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非洲猪瘟是什么样的疫病?
A: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严重危害着全球养猪业。我国将非洲猪瘟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是烈性外来疫病,其强毒力毒株对生猪致病率高,致死率100%。
Q:
非洲猪瘟会感染人吗?
A:
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猪是非洲猪瘟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 除家猪和野猪外, 其它动物不感染该病毒。虽然对猪有致命危险,但对人却没有危害,属于典型的传猪不传人型病毒。
Q:
非洲猪瘟能否采取免疫措施?
A:
非洲猪瘟目前尚无有效疫苗,只能采取扑杀净化措施。
Q:
出现什么样的症状可以认为是疑似非洲猪瘟发病?
A:
非洲猪瘟症状与常见猪瘟相似,如果免疫过猪瘟疫苗的猪出现无症状突然死亡异常增多,或大量生猪出现步态僵直,呼吸困难,腹泻或便秘,粪便带血,关节肿胀,局部皮肤溃疡、坏死等症状,可怀疑为非洲猪瘟。
Q:
发生了疑似非洲猪瘟应该怎么办?
A:
养殖户发现疑似非洲猪瘟症状时,应立即隔离猪群,限制猪群移动,并立即通知当地村级防疫员或当地兽医机构,同时要做好消毒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移动监管。村级防疫员要加强疫情排查,早期识别感染,一旦发现疑似疫情,应协助养殖户隔离猪群,限制移动,并加强消毒,及时上报。屠宰场官方兽医要重点排查淋巴结等器官组织的症状,发现有类似猪瘟症状的,要采取隔离消毒措施,并按要求采集抗凝血、扁桃体、肾脏、淋巴结等样品送检。
Q:
养殖户该如何防控非洲猪瘟?
A:
防控非洲猪瘟,重点是做好猪群饲养管理,做到“五要四不要”。“五要”:一要减少场外人员和车辆进入猪场;二要对人员和车辆入场前彻底消毒;三要对猪群实施全进全出饲养管理;四要对新引进生猪实施隔离;五要按规定申报检疫。“四不要”:不要使用餐馆、食堂的泔水或餐余垃圾喂猪;不要散放饲养,避免家猪与野猪接触;不要从疫区调运生猪;不要对出现的可疑病例隐瞒不报。
非洲猪瘟(简称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是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历史与分布
(全球非洲猪瘟疫情图 2010年至2018年8月3日)
危害
1. 引起猪发病死亡。一旦发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可达100%,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2. 非洲猪瘟不感染人。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
家猪和野猪对非洲猪瘟均易感。各年龄段猪均可感染。软蜱是非洲猪瘟病毒的自然宿主和传播媒介。
传播方式
(非洲猪瘟在猪—野猪—蜱—猪间传播)
(非洲猪瘟可能传入我国的途径)
临床症状
非洲猪瘟的潜伏期为5-19天,严重病例一般在感染后2-10天死亡,依据临床症状程度不同,可分为超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超急性型:无症状突然死亡。
急性型:体温升高至42℃,沉郁,厌食,耳、四肢、腹部皮肤有出血点、发绀。眼、鼻有黏液脓性分泌物,呕吐,便秘,粪便表面有血液和黏液覆盖,或腹泻,粪便带血。步态僵直,呼吸困难,病程延长则出现神经症状。妊娠母猪在妊娠的任何阶段均可出现流产。
(急性ASF:局部皮肤变红或变蓝)
亚急性型 : 症状较轻,病死率较低,持续时间长。体温波动无规律,常大于40.5℃。呼吸窘迫,湿咳 。关节疼痛、肿胀。病程持续数周至数月,有的病例康复或转为慢性病例。慢性型:呼吸困难,消瘦或发育迟缓,体弱。关节肿胀,局部皮肤溃疡、坏死。通常可存活数月,但很难康复。
(各种毒力的毒株均可导致流产:胎儿可能全身水肿;可能在胎盘、皮肤、心肌或肝脏有瘀血点)
剖检病变
脾脏:肿大、易碎、暗红色至黑色。
淋巴结,尤其胃、肝、肾各部淋巴结肿大、出血。
肺脏表面出血或有瘀血斑。
诊断
要注意与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圆环病毒感染等疫病鉴别诊断。如果免疫过猪瘟的猪无症状突然死亡,或出现步态僵直,呼吸困难,腹泻或便秘,粪便带血,关节肿胀,局部皮肤溃疡、坏死等症状,可怀疑为非洲猪瘟。对可疑病例应采集抗凝血、脾脏、扁桃体、肾脏、淋巴结和血清等样品,低温运送至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进行确诊(地址: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红岛镇东大洋岙东南路21号;电话:0532-87839188)。
防控措施
因目前没有可预防该病的疫苗,防控非洲猪瘟应做到以下几点:
严格出入境检验检疫,严禁夹带动物及其制品入境。
加强养猪场(户)防疫监管,提高生物安全水平。
防止猪接触受非洲猪瘟病毒污染的饲料、肉制品、器械等。
远离野猪,防止被蜱等吸血昆虫叮咬。
加强疫情监测,早期识别传染源。
发现可疑病例及时上报。
一旦发生疫情,立即采取措施,严防疫情扩散。
点击下方图片
还有重要内容推荐
标签: 非洲猪瘟病毒防控 非洲猪瘟综合防控技术要点 《非洲猪瘟防控强化措施指引》 猪瘟 非洲 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