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视选雏与分群饲养
选雏与分群饲养是保证鸡群健康、生长均匀的重要因素。
选雏 第一次选雏应在雏鸡到达育雏室时进行,挑出弱雏、小雏单独隔离饲喂,残雏应予以淘汰,以净化鸡群;第二次选雏在雏鸡6-8日龄进行,也可在雏鸡首次免疫时进行,把个头小、长势差的雏鸡单独隔离饲喂。
分群饲养 肉仔鸡公母性别不同,其生理基础也不同,因而对环境、营养条件的要求和反应也不同。如公鸡的生长速度快,而母鸡的生长速度慢,56天体重相差约27%;公鸡8周龄后体重增长速度下降,而母鸡在7周龄后体重增长速度就下降,按经济效益应分别出栏。因此肉鸡最好采用公母分群饲养,公母分群后可分别调整日粮水平,更好地提高饲料利用率。
2、掌握湿度
育雏室温度高,常造成育雏舍内的相对湿度较低,育雏期湿度过小,舍内空气干燥,粉尘飞扬,易刺激呼吸道黏膜发干,抵抗力减弱,病原菌随粉尘飞扬而被雏鸡吸入,损伤呼吸道黏膜,造成纤毛蠕动失活或脱落,病原菌通过呼吸道进入气囊,易感染呼吸道疾病和大肠杆菌病。鸡舍内湿度过小,还易造成雏鸡体内水分的大量散失,绒毛干燥,食欲下降,渴欲增加,造成雏鸡脱水。因此,育雏时应掌握好鸡舍内的湿度也很重要,保持育雏室内相对湿度在60-70%之间。实践证明:湿度大于80%或小于40%对鸡的生长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湿度过小时可采用地面洒水、空中喷雾、火炉上加水盆等措施来增加湿度。
3、限料与控水
为防止肉鸡生长速度过快,20日龄以前可适当控料以防止发生肉鸡腹水综合症、猝死症等营养代谢病。后期,可在料中添加1-2%的大蒜,既可以预防肠炎又可以促进采食,适当缩短饲养天数。鸡群发病期间,在治疗如大肠杆菌病、病毒性疾病、球虫病等全身败血性疾病感染时,用药前可控水0.5-2小时。另外,鸡群在进行饮水免疫时,可控水2-4小时,当然,控水时间的长短也应参照鸡群的日龄、季节、长势情况及药物的半衰期等因素。
4、换料
肉鸡换料过快会引起肉鸡的腹泻,引起机体的脱水,提高了料肉比,甚至造成疾病发生。现把“过渡换料法”介绍如下:假设A为前料,B为后料,两者分别包括不同期或不同批次的饲料。
第一种方式:2/3的A料加1/3的B料混合饲喂1-2天;1/2的A料加1/2的B料混合饲喂1-2天;1/3的A料加2/3的B料混合饲喂1-2天,然后全喂B料。
第二种方式:2/3的A料加1/3的B料混合饲喂2-3天;1/3的A料加2/3的B料混合饲喂2-3天,然后全喂B料。
第三种方式:1/2的A料加1/2的B料混合饲喂3-7天,然后全喂B料。
采用过渡饲料的方式饲喂,是减少换料应激的方法之一。
5、用药
肉鸡养殖中单只鸡的药费偏高与用药的不科学性和不合理性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单一投药,忽视了药物的联合应用;
②药量过小达不到治疗效果,量大或使用时间过长引起药物中毒;
③疗程不足,频繁换药;
④忽视了药物的配伍禁忌;
⑤盲目投药,降低了药效或中毒;
⑥忽视了药物的半衰期,饮水时间过长,降低了药物的作用;
⑦不了解药物成分,重复用药;
⑧忽视交替用药;
⑨同一药物的持久使用,导致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延误治疗时机。
另外,随着人类文明和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问题,因此一定要注意肉鸡上市前所用药物的停药期,防止药物残留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