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生产技术规程(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管理规范)

农村养殖畜牧网 养猪技术 255

规模化猪场生产技术规程(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管理规范)

随着近十几年来我国养猪业日益呈现规模化和集约化趋势,使得疾病也不断呈现严重化和复杂化态势,老病难除,新病频现,对我国养殖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并造成了惨重的经济损失,而规模猪场生物安全理念的缺失和措施的不到位,是造成疫情发生和经济效益下降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章立制,是保证规模猪瘟等主要疫病防控和净化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措施;提升生物安全理念,是众多防疫环节的重要一环。为此,笔者结合国内和闵行区近十年内猪场防疫管理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制订了规模猪场生物安全管理规范,通过规范的建立和实施,在规模猪场中予以宣传培训和推广应用,从而提高猪场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将疫情发生风险降至最低。

规模化猪场生产技术规程(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管理规范)

1、规范引种

1) 坚持自繁自养,提倡人工授精,培育和建立自己的健康种猪群

2) 必须引种时,到非疫区持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的健康种猪场引入,优先考虑从获得农业部疫病净化评估认证的种猪场引种,做好产地疫情调查,购回的种猪在隔离舍观察30~45d,临床观察应无异常,采集血样和扁桃体等组织样品,送往有资质的兽医实验室进行口蹄疫、猪瘟、伪狂犬病、蓝耳病、圆环病毒病等免疫抗体检测和口蹄疫、猪瘟、伪狂犬病、蓝耳病、圆环病毒病、布病、萎缩性鼻炎等病原学检测或感染抗体检测,确认抗体水平良好且主要致病菌和病毒感染为阴性时,进行一次全面驱虫和体表消毒后,方可并入本场健康猪舍。

3) 有条件的猪场,可在隔离期间使用即将淘汰母猪与引入种猪隔栏接触,达到生态驯化的目的。

4) 引入种猪混群后,应按本场的免疫程序接种猪瘟等主要疫病的疫苗,至配种前每个病种疫苗须免疫2次,间隔3周。

规模化猪场生产技术规程(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管理规范)

2、猪舍分区

猪场的布局应分为生产区、管理区、生活区、污染区和隔离区等,场内道路应分设净道(运送饲料)和污道(运送粪便、污物),并尽量不重叠、不交叉。猪场周围应建有围墙和防疫沟。猪舍布局按配种、妊娠、产仔哺乳、保育、育肥、隔离、废弃物处理区的顺序,从上风口往下风向分布。生产区应采取种猪区、保育区和育成育肥区3区式饲养,猪舍之间间距要在8~12m。提倡相同或近似日龄(≤7d)猪群全进全出饲养模式。

3、车辆隔离

猪场大门口、生产区入口、卸猪码头设置宽同大门,长为机动车车轮1周半的消毒池,有条件的猪场可建立车辆自动或手动喷淋消毒设施。外来车辆禁止驶入生产区。装载粪污或病死动物的本场车辆卸货返回后,应彻底消毒后再进入场区。

规模化猪场生产技术规程(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管理规范)

4、人员隔离

生产区禁止非本场人员进入,外来人员必须进入时需经批准。进入生产区人员应更换衣服、鞋帽并消毒15~20min,有条件的可洗澡、更衣后进入。生产区内饲养人员不得串舍,外省籍员工休假返场后应经过24h的隔离,并经过常规消毒后才准许进入生产区工作。场内兽医等技术人员不得到场外就诊和从事其他技术服务。

5、物品隔离

外来物品、用具、器械等进入场区应登记,并按要求消毒。生产区内的用具应编号,限制在固定区域使用。

6、动物及动物产品隔离

禁止其它活畜禽和生猪产品入场,已出场猪只不准再返回生产区。场内禁养其它畜禽和犬猫等宠物,定期开展灭虫灭鼠活动,并设置防鸟网等防止野鸟出入。

规模化猪场生产技术规程(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管理规范)

7、粪污处理

按照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和综合利用原则,猪场应根据本地区和本场实际,选择性配有雨污分离、干湿分离、沼气发电、干粪堆放、污水二次厌氧发酵处理、污水还田等粪污处理工艺流程和设施设备。场区内垃圾及时处理,无杂物堆放。使后的疫苗瓶、药物瓶等废弃物妥善收集,送指定构处理。

8、病死猪处理

隔离病猪,淘汰无治疗价值的病猪。对死亡猪、死胎、流产物等,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于原作者!

规模化猪场生产技术规程(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管理规范)

标签: 规模化猪场生产技术规程 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管理规范是 规模化猪场生物安全管理办法 猪场 规模化 管理规范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