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御书房说史
编辑|御书房说史
引言
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来源与指标
企业的创新可以归纳为内源与外源两个大类,其中,内源主要是指从企业自身发展实际出发而产生的创新动力,即创新是为了适应当下的技术发展、为了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了更好地改进产品使用体验等。
这种创新广泛出现在互联网企业及其他科技企业,另一种创新的动力则表现为外部因素,如企业面对新的市场需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不得已在研发上投入更多的力量以保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这种外部来源的创新动力多出现在传统制造企业,对于企业的科技创新动力,可以从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竞争压力、市场站位4个方面予以评价。
例如,通过企业战略中的创新模块、科研运营成本占比等指标对企业科技创新战略进行评价,利用企业的创新层级与创新周期对企业科技创新评价中的企业文化进行评价。
同质化竞争、产品满意度等指标可以作为竞争压力的表征;市场占比、市场利润率等指标可以作为市场站位的表征,为了建立可做对比的指标体系,以企业主要产品更新周期及专利数量作为小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表征指标。
从上述分析不难发现,构建适宜的指标体系是构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回归分析模型的前提,小微企业创新动力指标统计中明确了两个指标体系。
其中随变指标主要是对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力进行描述,可以作为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的重要表征;变量指标主要是指可能对企业科技创新产生推动作用的影响因素。
如企业主要产品竞争力下降可能推动企业科研与创新的能力的提升,企业对于创新的扶持力度增加则可能推动企业创新能力的增长等,基于这一原则,在变量指标中主要构建了4项共计11个指标。
创新导向主要是指企业是否建立行之有效的创新引导体系,是否为企业研发提供基本设施与保障,是否对企业研发员工的招聘与培训等进行必要的倾斜。
创新扶持主要是指企业是否有专门的资金供创新活动使用,对于创新活动是否具有基本的包容度等,创新激励主要是指企业是否对员工产出的创新成果进行了必要的奖励。
是否制定了相对完善的研发激励制度并予以执行,在企业文化指标层面上,主要是企业内部是否存在员工自发的创新环境与研发基础。
创新层级主要是指企业创新成果产生的层级属于哪一级别,如一项创新能够在基层员工中产生则认为企业的创新文化较好。
反之如果创新均来源于顶层设计则可以认为企业的创新动力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与传导,创新资源主要是指为了获得某项创新而投入的人力、物力等资源。
投入资源越少说明企业的创新能力越强,反之则可以认为企业的创新能力一般,创新周期则主要是指一项科技创新从提出设想到转化为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所需要的时间。
在竞争压力维度的分析中则可以重点探讨企业科技创新的外部动力,当外部竞争压力增加时企业创新动力越强,二级指标包括企业规模、市场占比、产品竞争力等。
企业规模越大,越有可能加大在研发领域内的投入力度,市场竞争力及市场占比则是反向指标,占比与竞争力相对较低时。
企业的科技创新动力更高,市场站位维度重点分析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在二级指标中可以具体分为品牌竞争力与产品满意度两个方面。
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动力分析以指标权重为具体得分项,以逐步回归为具体分析方法,进而展开相关的模型认证,提出假设通过对企业运营相关理论知识的了解,以及对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现状的分析,认为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动力来源具有如下假设。
假设一: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普遍较弱,科技创新的核心动力包括企业战略、企业文化、竞争压力以及市场站位4项,其中,市场站位与科技创新动力呈负相关关系,其余维度均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假设二:不同动力来源对于企业创新能力动力的贡献存在差异,其中竞争压力与企业文化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动力的贡献显著高于企业战略及市场站位带来的动力贡献。
模型构建模型构建的基本思路按照指标之间的无量纲计算与权重设定,其中,通过无量纲计算可以形成有效的定量数据体系。
通过权重设定可以分析不同指标在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动力的具体贡献力度,2.2.1随变指标模型该研究中随变指标的设定目的是对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表征,包括两方面指标,即产品升级周期与专利数量。
其中,产品升级周期的单位为时间,一般以周或月为基本单位;专利数量以个为具体指标,为了将上述两个指标统一到对应的模型体系中,需要进行无量纲计算。
消除指标单位对数据造成的影响,其中,产品升级周期以月为单位进行计算,专利数量则以同业专利比值为计算规范。
二者采用同等权重来予以计算,进而随变指标模型为X=(X1+X2)/2,变量指标的权重确定变量指标更为复杂,包括4个维度下的11项指标。
为了提高指标动力的应用价值,在建立模型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每一个变量指标的具体贡献,进而该模型的构建核心是采用模糊评价的方式对各项指标分别进行评价。
并按照权重集合拟合计算的方式确定各个权重指标的具体权重,2.2.3变量指标模型在确定具体权重的基础上,模型按照权重×指标加权的基本基本方式进行构建。
回归分析
为了认证假设的正确性,在上文构建的模型面板基础上,代入具体的小微企业各项指标得分,并通过变量与随变指标之间的逐步回归分析计算对应的回归系数,
按照上述原则及基本统计逐步回归的计算方法,随机选取了各个领域内的40家中小型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服装设计4家、软件开发服务6家、文创设计3家、汽车零部件6家、小家电10家、医疗器械2家、玩具工艺品生产9家。
科技创新动力及产品转化策略从逐步回归的面板数据可以看出,不同维度下的指标与随变指标X均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其中市场站位D与X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0.53,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当小微企业的市场站位呈现出下降趋势时。
企业的科技研发动力较为充足,企业更愿意在科技研发上投入更多的力量,其他三个维度,企业战略、企业文化以及竞争压力与企业科技研发的相关性分别为0.46、0.83和0.72,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由此证明的假设一成立。
4个维度指标体系对于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动力贡献存在明显差异,以逐步回归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作为表征方式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动力贡献最为明显,其次分别为竞争压力、市场站位以及企业战略。
这说明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动力来源较为复杂,是一个企业的综合指标,通过企业战略规划而缺少自下而上的基本动力对于企业创新而言的贡献相对较差,从这一角度来看,的假设二成立。
产品转化策略
结合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动力,在进行必要的产品转化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紧跟市场动态,提高产品反馈,关注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并通过必要手段及时收集客户的使用体验反馈,市场反馈决定了创新的必要性,客户使用体验则决定了下一步创新的基本方向。
只有在上述两方面信息全面且及时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做出适宜市场的有效研发,才能不断提升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要营造企业内部的创新文化,通过引导、标示、启动等方式营造并不断优化企业的创新氛围。
从实际调研中也发现,更多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工艺上的改进更多的是在一线员工参与下完成的,首先设定了企业科技创新动力的表征指标。
其次通过提出假设、构建模型、认证假设的方式发现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的核心,其中市场站位与科技创新动力呈负相关关系,其余维度均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标签: 小微企业创新的典型案例 小微企业创新转型 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 企业 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