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您讨论分享,持续关注每日优质内容~
牛腐蹄病又被称为“烂蹄病”,主要因蹄部感染坏死杆菌所引起,各种品类的牛均易感染。
虽然牛腐蹄病的致死率相对较低,但会严重影响肉牛育肥效果,还会导致奶牛产奶量降低,增加病牛的淘汰率,给养殖户带来重大损失。
因此,有必要加强对牛腐蹄病的治疗与预防。
牛腐蹄病危害
反刍动物的蹄病种类比较多样,腐蹄病作为其中的一种,实际危害比较大。
在奶牛养殖产业中,腐蹄病的发病率比较高,给养殖户带来了非常大的经济损失。
奶牛患上了腐蹄病后,数小时内会出现明显的跛行症状。
随着病情日益严重,还会出现食欲下降、产奶量降低、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最终对奶牛的生产性能带来严重的影响,导致奶牛过早地被淘汰,不利于提高养殖户的生产效益。
在治疗腐蹄病时,如果治疗不当,病牛会长卧不起,并出现一些全身性症状,随着症状不断恶化,最终会发展成为脓毒血症而死亡。
从生产实践来看,尽管腐蹄病的致死率相对较低,但无论是肉牛还是奶牛,患病后,生产性能都会明显下降,严重影响养殖牛生产效益。
因此,必须提高对牛腐蹄病预防与治疗的重视程度,降低腐蹄病的发病率,减少牛养殖产业经济损失。
牛腐蹄病病因
环境因素
如果牛饲养中卫生管理不当,没有及时清理牛粪,牛舍阴暗潮湿,地面不平整,舍内整体环境比较恶劣,就很容易引起牛腐蹄病。
在不卫生的环境下,地面粪污中容易滋生大量细菌,牛蹄长期浸泡在粪污中,极易使牛蹄角质松软,再加上地面不平整,很容易导致牛蹄受伤,皮肤受到细菌感染,造成腐蹄病。
牛舍或运动场有玻璃碎片、碎石子、金属碎片等尖锐物体,也很容易划伤牛蹄,造成病原菌“趁虚而入”,引起牛蹄出现炎症。
此外,牛腐蹄病本身也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容易出现交叉感染现象,导致牧场内牛腐蹄病大肆流行。
饲喂因素
在日常养殖饲喂过程中,如果长期饲喂单一饲料,很容易导致牛营养摄入不均衡,造成营养不良。
长期营养不良,牛的身体抵抗力会逐渐变弱,极易受到牛坏死杆菌等细菌的感染,引起牛腐蹄病。
此外,牛日常微量元素摄入不足,饲料中缺乏钙、磷等微量元素,将会导致牛蹄脚质疏松,牛蹄会变得非常“脆弱”,更容易感染牛腐蹄病。
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是牛腐蹄病的根本致病因素。
坏死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梭杆菌属,整体形状为杆状,无鞭毛,无法自行运动,没有芽孢和荚膜,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
坏死杆菌在侵害牛蹄时,主要依赖于各种毒力因子,引起牛蹄破溃感染,危及牛身体健康,不同的致病因子破坏作用也各不相同。
比如,在坏死杆菌中,白细胞毒素是一种典型的致病因子,这种致病因子属于细胞外蛋白质,能够毒害牛的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肝细胞等。
除此之外,在牛腐蹄中,还会分离出其他一些致病杆菌,比如葡萄球菌、化脓性棒杆菌等,这些细菌会与坏死杆菌共同作用,损害牛蹄健康。
牛腐蹄病症状
全身性症状
牛在患腐蹄病后数小时内,将会出现提举病肢或者经常换蹄的现象,并且病蹄无法长时间支撑站立,只能够站立较短时间。
在病牛走动时,会表现出跛行,患病蹄难以触地着力。
随着病情的不断发展,病牛跛行情况日益加重,最终病牛开始卧地不起,站立走动意愿降低。
