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稳“三农”发展重任 展现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
奋力书写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绚丽篇章
2月22日焦作日报A12版
核心提示
春回大地千山竞秀,日暖神州万木争荣。在全市上下喜迎新春、全市两会胜利召开的时刻,“三农”战线再传捷报:2020年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严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风险和困难明显增多的严峻形势下,从讲政治的高度,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坚持防控发展两手抓,稳住了“三农”形势,守住了战略后院,充分发挥了农业农村“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广大干部群众勠力同心、攻坚克难,19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10.73万建档立卡贫苦户全部脱贫,脱贫攻坚目标如期完成;农业系统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确保了“米袋子”“菜篮子”品种多样、供应充足、价格稳定;乡村振兴扎实起步、行稳致远,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全市农业农村战线以优异的成绩,为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示范城市,致力打造“精致城市、品质焦作”,努力在中原更加出彩中出重彩、更精彩,争当河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的主力军提供了强力支撑和保障。
看农业农村新篇章——
扛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责任 乡村面貌日新月异
去年以来,全市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旅游为突破口,以深化农村改革为根本动力,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市农业农村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美焦作,乡村振兴。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耀东 摄
顶层设计基本完善。确定了“总体规划引领,政策方案推进,示范试点带动,项目投资支撑,督导考核保障”的工作思路,开展“111”示范创建工程、“112”政策配套体系工程、“113”项目投资工程等三大工程,“实施意见+总体规划+配套方案”的“1+1+N”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坚持四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市县两级均成立了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高规格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专班”,所有县(市)区均将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调整为县(市)区委书记,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制度和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基本建立。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明显提升。完成514个村的农村污水治理,151个村农村生活污水进入市政管网。11个县(市)区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被评为“农村垃圾治理省级达标市”,农村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全市卫生厕所累计达到49.89万户,普及率达到88.9%,被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评为农村厕所革命先进市,孟州市“改厕治污一体推进、村容乡风同步提升”的改厕模式,被农业农村部、卫生健康委和生态环境部作为“农村厕所粪污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典型模式”在全国推介。
乡村治理机制创新完善。以聚功能、聚服务、聚资源、聚民心为出发点,推动行政服务、养老托幼、文体娱乐、医疗保障、议事协调等功能,向村党群服务中心集聚,建成928个党建综合体。中组部组工信息、光明日报、学习时报、半月谈等先后介绍我市经验做法。建成县级文明实践中心6个、乡(镇)实践所98个、村实践站862个。所有乡、村建成规范化综治中心,全市平安村动态保持在90%以上。武陟县詹店镇、沁阳市万北村、孟州市源沟村、温县西南王村被命名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村。全市在届县级以上文明乡镇43个、文明村1122个、各类“星级文明户”9000余户。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王国建在上海推介我市优质农产品。
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在全省率先实现5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目标,累计创建“四好农村路”6263公里,1826个行政村全部实现安全饮水,1188个行政村完成电网改造,1020个行政村通上天然气管网,1826个行政村全部实现4G网络覆盖,1665个村实现了村庄绿化。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9.5%,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建成农村幸福院1013家,基层文化队伍发展到5000多个,934个行政村成立孝善理事会。
农村改革继续深化。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1857个村(居)集体经济组织全部成立,登记赋码证书全部发放。农村承包地完成确权到户面积16.32万公顷,占应确权面积的109.45%,证书发放53.65万户,占应确权农户数的95.47%。1856个行政村(社区)完成清产核资,占全市行政总村数的99.94%,核实资产总额142.57亿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农民合作社发展到6100家,家庭农场1504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流转土地4.03万公顷。
