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寿谷里庆丰收。9月20日,以“丰收礼赞·万寿谷里说丰年”为主题的2020恩阳区下八庙镇万寿村第三届“农民丰收节”在万寿养生谷景区举行,当地村民和数千名游客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共庆丰收。现场还开展了“五谷飘香庆余年”“龙狮进晒场”“趣味农事”运动会和农村坝坝宴等活动。记者付海旭摄
村民在红光镇扶贫车间包装茭白。李云良摄
硕果累累。
编前语:
秋风起,丰收忙。当前正值秋收时节,广袤乡村一派丰收景象。秋收来之不易,离不开农民的辛勤劳作,更离不开多方助攻——企业帮带、销售有方、技术加持,这些都是丰收“密码”。在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9月22日)之际,跟随记者到广袤乡村看看丰收景象、探探丰收“密码”。
丰收有道
企业帮带 绿壳鸡蛋销路不愁
记者 彭敏
“老伴,快拿盆过来,今早的蛋好多哟。”9月21日一大早,南江县沙河镇诸葛寨村脱贫户韩秀英正在鸡舍里忙得不亦乐乎,捡鸡蛋、打扫卫生、喂食……一边有条不紊地干着活,一边向记者介绍,绿壳蛋鸡下的鸡蛋是绿壳的,每个鸡蛋能卖一块四。
看着一筐筐绿壳鸡蛋,宛如绿宝石一般。“我养了400只鸡,产蛋多的时候每天可以收150-180枚鸡蛋。”韩秀英说,在家务农几十年的她,通过在家门口养殖绿壳蛋鸡,看到了增收的希望。她算了一笔账:今年卖鸡蛋可以挣2万元左右,加上养殖生猪,总共可以挣5万元左右。
“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帮助下,我家在2014年开始养殖绿壳蛋鸡。”韩秀英眉开眼笑,在家里面发展庭院经济,养殖蛋鸡比种普通庄稼的经济效益高了很多,选择绿壳蛋鸡养殖也是村里的发展方向。
说起发展绿壳蛋鸡产业,诸葛寨村不仅实现了脱贫,且每月产出绿壳鸡蛋10000余枚,全年创收10余万元。“多亏了三土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我们村的绿壳蛋鸡产业得益于他们的支持,才发展得这么好。”诸葛寨村村主任焦明文介绍,诸葛寨村因为山高、路远、住户分散及气候等原因,曾尝试过猕猴桃及种植李子树,最后都以失败告终,产业发展成了脱贫路上的短板。2016年,在了解到三土农业公司不仅可以保底收购鸡蛋,还可以在绿壳蛋鸡产蛋率下降后,以75元-80元的价格进行回收时,诸葛寨村决定把三土农业公司引进村里。
“一直以来,绿壳鸡蛋备受消费者青睐,市场上供不应求,经济效益明显。”三土农业公司负责人王垚介绍,目前已为600多户精准贫困户提供技术服务,并回收鸡和蛋,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稻田养鱼 米香鱼肥双丰收
记者吴江
近日,记者走进通江县广纳镇石庙村,在金黄色的稻田里,村民们分组下田,正忙着收割成熟的稻谷,在轰鸣的机器声和村民的协作中,割稻、脱粒、扬场、稻谷入袋一气呵成。但这可不是普通稻田,水里暗藏玄机,鱼儿游来游去,这是该县新竣工的稻田养鱼项目。
自今年4月以来,通江县在广纳镇实施高标准稻田养鱼推广项目,引进通江县柏瑞农业有限公司,投入资金100万元,流转土地200亩发展稻鱼养殖,投放鱼苗40000余尾,采取“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变山区劣势为优势,带动群众增产增收。
稻田养鱼只需投入鱼苗成本,同时减少稻田化肥农药施用量,提升稻米的质量和安全。这种传统生态种植出来的稻谷,它的市场价格比一般种植的稻谷高五倍以上。“今年种的这个水稻全部是生态种植,每亩按照10%左右的面积投放鱼苗,没有施任何农药。预计每亩可使农户增加收入1000元左右,节约成本100余元。”石庙村临时党总支部书记何军说,鱼儿还得再养两个月再捕捞出售。
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公司,再到公司务工,不仅得到了土地流转费,增加了收入,还能学到新的农业技术。“水土和旱土各流转出去了一亩,一年有700多元土地流转费。平时我自己也种了一点水稻,加上再到这儿来务工能赚一千多元,确实很好。”今年58岁的村民刘多秀心里乐开了花。
在稻田养鱼项目实施中,通江县还积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村组田间开展种稻、养鱼各环节的技术指导服务,将水稻种植与稻田养鱼有机结合起来,获得稻鱼两促进、双丰收。“从打田、理沟、采购优良品种,到温室育秧、插秧技术指导,技术人员全程参与,保证不施化肥和农药。”刘多秀说。
