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授为喜欢《百家讲坛》的朋友们送福利了,点击下方小程序,就可以用“听”的方式获取更多内容。
时至十二月份,街上的寒意越发浓重。在北方,火锅店里腾腾而上的热气和大街上的寒意形成了鲜明对比。但是你知道吗,古代有一种名字富有诗意的火锅——“拨霞供”。那是啥?一起来看看~
兔肉火锅
相比于现代吃涮羊肉、牛肉火锅,在宋代,火锅还有一种吃法。
相传南宋年间,晋江人林洪冬日行于武夷山间,偶然抓住一只野兔,他兴致冲冲与友人架起锅具,将肉片成薄片涮着吃。据《山家清供》记载,因为殷红的肉片像极了晚霞,林洪便给这顿大雪天中的饱餐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拨霞供“,并赋诗:“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
火锅发展史
其实,火锅的使用可以追溯到陶器时代。这种将食物放入锅中边煮边吃的吃法由来已久。
在战国时期,已经有了火锅的雏形,此时称之为“温鼎”,也叫温炉。1966年4月,在咸阳境内便发现了一件属于战国后期的“脩武府”青铜温炉,此炉分上下两层,上层盛食物或酒浆,下层放炭火。经鉴定,此炉为魏国器具,可见战国时魏国就已经有火锅了。
战国时期的火锅
(图片来源自网络)
在汉朝发达的冶金业推动下,进一步产生了染炉。这里所说的“染”,指的可不是染色,而是蘸酱料。据《吕氏春秋》记载,染食法在战国时期已经产生,并成为后来一种重要的饮食方式。
汉代时期的火锅
(图片来源自网络)
当代火锅的前身
唐宋时期,得益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火锅文化也真正流行起来。在那时,由于宋人对烹调器具的高标准,当时的火炉仍分为铜制和陶制。
宋代吃火锅特别平民化。在当年的黄河流域一带,民间有“暖冬”风俗,每到农历十月初一,时人便认为入冬了。这一天家家都举办“暖炉会”,过节般地围着火炉吃肉喝酒,此即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所谓,“十月朔,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暖炉会上,有的是吃烧烤,有的是吃火锅。
涮起来!
图片来源自网络
而到了清朝,火锅文化发展到了顶峰。大家热爱肉食,尤其制作出来的火锅涮肉又独具风味,其兼有热辣的特性更是在冬天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胃口。
百姓爱吃火锅,皇帝更爱吃,尤其是清乾隆皇帝,几乎每顿饭都要吃点火锅。据记载乾隆皇帝吃火锅一共23种,有鸡鸭火锅、舒意火锅、全羊火锅、黄羊片火锅,有鹿肉、狗肉、豆腐、各种菜蔬等不同火锅食材。
宋代除了能吃到兔肉火锅,还有许多好吃的。在《东京梦华录》中,琳琅满目地记载着不下六十种的“饮食果子”,乳炊羊、羊闹厅、鹅鸭排蒸、荔枝腰子这些美食听起来就很高大上。油条、汤圆也是在宋代才流行了起来。
百家讲坛
《国史通鉴·宋辽金元篇》
播出时间:12月5日-19日 12:00
监制 / 闫东 主编 /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张兰 于毅 周上(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