与此同时,在坏死杆菌等细菌感染的影响下,一般会触发病牛身体免疫防御机制,病牛的体温因此会异常升高,一般在40~41℃左右。
此外,腐蹄病会加重对病牛患蹄的刺激,痛感不断增加,从而严重影响病牛的生活状态,导致病牛食欲不振,身体日渐消瘦,精神萎靡,不仅严重影响病牛的生产力,还会并发其他一些严重的疾病,导致病牛死亡。
例如,有的病牛会因腐蹄病造成全身性感染,并发脓毒血症而死亡。
局部症状
主要表现在病牛的蹄部。
通过对患病蹄进行检查,可以发现病牛的蹄冠存在异常肿胀的情况。
正常的蹄冠偏向于粉红色,患有腐蹄病的蹄冠呈异常的红色或暗红色[2]。
在蹄间,也出现皮肤红肿。
通过轻轻按压病牛的蹄部,病牛会表现出明显的疼痛反应,按压位置越接近蹄球侧,病牛表现的疼痛反应越明显。
同时在压迫蹄部时,还会有液体流出,液体有明显的腐臭味。
随着时间的推移,病牛腐蹄病症状不断加重,蹄壳也会出现严重的变形、腐烂现象。
有的病牛蹄壳已经脱落,在病牛的蹄球、蹄底位置处,还会出现明显的腐烂现象。
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病牛的蹄冠将会出现蜂窝组织炎,并对膝部逐步造成严重的损害,病牛蹄部凹形部位的皮肤也会破溃,导致病牛失去正常行走能力。
牛腐蹄病鉴别诊断
牛腐蹄病的诊断,可以结合临床症状进行诊断。
为了进一步提升诊断准确性,还可以采用一些实验室诊断检查技术手段。
牛腐蹄病的主要致病菌为坏死性杆菌,作为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可以结合其典型症状特征进行镜检诊断。
在被感染的组织中,坏死杆菌通常会呈现长丝状,因此可以结合其特性或细菌染色等方式,完成对牛腐蹄病的准确诊断。
此外,还可以采用一些分子检测诊断技术,比如PCR检测诊断技术。
因为在牛腐蹄病的坏死杆菌中,存在有典型的白细胞毒素,因此可以通过应用PCR检测技术手段,检测白细胞毒素的基因,以此来确诊牛腐蹄病。
相较于其他检测技术手段,PCR检测技术手段不仅效率较高,而且检测准确性高、敏感度高,因此更有利于提升牛腐蹄病检测诊断的效果。
为了避免牛腐蹄误诊,还应做好该疾病的鉴别诊断,比如需要做好蹄叶炎鉴别诊断。
蹄叶炎与腐蹄病在症状上比较相似,都会导致牛出现跛行、喜卧等症状,但二者也有很大的区别。
蹄叶炎的致病原因是饲喂的谷物饲料过多,尤其是饲喂了大量的精料,从而引起炎症出现,且炎症表现较急,并且该疾病常见于后蹄,有时四蹄均有可能出现炎症,在肉牛群体中比较常见,而牛腐蹄病常见于奶牛。
当牛因蹄叶炎导致前蹄患病时,病牛主要表现为前蹄向前伸,并且不愿蹄尖着地,主要依赖于蹄踵承受身体重量。
如果是后肢患病,牛主要通过控制前肢后踏,实现重心前移。
另外,还应做好蹄底刺伤的鉴别与区分工作,虽然二者都会导致牛出现跛行,蹄部触地均会有明显的痛感,但二者不同之处在于,牛蹄底刺伤属于物理伤害,最初牛会表现出一些异常,但整体状态良好,也不会出现发热症状。
在牛躺卧时,由于蹄部持续带来疼痛,此时牛的蹄部也会呈不自然的弯曲状态,这与牛腐蹄病有着很大的区别。
牛腐蹄病治疗
局部治疗
先将患病牛进行保定,然后用消毒液将患部清洗干净。
在清洗时,应注意修正蹄部不平整的部位。
针对化脓的病灶区域,应认真进行消毒清理,将坏死的组织清除干净。
最后,还需要用双氧水进行清洗,将残留的坏死组织清洗干净。
在涂抹药物前,再用5%的碘酊进行消毒,随后覆盖防腐生肌散药粉,并做好蹄部的包扎工作。
在包扎时,应注意防水,可采用防水绷带;在缠绕绷带时,注意不能够缠得太紧,以免对蹄部造成压迫,阻碍血液循环,影响伤口愈合。
浴蹄治疗
这种治疗方式适合在牛腐蹄病发病初期。
在这一时期,坏死杆菌感染程度较轻,只需要采用消毒液清洗牛蹄部,便能够杀灭坏死杆菌。
在进行浴蹄治疗时,应注意将牛驱赶到浴蹄池内进行泡蹄。
