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时候越帮越忙呢(为什么有时候越帮越忙)

农村养殖畜牧网 养殖技术 341
为什么有时候越帮越忙呢(为什么有时候越帮越忙)

帮忙,顾名思义,是在他人需要的时候提供支持和帮助,使对方的“忙”得到缓解,在心理学上称为“利他行为”。利他行为的目的是帮助他人。然而有时候,帮忙者非但不能救人于水火,反而陷人于窘迫,甚或令人方寸大乱,越帮越忙,越帮越乱,一腔热血办了一堆糟糕的事,最终导致受助者不领情、助人者有怨气的尴尬局面。

了解不充分忙而添乱。知其所需,才能急人所急。帮助他人,首先要了解对方真实想法和需求,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帮助,避免“好心办坏事”。如在公司里,本来同事只想让你对他的方案提提意见,倘若不分青红皂白,强行把方案重写一遍,既否定了对方的辛劳付出,又浪费了自己的时间精力,最终忙了半天却“帮了倒忙”。其次要了解对方的脾气秉性,以与对方适配的方式实施帮助,避免“排异反应”。如试图以强烈的“正能量激励”和“榜样感召”来激发一个自卑内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能会适得其反,学习热情不增反降。深入了解他人,助人行为才会令对方如沐春风,达到恰如其分的效果。

供需不对接忙而无用。“马路上的老奶奶不够用了”,有人这样调侃小学生们在学雷锋日“扎堆做好事”“不管老奶奶需不需要,先扶过去再说”的现象。可见,帮忙前要先了解对方是否需要帮助,需要什么样的帮助,避免出现“强行帮忙”的情况。如重大灾难发生后,不少心理工作者第一时间奔赴现场准备提供心理救援,不料他们的热心却遭到民众的拒绝和抱怨,原来受灾民众的优先需求是救援物资,以及恢复生活秩序,而不是没有基本生活保障下的心理救助。助人为乐时也要牢记一条基本原则:“心要热,头要冷”。这就是说,除了一腔热血,助人者还要冷静深入调查了解对方的真实需要,这样帮忙才能真正到位。

动机不单纯忙而生怨。更有甚者,有的人助人动机不纯,心存私欲。据心理学研究,有两种助人动机的本质是利己,而非利人。一种是为了获得情绪价值,因为助人能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如面对他人寻求建议或帮助时,有人首先想到的是对方能不能“听自己的”,能否“就按我说的办”,满足的是自己的控制欲和价值感。另一种是为了获得现实回报,期望对方当下或将来投桃报李。如有人帮助了别人以后,口头上反复提及此事,明里暗里希望对方感恩,如果没有获得期待中的反馈,便会心生怨怼,最终互生龃龉,不欢而散。唯有端正助人动机,才能真正做到助人为乐,无私地帮助他人。

助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做到只帮忙、不添乱,必须了解受助人的现实情况、真实需求乃至脾气秉性。为受助者提供周到而得体的所需帮助,需要助人者有乐于助人的爱心、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沟通协调的技巧、有低调共情的胸襟,既能为人排忧解难,又令人心情愉快,既体现了自我价值,又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这样的忙一定会越帮越顺,越帮越精彩。


来源:《前线》2023年第7期
作者:李卫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积极心理体验中心副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
责任编辑:方丹敏

标签: 为什么有时候越帮越忙呢 越帮越忙是什么意思 越帮越忙是成语吗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