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纤毛虫病的治疗方法(你养的虾得上了纤毛虫,怎么办)

农村养殖畜牧网 水产养殖 193

对虾纤毛虫病的治疗方法(你养的虾得上了纤毛虫,怎么办)

有些老的水产养殖区,池塘底质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及不良的养殖习惯(大量的使用粪肥打底)使纤毛虫病的发生越来越多,由于养殖朋友对纤毛虫病不了解,经常造成发现不及时和处理不当,甚至经常导致更加严重的病害发生,甚至排塘!

一、什么情况对虾易得纤毛虫病?

1、对虾投料不足及投喂的饵料差(蛋鸭料、米糠、麦麸等),被迫摄食底泥、死藻,造成苖期营养不良,使对虾体质下降,从而对纤毛虫的抵抗力下降,同时造成对虾蜕壳困难!(俗话说,柿子也找软的捏)。

2、未经发酵的粪肥打底(鸡粪、鸟粪等),由于粪肥不经发酵就使用的利用率非常低,导致大量未被利用的粪肥残留池底,纤毛虫通过摄取水体中的有机质而获得食物,给纤毛虫提供了大量的“食粮”,施未经发酵的粪肥无异于助纣为虐!

3、不当的施肥方法(无机肥的使用)。

a、 经常有这种现象发生,放苗后由于轮虫等浮游动物大量繁殖水质突然变清,养殖朋友在不清楚原委的情况下,便着急加肥,一次不行就连续使用,最后,水没肥起来(轮虫吃藻类),氨氮确越来越高,底部污染加剧;

b、经常的使用无机肥(尿素、复合肥等),由于无机肥的营养不均衡,更容易培养小型藻类(小球藻等),又给纤毛虫提供了大量的天然饵料,促进了纤毛虫的生长繁殖。

4、天气突变后,容易出现藻类大量死亡沉底(倒藻)、水浑等现象,使对虾应激,体质下降,同时大量死亡的藻类又有利于纤毛虫的生长繁殖;因此在天气变化前,应根据水体情况,多开增氧设备,及时补充藻类所需营养及分解有机质(“碧水安”、“活力碳”),稳定水质非常关键!

5、不改底或使用产品不当。

a、有养殖朋友说,刚放苗十几天,塘底不脏,不用改底。其实不然,每天的藻类正常的更替数量也是非常大的。

我们曾在水族箱里做过试验,每天正常的投喂饵料,在短短的15天内,底部便积累了1mm厚度的死藻及残饵和粪便,可以想象,在养殖池塘又会如何呢?

b、选用不正确的改底产品,尤其是以沸石粉等具有吸附作用的底改产品,同样会提高纤毛虫病的发生几率。道理非常简单,此一类产品使用后,会明显的表现出水体变的干净清爽,那原来那些悬浮于水中的所谓的“脏东西”又去哪里了呢?

6、经常消毒。对虾病害在防不在治,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是有部分养殖朋友,却理解错了。认为经常性的消毒便是“防病”。其实恰恰相反,经常性的消毒,虽然可以杀灭部分致病菌,但同时也会杀灭有益菌及部分藻类,导致水变,又使对虾产生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从而体质下降。给纤毛虫的寄生创造有利条件!

二、纤毛虫病发生前的常见现象

1、饵料台粘滑,提料台时非常重。

2、对虾摄食减慢,肉眼观察经常会有黄鳃、绿鳃、黄腿症状 。

3、长时间不蜕壳。

4、用手触摸,虾身粗糙(表壳虫)或粘滑(聚缩虫、累枝虫等)。

5、对虾趴边、“扒沙”时,也需及时检测。

三、如何正确预防及治疗纤毛虫病

1、彻底清塘,放苗后定期使用降解型底质改良剂,减少底部污染,给纤毛虫“断粮”,同时可有效抑制虫卵。

2、放苗后,足量投喂优质开口饵料(10万苗1斤料,一日两餐),并每天加料不低于10%,以保证虾苗随处张口即食,利于训化,增强对虾体质。最重要的是,减少虾苗因吃底泥、死藻而造成的细菌性病害(如细菌性肠炎)。

3、在纤毛虫发生早期,一般对虾没有明显的症状,肉眼观察及吃料都较正常,此时定期改底,便可有效控制纤毛虫的繁殖。

4、当发现对虾体表发绿或发黄,用手触摸有粘滑的感觉,此时已经代表纤毛虫病比较严重了,应及时检查处理。如果整体吃料相对正常,可采取洗虾身、调水质及改良底质的办法,可有效帮助对虾顺利蜕壳。

纤毛虫病是对虾养殖过程中经常发生,也是容易被忽视的病害,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及时发现,通过提高对虾体质及改善养殖环境,同时不盲目使用杀虫药物(硫酸锌、硫酸铜等),纤毛虫病便不是问题!

