);
甲壳溃疡这种情况并不是只在8月份有,实际上甲壳溃疡从每年的4月份开始就有几率出现了,一般流行于每年的4-9月份,出现甲壳溃疡的病蟹,在蟹壳上有溃疡性斑点(因此也被称之为褐斑病),严重时可导致甲壳溃烂,伤及皮膜,肌肉,最终引起河蟹死亡。
病因:
一般源自于池水恶化底质败坏,池塘有机物或重金属含量超标或者是放养密度过大,池塘缺乏水草,河蟹缺乏营养抵抗力下降,有害菌大量繁殖,侵蚀甲壳引起。
防治方法:
(1)先用水立解稀释后全池均匀泼洒;
(2)再用至尊2型稀释全池均匀泼洒;
(3)用金维安+脂能量内服,每组拌料150斤,连喂3天。
本文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标签: 河蟹疾病的用药及主要防治方法 河蟹瘟疫病及其防治 河蟹生病了有几种原因 河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