看农业农村新篇章——
扛稳粮食安全责任 “米袋子”“菜篮子”价稳货足
过去的一年,全市农业农村系统聚焦打造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市总体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收获了硕果满满。
冬桃致富。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耀东 摄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升。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新建高标准农田7466公顷,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067公顷,以31个乡镇(区域)农技站为依托,组织开展科技人员包村活动,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精量播种、合理密植等适用技术,全市粮食生产的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水平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全市粮食总产212.38万吨,创历史新高,连续10年稳定在200万吨以上。修武县王屯乡东黄村小麦高产创建示范方平均亩产841.5公斤,创全国优质强筋小麦单产新高。
种养结构持续优化。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市小麦种子生产基地面积达到6.68万公顷,占全省良种繁育基地的1/4,繁育品种近百个;优质强筋小麦发展到2.60万公顷,优质花生2.33万公顷,优质蔬菜3.33万公顷,优质水果7533公顷,四大怀药1.2万公顷;生猪存栏91.44万头,家禽出栏2384万只,肉牛出栏4.7万头,奶牛存栏1.3万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8.7万吨、9.1万吨、5.6万吨。特色农业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效益进一步提升。我市怀药种植区域被命名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温县成功创建国家区域性小麦良种繁育基地。
马村区鑫象农业种植合作社组织贫困人员在大棚收摘草莓。焦作日报全媒体通讯员 刘小喜 摄
“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强化生产基地建设、批发市场建设、流通体系建设、调控能力建设,确保了“菜篮子”主要产品生产供应充足有效。疫情防控期间,启动蔬菜供应应急预案,创新建立农产品统一调度、产销对接、社区直供和道路运输“四项机制”,打通了农产品产、供、销衔接难题。累计帮助农户销售蔬菜2320余吨,蛋类540余吨,向城区的87个社区直供蔬菜、蛋类等农副产品740吨,有效地保障了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省委书记王国生、副省长武国定在不同的场合,对我市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推进。全市亿元以上农业产业化在建项目20个,总投资67.4亿元,完成投资28.27亿元。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290亿元。建立“一站式”企业服务台账,设立热线电话,定期深入企业走访调研、解决问题,积极组织企业参加“豫沪对接”“农洽会”“农交会”等各类农业展会,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50家,其中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5家、47家、114家。温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验收,孟州市、武陟县、博爱县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获批,博爱县孝敬镇启动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建设项目,初步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梯次发展的良好格局。加快推进休闲农业发展,建成市级乡村旅游观光示范园区30个,博爱县被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生猪产能稳步恢复,全市新上大型生猪养殖项目10个,生猪存栏恢复到91.44万头,母猪存栏恢复到9.77万头,分别较19年6月份最低点增长336%、389%,生猪存栏量稳步提升,猪肉价格趋于稳定,市场供应逐步增加。加快发展“两牛”产业,以蒙牛、伊赛等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进项目建设。蒙牛焦作工厂四期项目已基本完工,四条生产线已投产。伊赛公司5000头肉牛生态牧场已建成使用,博爱肉制品产业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加强非洲猪瘟、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全市共排查生猪养殖场(户)、屠宰场、无害化处理场51.12万场次,产地检疫畜禽4784.9万头(只),屠宰检疫动物产品14.93万吨;免疫生猪、牛、羊口蹄疫170万头(只),免疫高致病性禽流感3680万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持续稳定。
武陟县木栾街道西水寨村依托村内木材加工产业采取工厂+贫困户模式,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焦作日报全媒体通讯员 刘长春 摄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有力有效。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利剑”行动,加强抽样监测、执法监管和巡查检查,严厉打击禁限农药使用、非法添加、残留超标等违法行为。全市累计出动执法检查人员3849人次,检查生产经营主体1726家次,查处伪劣农药、兽药、饲料等投入品案件39起,涉案金额13.7万元,罚款38.97万元。累计检测种植类、畜禽类、水产类等样品9.87万批次,总体合格率98%以上。积极推进农产品追溯管理,大力推广应用国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加快建设市级平台,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示范点82个。全面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制度,全市已开具合格证5.07万张,附证上市农产品7.7万吨。进一步提升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全市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104个,面积7.63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0%。
