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西安参加2023中国西部畜牧业博览会期间,与同行们聊起当前畜牧业情况,说为什么猪业还未走出寒冬,奶业又陷入全行业亏损?肉羊肉牛价格没跌多少却也喊着赔钱?同行们,不管专家教授,还是企业管理人员,虽说得句句在理,但都是站在养猪人、养奶牛或其它养殖者的角度来解释,总之,和会上讲的,报上写的差不多。如有疫情原因,有俄乌冲突影响,有畜产品进口冲击,有饲料价格上涨因素,有市场需求疲软,有畜产品生产阶段性过剩等原因。听到这些原因,好像都是外部因素造成的,与畜牧企业自身关系不大。
听到这种观点,使我想起春节期间,我和一位在基层畜牧主管部门工作的老乡闲聊时,他说出的不同看法。那就是世界畜产品市场是国外的,中国的畜产品市场是世界的。但中国的畜产品由于种种原因,很少走出国门,只能在自己的国内这一单一的市场争口饭了。所以,中国畜牧企业不仅要同国内同行业竞争,还要与国外畜牧业发达国家大型企业竞争。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我们养着从国外进口的畜禽品种,吃着从国外进口的饲草饲料,用着从国外进口的生产机械设备,在技术缺乏创新,经营管理落后,产品质量不高的情况下,我们拿什么去在市场上竞争?靠什么走出困境?只能自己与自己竞争,最后造成丢车保帅,淘汰一批落后产能,达到新的业态。
从我国畜产品市场上的消费者来看,则是以产品质量、健康安全和价格高低等情况决定购买什么产品的。高中端消费者在畜产品购买上一般不问价格,选择的标准是质量安全,如婴幼儿奶粉、高档牛肉等。而普通的消费者则以猪肉为标杆,通过比较而选择购买那种畜产品的。如在猪肉供不应求,价格上涨到每公斤30多元时,则选择购买平时很少购买的每斤40元左右的牛羊肉。或者价格十几元一斤的禽肉替代。而在猪肉降到每斤10元时,则选择购买猪肉,而不买牛羊肉和禽肉。有人说牛奶与猪肉有什么关系,照样还是需求乏力?牛奶虽不属肉类,但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一般是从牛奶和猪肉的营养、用途和价格来决定的。这样,一般消费者还是宁选10元一斤的猪肉,也不选一斤3–4元的牛奶。因为猪肉可制成多种菜肴和食品,而牛奶只是一种饮品。在购买力一定的情况下,当然吃肉是第一选项。
从企业管理角度看,我们的政府和部门在畜牧业发展上,可以说政策措施日趋完善,扶持措施有力,投入资金越来越多,而且还制定出中长期发展规划,有力推动了畜牧生产企业健康发展。但由于畜牧企业一般是对发展关注的多,对市场需求情况关注较少,不知自己的市场在哪里,不知如何建立自己的营销体系,如何开辟自己的销售渠道。对于养殖风险更是缺少防范意识和应对措施,造成企业对一些风险不能有效防范,风险来临时又往往手忙脚乱、无力应对,使畜牧企业在一个接一个的市场周期中波动起伏,很难高质量地发展。如目前企业存在的市场风险、安全风险、饲料原料断供风险、资金链断裂风险等。特别是在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的今天,还存在对产业发展和市场风险信息处理反应较慢,不能及时指导生产,使生产企业有效防范各种风险。
标签: 畜牧业存在和大力发展的原因 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为什么畜牧业发达 畜牧业 发展 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