浸泡时间应在30 min左右,才能充分发挥治疗作用。
全身性治疗
针对重症腐蹄病,除了会导致牛蹄出现严重的损伤,还会表现出一些全身性症状。
比如高热、食欲不振等,因此还需要进行全身性治疗。
在实际治疗时,可以选择抗生素杀灭感染菌,如青霉素、头孢羟氨苄等药物,能够有效抑制坏死杆菌感染;还可以选择氯霉素、土霉素药物,按照说明书药物剂量要求进行注射治疗。
为了提升治疗效果,可以采用一些辅助性治疗手段,比如可以为病牛投喂锌制剂,对腐蹄病治疗后恢复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投喂时,每天按每千克体重投喂4.5 mg硫酸锌,连续投喂5~7 d,能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牛腐蹄病预防
加强饲喂管理
在日常进行饲喂时,必须要保证饲料营养均衡。
在这一过程中,注意科学地控制好精粗料的比例,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一些微量元素。
比如钙、磷、锌、铜、硒等,有利于强化牛蹄角质,避免出现骨质疏松,提升腐蹄病的预防效果。
在饲喂时,为了提升病牛的身体免疫力,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一些维生素,比如维生素A、D、E等,从而有效抵御细菌的侵袭,预防腐蹄病发生。
在饲喂时,还应注意不能饲喂霉变的饲料,防止霉菌中毒。
日常做好全价饲料的饲喂,能有效地预防腐蹄病的发生。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
针对牛舍地面,必须要定期清扫,保持地面卫生干净清洁。
尤其是做好粪污的清理,保持地面干燥。
针对地面以及牛运动场地,应定期做好场地平整度检查,及时清除场地中的石子、金属片、玻璃残渣等,有效保护牛蹄。
如果发现场地不平整,可以选择铺设橡胶垫,有效保护牛的蹄部,避免受伤。
在牛舍中,通常存在很多致病细菌,因此除了做好卫生管理,还应加强场地消毒,建议采用次氯酸消毒液,这种消毒液安全无害,不会产生刺鼻气味,减少对牛的应激,且能够有效降低养牛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概率,预防腐蹄病发生。
做好蹄部保健
一般情况下,当牛腐蹄病进入后期,治愈率非常低。
因此牛腐蹄病要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做好蹄部保健,可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牛应每年修1~2次牛蹄。
日常养殖时注意观察,如果发现牛蹄出现了异常变形,比如蹄踵狭窄等,需要及时进行修蹄,减少对蹄部的压迫损伤。
在多雨高温天气,细菌容易滋生,牛舍地面容易潮湿,应增加卫生清扫的频率,并加强通风,避免牛蹄长期浸泡在水中。
最后,要定期进行蹄浴,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早期腐蹄病治疗,还能够起到良好的预防效果。
牛腐蹄病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很容易危及牛正常生长发育,还会导致牛产奶量降低,为养殖户带来了重大经济损失。
应采取有效的治疗与预防方法,才能降低牛腐蹄病的发病率,减少养殖户经济损失。
《牛腐蹄病治疗技术分析》
《牛腐蹄病病因及综合防治》
《牛腐蹄病治疗技术研究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