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为您详解水产养殖过程中造成鱼类生病的自然环境因素有哪些)

农村养殖畜牧网 水产养殖 266
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为您详解水产养殖过程中造成鱼类生病的自然环境因素有哪些)


(一)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鱼类生病的自然环境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物理因素


(1)水温:鱼类是水生变温动物,在正常情况下,它的体温是随外界水温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外界水温突然剧变,鱼类难以适应,就会造成死亡。


如在鱼苗运输过程中和鱼苗下塘时,要求水温变化不超过2°C;鱼种下塘时,要求温差不超过5°C,温差过大,就会引起鱼苗大量死亡。


各种鱼类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温均有一定的要求。长期的高温和低温对鱼类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如水温过高,可使某些鱼类的食欲下降甚至死亡。遇到寒潮,造成水温突变,对幼鱼的生长不利,甚至造成鱼苗死亡。


饲养中遇到低温的情况比较常见,如罗非鱼的最低临界温度是7~10°C,若长期生活水温为13°C左右,则会因皮肤冻伤而生水霉病,导致陆续死亡。


南美白对虾致死温度为9~12°C,水温长期低于16°C会引起抵抗力下降,生病死亡。


草鱼、鲢鱼越冬期间的水温必须保持在2~4°C (1°C为危险温度),若在0.5°C以下,草鱼、鲢鱼、锦鲤会很快死亡。


(2)机械性损伤:在拉网捕鱼、鱼种运输、亲鱼人工授精等环节操作不当,容易造成鱼体受伤,引起组织、细胞的变性、坏死,同时伴有出血现象。


同时鱼类若发生上述机械性损伤,易为致病细菌, 水霉菌所感染。


2.化学因素


(1)溶解氧:水中溶解氧含量的高低对鱼类的生长和生存有直接的影响,在溶解氧较缺乏的水中。


鱼类对饵料利用率降低,体质渐弱,溶解氧浓度低到1毫克/升时,家鱼就会发生“浮头”现象,如果短时间内溶解氧不增加并逐渐减少。


鱼类就会因窒息而死亡。若溶解氧过饱和,则又会使鱼苗和鱼种患一种气泡病。


(2)酸碱度:我国饲养的家鱼对池水酸碱度(pH值)具有较大的适应范围,以pH值7~ 8.5为宜。


如果长期生活在pH值低于5或pH值超过9.5的水里,就会引起家鱼生长不良或死亡。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在pH值低于4.2或高于10.4的水里,只能存活极短的时间,时间稍长就引起大量甚至全部死亡。


鲤鱼在pH值低于4.4或高于10.4的水里也会引起大量甚至全部死亡。例如在江西上饶和广东连州。


那里是酸性土壤的山区,鱼池的酸碱度一般在5- 6.5,当地家鱼生长不快,体质较差,而且容易感染甲藻而患打粉病。


(3)水中的化学成分和有毒物质:池水化学成分的变化往往与人们的生产活动、周围环境,以及鱼池的水源、生物活动(鱼类、浮游生物、微生物等)和底质等有关。


如鱼池长期不清塘,以致池底腐殖质过多,并堆积了大量没有分解的有机物(鱼粪、剩余饵料等)。


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一方面消耗池水中大量溶解氧,同时还能放出硫化氢、甲烷、二氧化碳等气体,这些气体对鱼是有毒害作用的。


有些地方,鱼池的土壤中由于重金属(铅、锌、汞等)盐类含量较高,当年鱼种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容易引起弯体病。


由于工业废水排入江河、湖泊和水库,一些鱼池的水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使池水中含有各种有毒物质。


导致鱼池食料基础被破坏, 鱼类发生死亡,生产的鱼肉变味等,直接威胁到渔业生产和水产品质最安全。


(4) 氨氮、亚硝酸盐:在鱼类主要生长季节,当氨氮超过0.5毫克/升,亚硝酸盐超过0.1毫克/升时,表示鱼池受大量有机物污染。


一般夏季精养鱼池总氨为0.2- 4毫克/升,亚硝酸盐为0.05-0.4毫克/升,硝酸盐为0.1-2毫克/升。

标签: 水产养殖中常见的病害 水产养殖鱼病治疗 水产养殖常见病 水产养殖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