据了解,通江县稻田养鱼项目于今年6月竣工,以广纳镇石庙村为点,辐射到佛驹山村、铜钵山村。截至目前,已为石庙村村民增加就近务工劳务收入20余万元,年度内预计出售鲜鱼20000斤,收获无公害稻谷50000余斤,切实为群众增收致富提供了新路子。
提早上市南江茭白销沿海
记者 李云良 文/图
“每隔两三天,茭白装满车,就拉往浙江、上海、江苏等地。”最近几天,天气有些阴雨,南江高众农业公司负责人王张军却没闲着。今年南江县种植的茭白8月上旬上市,比沿海地区早了1个月。“8、9月是沿海茭白上市的空档期,在那里可以卖上好价钱。”
王张军长年定居浙江杭州。2019年一次机缘巧合,他了解到南江茭白前两年一直只销售到成都、西安等周边城市,没有打开沿海城市销路。在南江、缙云共同牵线搭桥下,有着丰富采购销售经验的王张军于2019年在南江成立农业公司,在红光镇等地流转600亩土地种植茭白并利用产业扶贫车间进行茭白收购。今年8月10日开始收购以来,每天的茭白收购量在1万斤左右。
今年,南江长赤镇、红光镇茭白种植面积均超过800亩。按照正常种植,茭白将于10月份上市,上市时间与沿海城市基本同步。如果运往沿海销售,加上运费等成本就不占优势。对此,缙云县先后选派了3名茭白师傅蹲点驻村指导,培育当地茭白技术“土专家”、培养本地销售能人、培训致富带头人和种植能人等。“今年,南江在种植茭白过程中,特别注重技术运用,茭白比往年早上市了1个月,为打开沿海销路奠定了基础。”缙云县挂职干部汤碧荣介绍。
提早上市的茭白有了优势,王张军等业主的到来又打开了沿海销路。“之前做过采购,掌握一些渠道,可以将茭白销售到浙江、江苏、上海等市场。”
随着茭白大量上市,采茭环节又出现了速度跟不上、茭白品质参差不齐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难题,在南江、缙云和业主等多方努力下,由30多人组成的“缙云采茭大队”跨越千里奔赴南江。“一天200元,包吃包住,来往车费全报销!”来自缙云县大洋镇南溪村的潘子良是其中一位采茭师傅,从8月上旬来南江采茭,干了一个多月。“我们种了多年茭白,采摘起来不费事。”
打开了沿海销路,每斤单价也比当地市场高出两三角钱。据红光镇副镇长李正东介绍,今年红光镇茭白产量在1200吨,将有900吨左右销往沿海地区。“去年只有100多吨。如今打开了沿海市场,往后再扩大规模种植就不愁销路了。”
今年,南江茭白收获期可持续到10月中旬。王张军已经在谋划新一轮茭白育苗了。“收购即将告一段落,要为明年茭白种植打下基础。”
喜获丰收
好收成柏山村千亩葡萄收入百万余元
记者 严波文/图
南江县红光镇柏山村原本是一个贫困村,去年村里流转了1200亩土地发展葡萄产业作为集体经济,今年迎来初丰收,收获20余万斤、产值预计达100万余元。
“从七月份到现在,每天真的是太忙了,至少接几十单,最多的时候一天可以接到两三百单。”柏山村葡萄园的工作人员王海说,以前他在外务工,今年开始到葡萄园上班,主要负责销售,近几个月来,忙得不可开交。葡萄的丰收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增加了村民发展产业的信心,更重要的是村民们腰包也鼓起来了,王海今年在葡萄园务工收入预计在10万元以上。
“每销售一斤可以分得几毛钱的提成,所以我们的干劲很大。”王海说,他以前在外地务工,一年的收入也不过如此,如今在家门口就业,还能照顾到家。
和王海一样,柏山村60多岁的村民马正先今年也特别高兴。“按月领工资,2700元一个月,主要负责葡萄的管护,比以前种植庄稼轻松多了。”马正先说,做梦都没有想到,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他在花甲之年,还能按月领工资。
柏山村党支部书记杜伟介绍,葡萄园目前种植了红提、阳光玫瑰、夏黑等近10个品种,每斤价格从10元到20元不等,满足了不同人群的品味和价格需求。整个园区20余万斤葡萄,目前剩下3万多斤,有望在10月上旬全部卖出。
“我们葡萄卖得可好了,不仅仅针对巴中本地的水果超市、综合超市等实体店,还利用电商、抖音、微信朋友圈等,所以销路一直不错。”王海说,通过现代物流,葡萄源源不断地销往成都、天津、上海等地。
不仅如此,柏山村还积极将葡萄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今年8月24日举办了葡萄采摘节,当天就吸引了上千名游客到园区尝鲜。近期的每个周末,前来采摘葡萄的游客络绎不绝。
责编岳静
标签: 感受丰收的喜悦意思 感受着丰收的喜悦 感受丰收喜悦的作文 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