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县志近代人物(淇县志 每日更新133)

农村养殖畜牧网 养殖技术 143

第三节饲草与饲料

一、饲草

淇县因地形复杂,畜牧饲草比较丰富,据1983年调查,全县青绿饲草有作物秸杆、蔬菜、树叶、野生牧草、水生饲草等80多个品种。全县有荒山草坡面积30.9万亩,有18万亩可作草场牧坡。待植树五年树苗长高后,绿化的荒山、荒坡即可放牧,这样既可保持水土,培肥林地,又能发展畜牧业。

二、饲料

全县粮食总产按1990年的13.4340万吨计算,除去定购、种子、口粮后,年余粮食6.2540万吨,可作饲料。每只蛋鸡年需饲料粮3.5公斤,--年可养蛋鸡1786.6万只;每只肉鸡年需用饲料4.5公斤,年余粮可养肉鸡1389.8万只。同时再加上其它农副产品,发展畜牧业的前景是可观的。

第四节品种改良繁育

淇县原畜禽血缘混杂,品质差。1965年之后,配种站从山西、新疆引进“古粗杂交马”、“伊犁改良马”3匹,开展了淇县马匹良种配种繁殖。1975年,繁殖良种幼畜1560头,新生马、骡体型高大,有抗病、力大、耐劳等优点。1975年采用现代化配种技术,从北京购进“肉用牛”冷冻颗粒精液,改良淇县本地黄牛。八年间共繁殖杂交牛700头,其中英国“海付塔杂交牛”400头,法国“夏洛来杂交牛”200头,意大利“西门塔尔杂交牛”100头,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杂交牛比当地牛成熟早、增重快,本地牛三年长400斤重,杂交牛两年长500斤重。同时,用新疆细毛羊改良本地绵羊达15万只。鸡的品种改良也有发展。1980年以来,大量引进“来亨鸡”,已发展到20万只,“星杂288”已发展到2万多只。同样条件下“来亨鸡”比当地土种鸡每只每年多产蛋50个。

第五节畜禽疫病防治

1949年前,淇县畜禽疫病较多,马的炭疽病、气肿痘病、马鼻疽及牛肺疫、牛焦虫病流行严重,每年死亡大家畜400多头。新中国建立后,畜禽疫病仍然严重,1954年,淇县发生牛流行感冒,发病率70%、死亡率10%。猪、鸡疫病更为严重。猪发病率占50%,每年死猪1500头;鸡瘟、鸡霍乱,每年死亡5万多只。新中国建立40多年来,经过兽医人员的积极努力,已消灭了牛肺疫病、牛焦虫病,控制了大家畜炭疽病、马鼻疽病、恶性水肿病、传染性贫血病、牛羊布氏杆菌病、马骡流行性淋巴管炎、猪喘气病。家畜霉玉米中毒和红薯黑斑病中毒等大大减少。治疗水平也有提高。1949年前,全县只有13名民间兽医,其中有5人能开方治疗,而1990年全县共有兽医人员235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24人,并有大型医疗器械,采用电疗机圆锯术和针麻技术,能作肠吻合、肠梗阻、剖腹产等家畜手术,大小家畜的多发病症均能治疗。

第六节管理机构

淇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

新中国建立初期,县政府建设科下设畜牧兽医站,驻城内中山街路东。1962年淇县农牧局设畜牧股,1971年淇县农林局设畜牧股,1981年农业局设畜牧股,1983年农牧局设畜牧兽医工作站,1986年有干部职工18人,其中技术人员13人。1988年元月20日设淇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副局级),负责全县畜牧兽医方面的行政和技术工作。1994年设三站一室:即畜牧站、防治站、动物检疫站、办公室。全局有干部职工30人。获省局“畜牧生产先进单位、养禽生产先进单位、养猪生产先进单位”嘉奖。1994年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升格为正局级。

下晨单位有;

1。兽医院。

2.家畜配种站。

3.豫北兴业总公司。

4.永达食业有限公司。

5.淇县国营种鸡场。

6。淇县食品公司。

7.各乡兽医站及其分站(点),于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建立,均为乡办公助的集体事业单位,实行定额补贴,自负盈亏。有桥盟乡兽医站、庙口乡兽医站、黄洞乡兽医站、高村镇兽医站、西岗乡兽医站、北阳乡兽医站。

8.淇县肉类联合加工厂:(详见《集体工业厂矿选介》.

