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养殖很困扰:我家的鸡精神好,为什么尖峰值没有上批次上的高?别人家的鸡为什么比我们家的鸡高峰多维持2-3个月?为什么我家的鸡到了日龄,该加光了却不能加?为什么我们家的鸡开产后,蛋重大小不一?
经过数据追踪,发现一个共同特点:育雏育成期个体鸡只体重差异过大,均匀度指标差!
众所周知,优秀品种离不开精准的饲料营养供给,有效的疾病防控措施,更离不开专业的饲养管理。没有好的产蛋率水平的发挥,其他的都无从谈起。能产多少枚蛋是一只鸡的本能发挥,而产蛋率高低则是一群鸡生产性能整体发挥。
要想高峰上的高,那就得群体同时开产,同时进入产蛋高峰期。这样的鸡群比较好管理,而且经济效益最好;排除疾病的影响因素之外,均匀度是影响一群鸡是否同时开产上高峰的主要评判指标。它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加光的时机,到达高峰的时间,高峰的尖峰值高低,高峰维持时间长短等等。
一、什么是均匀度?
均匀度是指所有称重鸡只的平均体重的±10%内的鸡只数量占总体称鸡数量的比例,它直接反应整体鸡群的发育整齐度和个体鸡只的差异。
二、怎么计算均匀度?
均匀度=(所有称重鸡只的平均体重的±10%内的鸡只数量)/总体称鸡数量*100%。
举例:
称重数量80只,平均值38.2(四舍五入取整数)
上限=38.2*110%=42.01≌42。
下限=38.2*90%=34.37≌34。
查出34~42之间的所有指标个数为74个。
均匀度=74/80*100=92.5%,即:这个指标数据的均匀度为92.5%。
大体重鸡只比例:3/80*100=3.75%
小体重鸡只比例:3/80*100=3.75%
三、如何提高均匀度指标?
1、称重数据基础
鸡群均匀度指标是体重管理的重点,只有有了这个数据,才能进行鸡群密度管理,减少笼内个体体重差距,增加鸡群整齐度。
均匀度高低趋势,基本上是个正态分布曲线,中间多,两头少;中间的数量基本能占到80%以上,其余的20%。由于前期饲养密度和管理水平,造成体重大的或体重小的比例会有所差别。
2、设定密度标准
有了体重指标数据,分群管理才有了依据;
依据数据指标,追求“让鸡只自由的生活” 的目标,满足鸡只占笼面积等福利需求。
数据参考值:
3、把握分群时机
提高均匀度指标最有效的管理方法,就是适时分群;
除了日常巡视挑选,如果做到适时,就参考标准数据,把握分群管理的时机。
巡视时,观察单笼内的鸡只密度和参考标准比较,确定分群时机,减少因密度过大造成的单笼内个体差异过大,增加以后的鸡群管理的难度。
4、数据监测平衡
通过每周的数据称量和计算,监测鸡舍各个位置和三类鸡只指标的变化,结合实际的饲养管理,及时修正管理思路和补救措施方法,最终实现大体重鸡只和小体重鸡只的体重趋同大群的平均体重范围,为体成熟打造好的一个基础指标。
备注:根据实际免疫应激和分群时机,鸡群均匀度指标先降低后上升,直至开产后趋于平稳(各种应激因素干扰造成特殊指标浮动除外)。
在雏鸡日粮中额外添加胆汁酸可以有效改善雏鸡对高蛋白、高脂肪饲料的消化吸收,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体重、胫骨的双达标率,提高雏鸡均匀度5%以上,预防脂肪肝发生;同时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利用,清除体内蓄积毒素,预防油脂及饲料中脂溶性物质利用不好造成的饲料浪费及饲料便等肠道问题。
标签: 蛋鸡均匀度的计算公式 蛋鸡产蛋率上升慢的原因 蛋鸡均匀度不好如何调整 均匀度 蛋鸡 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