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猪传染病。其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发病急骤、败血症、高稽留热等。而慢性病例的主要表现为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猪瘟在世界范围内均具有流行特征,但地区不同,流行情况也不同。国际兽疫局将猪瘟列入A类传染病,并作为国际重要检疫对象看待。
1 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
2019 年,河南北部某县内一中型养猪场发生猪瘟,病猪多呈现为肚腹胀大,体温维持在40~41℃。病猪食欲减退,呼吸困难,嗜睡。其眼部和鼻孔均有浆液性分泌物,四肢关节肿胀,共济运动严重失调。病猪呆立不动,运动时步态不稳,皮肤明显发红,在其耳部,腹部均有出血性紫色斑点。大部分病情严重的病猪躲在发病后5d 内死亡。
2 诊断治疗
(1) 对饲养环境进行消毒,同时隔离病毒,淘汰掉无治疗价值的病猪。对症状较轻的病猪采取治疗。清楚饲养场内的污染物,利用0.1%甲酚磺氨酸溶液消毒猪舍,消毒30min后进行通风,1 次/d。(2) 如猪体温正常,其食欲良好,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则应对其进行紧急免疫接种,预防疾病。接种时需注意交叉感染,一猪一针头。(3) 对具有临床症状的病猪,采取头孢噻呋钠5mg/kg 注射,1 次/d。根据不同病猪的不同体重情况,配合用5%氨基比林,注射剂量为10~20mL/头,2 次/d,连用5d。除此之外,用干扰素肌肉注射,剂量为20 万U/kg,1 次/d,连用3d。
3 讨论
3.1 猪瘟继发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
病猪的肾脏病变尤为明显,解剖发现,肾脏剥去被膜后,可见明显的苍白色,肾脏表现有紫红色出血点,呈针尖状。出血点较少的标本仅有2~3 个,而出血点较多的,可分散于整个肾脏表面。肾脏切片中,肾盂、输尿管等部位也可见明显的出血点,这种情况在其他败血症中较为少见。病猪的脾脏也有大小不一的出血性梗死发生,这些梗死为猪瘟的诊断提供了具有实际参考价值的内容。
3.2 猪瘟的预防
这次猪瘟免疫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持续感染母猪经过胎盘垂直传染HCV 给乳猪,从而造成免疫失败。如果病猪的机体长期处于亚健康水平,免疫功能受损,耐受性较强的病毒就可以入侵机体内,并且在机体中潜伏,持续性的感染。机体免疫低下也是持续感染发生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养猪场中有了持续感染的种猪,猪瘟流行的危险性会加大。
3.3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预防
副猪嗜血杆菌属于条件致病菌,所以在预防阶段,减少应激因素,就能有效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在副猪嗜血杆菌病流行期间,养猪场应该在仔猪断奶之后,将其进行隔离,不混群饲养,减少猪群中的传染性疾病的传播。如果猪场内的副猪嗜血杆菌病流行情况较为严重,应该及时对猪群进行免疫,对母猪应选择副猪嗜血杆菌多价灭活疫苗,如条件允许,对仔猪也应该进行免疫。免疫预防失败的情况也有,大部分是因为病程中的菌株血清型号不同,缺乏有效的交叉保护措施,也有部分是因为在疫苗中混入了新的菌株,从而失去免疫功效。所以,采取未经过抗生素治疗,且临床较为明显的病猪作为标本,在其体内分离出病菌后,以此病菌研制疫苗,方能有效控制感染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