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据央视消息,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其举行的非洲猪瘟防控与生猪复养技术推介会上,发布消息称,我国非洲猪瘟疫苗研制在今年4月实验室研究工作取得成功后,今年8月,疫苗研发工作又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
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于前不久筛选出一株非洲猪瘟双基因缺失弱毒活疫苗,已完成实验室研究,突破以原代骨髓巨噬细胞实现疫苗规模化生产的重大技术瓶颈,完成兽药GMP条件下的中间产品制备和检验。近期已提出生物安全评价申请,即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所长步志高介绍说,通过实验室的研究,初步证明这个非洲猪瘟疫苗是安全的、有效的。“同时,我们还通过实验室这个产品的研究,解决了这个非洲猪瘟疫苗大规模生产的工艺的问题,建立了非洲猪瘟疫苗产品的质量标准。”
针对稳定和恢复生猪生产的迫切需求,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联合大北农集团,形成了“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技术体系”,制订了《猪场复养技术要点》,指导猪场开展复养工作。
实际上,近日来网上有消息称“非洲猪瘟中试苗、自家苗、走私苗”已在国内部分地区养殖场户投入使用。对此,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负责人表示,非洲猪瘟疫苗的研制历来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截至目前,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还未有一个批准上市销售使用的非洲猪瘟疫苗。
上述负责人指出,目前农业农村部尚未批准任何临床试验研究。因此,目前市面上只要出现“非洲猪瘟中试苗、自家苗、走私苗”,按照《兽药管理条例》规定,都是非法疫苗。
据了解,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难点在于病原本身的基础研究薄弱以及生物安全条件的限制。非洲猪瘟病毒生物学特性复杂,其基因组庞大,有超过一半的基因功能未知,已知基因的功能研究也十分薄弱。
同时,非洲猪瘟病毒活病毒的操作需在生物安全三级以上实验室进行,但当下缺乏经济便捷的小动物模型,而且病毒的增殖、分离需要用猪原代细胞,费用较高;缺乏稳定、良好的疫苗生产细胞系,同时非洲猪瘟有24个基因型,与其他DNA病毒相比易于变异,且不同基因型之间生物学特性有一定差异;病毒致弱与免疫保护之间也难以平衡。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