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疾病的防治原则(水产疾病的治疗及预防)

农村养殖畜牧网 养殖技术 130


水产疾病的防治原则(水产疾病的治疗及预防)

在养殖过程中不发生疾病的池塘几乎没有,水产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细菌性疾病,二是寄生虫性疾病,另外还有病毒性疾病以及并发症等等,但是以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性疾病最为多见。病因从广义上可分为5大类:

(1)病原的侵害,致病的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

(2)非正常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中暑”)、溶解氧(气泡病)、pH、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

(3)营养不良,如缺乏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

(4)动物本身先天的或遗传的缺陷,如苗种畸形;

(5)机械损伤,如拉网、分筛等。从狭义上,病因一般是指病原的侵害。

其中生物性病原一般包括:

(1)病毒:虹彩病毒、弹状病毒、白斑病毒。点击了解详情:稳立克(五月瘟、白露瘟)

(2)细菌【预防必备】止血肠鳃康

革兰氏阴性:维氏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柱状黄杆菌和迟缓爱德华氏菌。

革兰氏阳性:诺卡氏菌。

(3)真菌:水霉、鳃霉。水美净(水霉病、鳃霉病)

(4)寄生虫【驱虫专用】草本驱虫净

原生动物:锥体虫、鳃隐鞭虫、车轮虫、斜管虫、毛管虫、杯体虫、累枝虫。

蠕虫:指环虫。

甲壳动物:锚头鳋、鱼鲺。

软体动物:钩介幼虫。

一般来说,水产养殖动物的病害发生和发展是养殖池塘中的水体环境病原体以及水产动物体质这三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比如由于成本问题降低饲料质量,长期投喂就导致水生动物营养不良,免疫机能下降,苗种携带的病毒就可能大量增殖引起发疾病;底泥中的病原在水质恶化,溶氧下降后会大量滋生,通过体表锚头蚤等寄生虫叮咬造成的伤口或者胃肠道内不科学投喂形成的伤口入侵,就会导致细菌性疾病的发生,如肠炎、烂鳃等;体表的伤口处理不及时,水霉孢子继发生长,就会形成真菌性疾病,如常见的水霉病。

而水产疾病常常存在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的情况,如寄生虫叮咬形成伤口,细菌在伤口处继发感染引起细菌性败血症,如果只处理细菌则细菌性败血症很容易复发(寄生虫引发的细菌性烂鳃);真菌在赤皮部位继发生长,形成表观肉眼可见的棉絮状物,如果只处理水霉,不对伤口进行恢复也会造成频繁的复发。所以在诊断和防治疾病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判断主要病因,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疾病的确诊是治疗的基础及关键,水产动物一旦发病,我们该如何诊断?

(1)收集信息

首先要了解发病的基本信息,包括池塘面积、水深、养殖品种、养殖模式(单养还是混养,高位池还是土塘),放苗时间、规格、存塘量(放养密度),投喂量、吃料情况、活动状况,死鱼发生的过程(突然出现还是慢慢加重)、数量变化、症状(外表和内脏情况)、水色及水质的变化情况,用药处理的过程及结果,水质情况(比如pH值、氨氮、亚硝酸盐、水体透明度)、藻类(水草)情况等。

(2)采集样品

收集完基本信息之后就采集病样,一般是取3-5条具有典型症状的鱼虾等水产动物,至少3只,越多越好,注意不得抛网捉健康或已腐败的死鱼死虾,同时定点采集池塘水500mL。

(3)全面检测

采集完样品即自己进行检测或送给技术人员进行全面的检测。

水质检测:常测水质指标为pH值氨氮亚硝酸盐,另外还有溶氧、总碱度、余氯、硫化氢和藻类情况等。

外观检测:仔细、全面检测体表及内脏,如鳃盖、鳃丝、鳍条、鳞片、肝胆和肠道的充血、出血、溃烂粘液过多等症状;

寄生虫检测:除了肉眼可以观察到锚头鳋、中华鳋等寄生虫,主要是使用显微镜镜检鳃部、病灶、血液、胃肠粘液等样本中的虫体;