苗期纤毛虫多发,可能是步入了这三个误区

目前南美白对虾养殖病害频发,养殖成功率低,往往还没等到抓虾就开始发生不明原因的偷死,一旦发病几乎无法挽救。许多专家学者发表了大量的文章解释南美白对虾偷死的原因,如种苗质量下降、EMS、副溶血弧菌、藻毒素、重金属等。养殖户面对恶劣的养殖环境也常常抱怨虾苗的体质差,虾苗抗应激能力弱,天气变化大。然而本人却发现大家忽略了一个原因----纤毛虫

笔者通过大量的镜检发现很多土池养殖户刚刚放完苗第二、三天,虾苗就被大量的纤毛虫寄生。纤毛虫大量寄生会降低虾苗的体质,增大对虾发病的几率。

镜检时可见虾苗体表或附肢上附生着大量虫体,虫体布满对虾的鳃、体表、附肢、眼等全身各处

固着类纤毛虫对虾的危害

寄生在对虾身上的纤毛虫,常见的有聚缩虫、单缩虫、钟型虫、累枝虫,纤毛虫营固着生活,主要靠摄取水中的有机物和单细胞藻类生活。

纤毛虫主要吸附在对虾体表、鳃丝等部位,如果对虾身体健壮,活动力强,能够正常蜕壳,则寄生在虾身的纤毛虫也随之脱掉,所以对健康的虾基本无影响。但是当虾身上寄生的纤毛虫数量多了,就会妨碍对虾摄食和蜕壳,如果纤毛虫寄生在鳃上,还会影响对虾的呼吸。时间长了对虾体质变弱,继发感染细菌或病毒病,导致大量的死亡。

为何虾苗易被纤毛虫寄生?

虾苗刚放入虾塘时,还没适应水体,体质相对会较弱;或者虾苗放入虾塘都会先蜕壳,这时虾苗的活力差,水体里的纤毛虫自然就会寄生到虾苗身上。虫体大量固着时,患病虾苗通过肉眼仔细观察,可发现体表有绒毛状物,行动迟缓,摄食困难,重者停止发育和蜕壳,最终死亡,降低成活率。

苗期的纤毛虫从何而来?

很多养殖户经常问为什么我已经清塘消毒了还会有纤毛虫?

误区一:水体枝角类生物饵料感染了纤毛虫

在这里说个本人经常遇到的例子,很多养殖户刚往池塘里放苗,水体里的枝角类和轮虫等浮游生物饵料很丰富,此时镜检虾苗身体透亮,肠胃饱满,附肢完整。然而本人在镜检枝角类时却发现枝角类全身都被纤毛虫寄生。

继续跟踪拜访,水质指标全都在正常范围之内,却有虾苗游塘。取虾苗镜检,结果是虾苗在入池第二天便被纤毛虫寄生,这些游塘的虾苗空肠空胃,肝脏颜色变白。

误区二:错误的消毒操作让纤毛虫大量繁殖

有很多养殖技术较落后的地区,养殖户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观念,认为暂养池进水使用漂白粉、石灰或其他氯制剂消毒后,要把水抽干,然后再用水泵冲洗池底两三遍,把消毒剂的毒性冲洗掉后再进水放苗。

然而这并没什么用,这样的错误操作反而让水体没有得到消毒,并且还把塘底的纤毛虫卵给搅起来,温度刚好达到纤毛虫的生长需要,自然大量繁殖。

误区三:塘底有机物充分分解为纤毛虫提供饵料

还有部分养殖条件差的地区,养殖户为了节约养殖成本,往往未使用石灰或漂白粉清塘,只是简单地让阳光直晒塘底,虽然塘底表面已经晒龟裂了,但塘底的有机物却未得到充分的分解,这为纤毛虫的繁殖提供了饵料。在福建部分地区有些土池养殖户进水不做消毒处理就直接放苗,这为养殖病害发生埋下伏笔。

苗期纤毛虫病如何预防?

随着水产养殖发展,池塘严重富营养化,为纤毛虫大量繁殖提供了饵料,要预防纤毛虫先要抑制纤毛虫的繁殖!

一、清塘

1、清淤:养殖结束后将水排干,曝晒一段时间,采用人工或机械将塘底淤泥清走----有效地将纤毛虫卵清除。

2、池底清理:根据池底土壤性质,选择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消毒,充分分解塘底有机物,杀灭虫卵和有害病菌。

二、进水消毒

1、水源污染严重的地区,建立蓄水池和砂滤井,水体经过过滤和消毒后再抽进池塘。

2、没有条件建立蓄水池和砂滤井的地区,建议进水时至少使用80目以上的纱网过滤水源,进水后使用漂白粉等彻底消毒。

三、放苗前肥水

目前提倡的清水放苗,并不是完全清澈见底的水质放苗,而是肥而不浓,水体透明度在30~50cm,水体藻相优良。

1、尽量不要使用无机肥肥水,无机肥能使单细胞藻类大量繁殖,成为纤毛虫、轮虫的饵料。

2、宜使用生物有机肥搭配活菌培养大型多细胞藻类,建立有益的藻相,为虾苗提供优质的饵料。

四、放苗管理

1、投喂的虾片或开口料量适宜,尽量避免过多残饵沉积。

2、拌喂内服有益菌等提高虾苗体质,补充水体钙源,保证虾苗蜕壳顺畅。

由于虾苗小并且刚放入池塘,不建议杀灭纤毛虫。若纤毛虫数量不多,可不必治疗,只要促进虾苗生长发育和蜕壳就会自然痊愈;若固着类纤毛虫数量很多时,应及时治疗。

建议处理措施:

1、促进虾苗蜕壳,应采取补钙抗应激同时内服营养物质以提高虾苗体质,适当引进新水促进虾苗蜕壳。

2、部分水体总硬度偏低的池塘要经常泼洒补钙产品,保证虾在生长发育时所需的钙质。

内容源于网络,供大家学习参考。

对虾纤毛虫病的治疗方法(你养的虾得上了纤毛虫,怎么办)

标签: 对虾纤毛虫病的治疗方法 虾有纤毛虫会使它空肠空胃吗 虾身上纤毛虫严重用什么药效果好 对虾 治疗方法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