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与糖尿病关系紧密
据统计,我国成人高血压的患病率是25%,平均每4个人就有1位是高血压患者,据此估计,全国大约有2.7亿高血压病人。糖尿病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是非糖尿病人群的2~4倍,超过50%的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高血压,这些病人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是单纯高血压或单纯糖尿病患者的2~4倍,致残及死亡率均显著增加。因此,在对糖尿病患者的管理过程中务必要重视血压控制,这就涉及到降压药物的合理使用,而药物的安全性是医患关心的问题。
毋庸讳言,所有降压药物都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一方面与所用药物的种类及用药剂量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每个患者对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有关。为了确保用药安全,临床医生一定要谙熟各类降压药物的作用特点及副作用,做到合理用药,同时,还要将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及注意事项详细告知患者,以便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
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临床中常用的ACEI类降压药包括贝那普利、培多普利、依那普利、福辛普利等。
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咽部发痒和刺激性干咳,发生率为10%~15%,常被误诊为“咽炎”或“感冒”而误用抗生素治疗。其它少见的不良反应有高血钾、皮疹、白细胞减少、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等。
应对策略:用药后干咳症状明显、不能耐受的高血压患者,可以停药,换用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在用药过程中需要注意监测血钾和肾功能,服药后出现血钾升高的患者,可以考虑与排钾利尿剂(如氢氯噻嗪)联用。合并严重肾功能不全(血肌酐>265μmol/L)及双侧肾动脉狭窄的患者禁用ACEI,可以换用钙离子拮抗剂(CCB)。
二、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
ARB类降压药临床常用的有缬沙坦、氯沙坦、替米沙坦、厄贝沙坦、奥美沙坦等。
不良反应:可有轻度头晕、恶心等,偶可导致高血钾。
应对策略:ARB与排钾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合用,可以协同降压、避免低血钾。禁忌证同上。临床上,ARB常常用于对ACEI不能耐受的高血压患者。
三、钙离子拮抗剂(CCB)
CCB类降压药临床常用的有硝苯地平及控释片、非洛地平、左旋氨氯地平、苯磺酸氨氯地平、尼群地平、尼卡地平等。
不良反应:可引起头部胀痛、颜面潮红、心悸、脚踝水肿、牙龈增生等不良反应。
应对策略:面红、头部胀痛与该药的扩血管作用有关,减少药量可使症状减轻甚至缓解,如果病人实在不能耐受,则需停药,换用其他降压药物。如出现心慌、心跳加速,可与β受体阻滞剂联用或换用其他降压药;如出现脚踝水肿,可以与利尿剂联用或换用其他降压药;如出现牙龈增生,则须停药,停药1~2个月可自行消退。CCB有长效(如硝苯地平控释片、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等)和短效(如心痛定)之分,尽量选择作用持久而平稳而且副作用相对较小的长效CCB。
四、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常见的有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替洛尔、卡维地洛尔等。
不良反应:此类药物可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动过缓,掩盖低血糖症状;大剂量使用时还可引起糖、脂代谢紊乱,诱发急性左心衰及支气管哮喘。
应对策略:对合并严重心动过缓、II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左心衰、支气管哮喘以及无症状低血糖的患者,禁用β-受体阻断剂。
五、利尿剂
临床常用的利尿剂有氢氯噻嗪、螺内酯等。
不良反应:噻嗪类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和袢利尿剂(如呋塞米)可导致血钾、血钠降低及血糖、血脂、血尿酸升高。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如螺内酯)可引起血钾升高及男性乳房发育,但对血糖、血脂、血尿酸影响不大。
应对策略:注意监测血钾、血钠及尿量,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等)。将排钾利尿剂(如氢氯噻嗉)与ACEI(或ARB)联用,可减少或避免低钾血症的发生。高尿酸血症,尤其是痛风患者,慎用利尿剂。
六、α-受体阻滞剂
α-受体阻滞剂临床常用的有哌唑嗪、多沙唑嗉、特拉唑嗪等。
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为体位性低血压,尤其在首次服药时容易发生。
应对策略:起始剂量宜小,建议晚上睡前服用,尽量避免起夜。老年患者由于血压调节功能减退,尤应慎用。
写在最后
常言道,是药三分毒,所有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但从概率上讲,发生率并不高,而且也不是每个患者都会出现。
药物带来的获益与药物副作用相比,前者远远高于后者,因此,患者大可不必因噎废食。只要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科学合理使用,完全可以保证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