下面的专业性比较强,在生产实践中,一般通过观察外表及解剖后观察内脏症状,并借助显微镜检查寄生虫的情况。)

致病菌分离与药敏试验:从病鱼内脏(脾、肾)和脑、病灶等接种分离致病菌,对分离到的疑似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纸片法)、MIC/MBC测定等(生产中,养殖户常常使用弧菌培养基来了解弧菌的情况);

病毒检测:运用PCR技术,一般是送检专业病毒检测机构确诊。

(4)治疗方案

根据检测情况,在正确诊断疾病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分析水质、底质、溶氧、藻类及用药史后,判断疾病的主要病因,并确定综合性方案。对疾病进行治疗时,不管什么疾病,到发病中后期病原已经不止一种,往往都是混合感染,所以需要我们对致病因素进行分析,判断出发病或致死原因,才能确定合理的处理方案。

水产病害的防治主要三个方面着手:改善水体环境抑制病原体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前提是需要正确诊断病因合理用药,并及时采取配合措施,包括排换水、控制投料、改底、增氧、消毒杀菌、驱杀寄生虫、解毒、抗应激、培藻、培菌和拌喂内服产品等,并需要根据天气变化、地域水源特点和水产动物状况等对方案进行适当调整。

用药分为外用及内服,外用药物的选择需要结合水质的状况、溶氧的状况、鱼体体质状况及摄食状况来进行,如藻类较少,溶氧不足时慎用苯扎溴铵等表面活性剂,其对藻类影响较大,可能导致藻类死亡引发泛塘;内服药物依赖养殖对象的主动摄食而完成,对病情严重、停止摄食的水产动物效果不佳。

溶氧充足是养殖的根本,增加水体溶氧对水产动物及整个水体生态系统都非常重要,甚至比用药来防治疾病还有效果,特别是鳃部疾病(主要导致水产动物的呼吸不畅溶氧不足)更应多开、加开增氧机,通过增氧、加氧措施,保持水体充足的溶氧就是一个调节水质和疾病防治的有效手段,否则水体溶氧不足,即使你用了“神丹妙药”也没什么效果。

水产动物浮头时不能施药,否则会引起大批死亡。用药尽量应在晴天用药,但病情危急除外,遇有特殊情况比如寄生虫大量滋生又遇连绵阴雨(有时达半月甚至一个月之久)之时,则须赶紧用药以防不测,用药后必须开动增氧机,严密观察水产动物的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5)效果反馈

与养殖户保持沟通,及时反馈疗效,存档备查。

药物疗效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养殖动物的具体治疗效果判定有:

(1)死亡数 用药后3~5天死亡数减少,表明有效;治疗后经5天以上死鱼数没变化,表明无效。(产品不对症或没找到主要病因,或是治疗过程有其他变化如天气、泼洒刺激性消毒产品等影响产品效果)

(2)游动情况 健康鱼成群游动,而病鱼是离群独游,也有的在池底呆滞。属于后一种情况的鱼已不能摄食,如不治疗就会死亡,使用药物后症状轻的能治愈,游动情况有所改善,活力增强,游动异常的鱼数量减少则说明有效。

(3)摄食量 鱼类发病后一个明显的症状是摄食减少,甚至拒食,投药后摄食能力恢复或改善则说明药物有效。

(4)症状 不同疾病有不同的典型症状,如果用药后症状得到改善或逐渐消失,说明治疗效果有效。

调整水质时,水质指标如氨氮、亚硝酸盐等不再升高就表示措施有效,缓慢降低表示效果明显;pH值通过相关措施有所变化,如泼洒生石灰或凉石灰水提高pH,泼洒有机酸或培养乳酸菌降低pH;泼洒芽孢杆菌等活菌后,养殖水体变得清爽。

欢迎大家留言交流!!!或者私信我提出你的问题!!!

标签: 水产疾病的防治原则 水产疾病的治疗及预防ppt 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水产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