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甘薯贮藏养分的器官(甘薯贮藏期主要病害的防控)

农村养殖畜牧网 养殖技术 161
什么是甘薯贮藏养分的器官(甘薯贮藏期主要病害的防控)

甘薯主要病虫害特征与综合防控技术之四

甘薯贮藏期主要病害指软腐病和干腐病,也包括黑斑病和黑痣病(见4873期B6版《甘薯“二黑病”的防控》)。

一、甘薯软腐病

甘薯软腐病分布广泛,全国各甘薯生产区均有发生。发病后,病原菌分泌果胶酶,溶解细胞壁中的果胶质,使组织软腐,且蔓延迅速,常使全窑腐烂,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症状。病菌多从伤口侵入。薯块发病初期,外部症状不明显,仅薯块变软,呈水渍状,发黏。薯皮破后流出黄褐色汁液,有酒香味。

2.发病规律。(1)侵染循环。病菌附着在被害作物和贮藏窖内越冬,为初侵染源。病菌从伤口侵入,病组织产生孢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薯块损伤、冻伤,宜于病菌侵入。(2)发病条件。病原菌菌丝生长最适宜温度为23℃~26℃;发病的最适温度15℃~23℃,相对湿度78%~84%有利于病害发生,气温29℃~33℃,相对湿度高于95%不利于孢子形成及萌发,但利于薯块愈伤组织形成,因此发病轻。

3.防控方法。(1)适时收获,避免伤口。(2)入窖前精选健薯,晾干水汽适时入窖。入窖前清理、熏蒸薯窖。(3)贮藏期科学管理。初期,主要工作是通风、降温和散湿,温度15℃以下,相对湿度在85%~90%。中期,注意保温防冻,使窖温不低于10℃,最好控制在12℃~14℃。后期,即3月份以后外界气温逐渐升高,要经常检查窖温,保持在10℃~14℃。二、甘薯干腐病

甘薯干腐病在收获初期和整个贮藏期均可侵染危害。平均发病率49.6%,严重的达72%。一般损失约2%左右。

1.症状。分两类,一类在薯块上散生圆形或不规则形凹陷的病斑,发病部分薯皮不规则收缩,皮下组织呈海绵状,淡褐色,病斑凹陷。进一步发展时,薯块腐烂呈干腐状。另一类在薯块两端发病,表皮褐色,有纵向皱缩。

2.发病规律。初侵染源是种薯和在土壤中越冬的病原菌。带菌薯苗在田间呈潜伏状态,主要从伤口侵入,贮藏期扩大危害,收获时冷、过湿、过干都有利于贮藏期干腐病的发生。发病最适温度为20℃~28℃,32℃以上病情停止发展。

3.防控方法。(1)培育无病种薯。(2)精细收获,小心搬运,避免薯块受伤,减少感病机会。(3)清洁薯窖,消毒灭菌。旧窖要打扫清洁,或将窖壁刨一层土,然后用硫黄熏蒸(每立方米用硫黄15克)。北方可采用大屋窖贮藏,入窖初期进行高温愈合处理。(4)种用薯块入窖前用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蘸薯块l~2次,晾干入窖。

三、甘薯的安全贮藏

1.甘薯安全贮藏三要素。(1)温度要求。一般要求保持在9℃~13℃,在可能的条件下降低温度可减少呼吸作用,减少重量损失,抑制病菌滋生。温度超过15℃时呼吸加强,消耗氧气增加,容易萌芽,黑斑病等容易发作。(2)湿度要求。贮藏库以凉爽干燥为宜,湿度在85%~90%较好,湿度大容易诱导黑斑病、软腐病等真菌病害的孢子萌发,造成大面积腐烂。避免出现窖内雾气腾腾,滴水等现象。(3)氧气要求。甘薯为活体,需要充足的氧气维持呼吸,氧气不足会造成薯块闷死,出现表皮完好但薯肉呈现棕褐色腐烂。短期氧气浓度5%会造成缺氧憋死,长期保存尽量维持氧气自然浓度,需要合理通风。

2.提高甘薯耐贮性技术要点。(1)品种间耐贮性相差很大,选择耐贮、耐破皮的品种。(2)适当早收,早收的甘薯生命力强,不容易感病,自愈能力强。在下霜前收获完毕,选择块形小的入库。(3)收获时尽量选择晴天,上午挖薯晾晒愈合,下午入库,减少中转环节。(4)尽量减少破皮,感染病害的甘薯不能进窖。(5)窖内氧气充足,湿度不能太高,温度适中。

3.甘薯苗床消毒技术。(1)原理。利用苗床原有设施,加上杀菌杀线剂的配合,利用耕作操作和黑色地膜在夏季高温条件下,将土壤中的菌都给杀灭。再用菌肥对土壤中的有益菌群进行恢复。(2)操作。将苗床的薯块全部清出,施用杀线剂(三唑磷)和杀菌剂(甲托),将床土翻起直立、打开微喷开关浇水,覆盖黑色地膜,并用土封边,封闭所有出口,高温闷棚20天以上,增施土壤调理剂和腐植酸肥料。

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

江苏徐州甘薯研究中心 谢逸萍

标签: 什么是甘薯贮藏养分的器官 甘薯生长后期的管理技术要点 甘薯的储存温度和方法 贮藏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