9.淇县食品公司:于1988年9月由商业系统划归畜牧中心,地址在朝歌路南段路西,下设5乡2镇7个食品经营处和1个粮油加工厂。

10。畜禽良种场:该场建于1984年,在高村火车站京深公路东侧﹐属畜牧中心辖。占地面积130亩,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到1990年底,养鸡11万只(蛋鸡)、瘦肉型种猪600头,仔猪300头。年产值400万元,年利润15万元。有职工140余人(其中科技人员6人),总场下设有蛋鸡、孵化、育雏、猪场、饲料、榨油6个分场,1个综合服务门市。后改为豫北兴业总公司。固定资产达220万元。场内设有生产、财务、业务、机电设备、保卫、技术6个科和1个办公室。

第五章农村副业

淇县农村原有副业比较零星。八十年代以来发展较快,是农民劳动致富的重要门路。

第一节副业经营

淇县农村副业,古代已经出现。民国期间主要有磨坊、油坊、粉坊、烘炉、木工、编织、烧窑、各种修理、养殖、饮食、家庭纺织等。新中国建立后,养殖、加工、饮食、修理各业发展较快。

1958年,中共中央对人民公社提出“农、林、牧、副、渔五业兴旺”的要求。淇县农村掀起有组织的副业生产活动。1963年特大洪水后,结合生产自救,全县副业生产相当活跃,达46个门类。参加副业的劳力占总劳力的60%以上,通过“以副养农”,受灾社队很快恢复元气。后来,“左”的路线影响了农村副业的开展。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副业生产再现生机。1983年2月中旬,县委、县政府召开全县“两户一体”(专业户、重点户、经济联合体)工作会议,表彰了劳动致富的典型。全县“两户一体”迅速发展到5670户,占农业户总数的14.1%,比 1982年增长1.6倍。1983年有经济联合体317个,参加农户820户,比 1982年增长3倍。全县经营部路有养殖、种植、加工、修配、理发、饮食服务、建筑、运输等53个类别。在养殖方面,新增貂、鹤鹑、土元、蚯蚓等品种。在种植方面,新增了药材、花卉、蘑菇等品种,恢复苇坑186亩。在加工、修配、服务、运输等方面,出现了杨晋庄农民葛龙海进北京焊修水箱,大津沱残疾青年李青山在本村自办拉链厂等致富典型,以及众多的面粉加工、建筑队、预制板厂等,全县“两户一体”越来越多。

1989年,农村以养殖业为主的多种经营,向专业化生产迈出新步伐,养殖业专业户已发展到639户,是1985年321户的1.99倍。全县农业生产的商品率显著提高,向社会提供商品猪4.03万头,比1985年的2.7万头增长48.2%。果品、鲜蛋、奶类的商品量均比往年增多,草编等农村副业产品,曾远销香港、澳大利亚等地,为本县增加了外汇收入。

第二节副业产值

随着多种经营的不断发展,全县副业产值逐年增加。1949年,副业产值1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⒉.4%;1958年,副业产值54.6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5%,是1949年副业产值的3.4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副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到1989年,副业产值达到1064.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2.3%。


淇县县志近代人物(淇县志 每日更新133)

第三节管理机构

淇县多种经营办公室:

1963年建立,在县人委会内。1968年改称生产救灾多种经营办公室。1978年并入县农办,1982年春,恢复多种经营办公室。1984年又并入县农委。

标签: 淇县县志近代人物 淇县志内容 淇县县志古墓记载 淇县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