看农业农村新篇章——
扛稳脱贫攻坚责任 十万贫困群众如期脱贫
脱贫攻坚战以来,我市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加强领导、压实责任,强化措施、扎实推进。全市累计投入各级财政扶贫专项资金10.89亿元,实施项目2454个,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得到极大提升,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人均纯收入屡创新高。全省健康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和“中国社会扶贫网+电商扶贫”等四个现场会先后在我市召开;“两定制兜底线”健康扶贫模式、“中国社会扶贫网”运营推广、防贫保险工作、疫情防控期间重点蔬菜企业调度机制和“扶贫小菜园”做法,分别受到国家、省有关领导肯定。集中医养和贫困兜底线保障工作先后在《半月谈》《经济参考报》《河南日报》等多家省级以上媒体进行宣传报道。目前,全市19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现行标准下10.73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沁阳市鼓励村民自主创业,利用资源和特长开发致富门路,图为村中妇女在加工皮筋。焦作日报全媒体通讯员 黄红锋 摄
扛牢扛实政治责任。认真落实“市县抓落实、乡村组织实施”和“五级书记”抓扶贫的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坚持每月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和中心组理论学习会,学习研究脱贫攻坚工作。主要领导先后20余次深入贫困村、贫困户调研指导,带动各级书记扎实开展遍访贫困对象活动,解决实际问题。制定出台产业扶贫、消费扶贫、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文件20余个,精准指导和推进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全市投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2亿元,其中,市级财政投入8000万元,较上年增长14.29%,占中央、省资金的60.05%。
积极应对疫情影响。成立应对疫情促进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工作专班,全面摸清贫困劳动力就业意向和企业用工需求,分门别类制定帮扶措施。全市享受政策贫困群众外出务工2.34万人,超过2019年外出务工人数1168人。全力加快项目建设和资金拨付,开通扶贫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建立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旬报制,加快项目工程和资金拨付进度。深入开展消费扶贫,疫情防控期间对全市包括60家产业扶贫蔬菜大棚在内的100家蔬菜企业实行统一调度,优先采购扶贫农产品,解决“卖难”问题,认定扶贫产品供应商189家、扶贫产品532种。依托“中国社会扶贫网”“农购网”“焦作消费扶贫馆”和消费扶贫展销会等线上线下平台,着力打通农特产品供销链,帮助销售扶贫产品8016万元。
修武县郇封镇第二卫生院医养中心护理人员为老人过生日。
抓深抓细重大专项。投入1.85亿元实施193个产业项目,带动1.95万户(次)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为4832户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信贷8877.69万元,新增户贷率25.35%;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培训率、就业率均达100%,3251名贫困户通过公益性岗位实现增收;未脱贫人口30种大病专项救治率、慢病签约服务率均达100%;为2.32万人次贫困学生发放教育资助1157.13万元,为5833人次贫困学生免除学费住宿费330.35万元;实施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1265户;对排查新增的131户四类对象危房全部实施了改造。全市190个贫困村实现通路、通车、通邮,农村安全饮水、电网升级改造、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探索创新培育特色。“两定制兜底线”健康扶贫模式为全市所有贫困群众落实了签约服务,医保托底救助累计7.66万人次,贫困患者住院自付比例控制在10%以下,因病致贫人数减幅达92%。打好“养、保、险”政策组合拳,筑牢特殊贫困群众脱贫的三重保障。构建了全市贫困兜底线保障“1+9”政策体系,完善了集中医养、慈善幸福院、亲养邻养帮养3个层次的医养方式,投入2亿元,建成47家医养中心,88%的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失智失能重病重残人员进行集中医养;设立了扶贫救助保险和防贫保险两类保险,分别投入114万元、298.46万元为符合条件人员进行投保。为1429名贫困兜底线对象理赔扶贫救助保险124.37万元,完成防贫保险理赔15.4万元。
优质小麦生产基地。
全力结对帮扶嵩县。三年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队到嵩县对接帮扶工作,11个县(市)区与嵩县16个乡镇先后对接70余次;签订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消费扶贫等10个合作协议,投入财政资金6731万元,招商落地资金6071万元,动员社会各界捐款680万元,采购嵩县扶贫产品400余万元;实施基础设施、扶贫产业等项目108个,引进企业2个;选派挂职干部8名,支教教师170名,互派医护人员88人次;为嵩县57个贫困村建立了标准化卫生所,搭建了县乡两级医疗机构远程会诊系统;举办技能培训53班次,培训嵩县贫困劳动力2000余人,实现就业580人。助力嵩县2019年如期实现脱贫摘帽,2020年圆满完成剩余减贫任务。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仕智 报道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市农业农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