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中医药在防治猪病上取得很大的进展,覆盖面广,品种繁多,获得一定效果。但是由于市场的急切需求,尤其是国家禁抗令的下达,使之业界医药人员无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必备的中医药理论知识与临床经验,防病治病中凸显一些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发表拙见,讲清楚相关问题。第一讲讲述中医药在防治猪病中理论上的问题。
自古以来,不乏人医兼施兽医者,亦不乏兽医兼施人医者。然中兽医相传文字记载极少,从业者无不以中医经典为圭臬,施之兽医临床,故本文涉及的理论皆为中医理论。
1.中医药理论上的问题
1.1天地有两个循环系统:一个循环系统为四季更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另一个循环系统为昼夜交替,亦是周而复始,循环无穷。
1.2与天地相应,机体也有两个循环系统。一个循环系统是能量循环系统。饮食为脾胃消化吸收,其精华部分化生为津血并气化为能量,一部分气化热能向上往外,从体表发散,维持体温恒定;另一部分气化能量回落下行,其中一部分能量物质在以肾为中心的下焦元气系统储存,并可再次气化上行,成为以小肠,脾胃为中心的生命活动的动能与应激能量,还有部分下行能量成为代谢废水,以尿液形式从膀胱排出。这一过程周而复始,直至生命结束。这就是机体能量表里大循环,是阴阳运行的大法门,是机体的根本循环。故有“留得一分胃气救人”之言。
机体另一循环是脏腑的五行生克循环。遵循木、火、土、金、水对应肝、心、脾、肺、肾的相生相克规律,体现局部脏腑之间的辨证关系。然而脏腑之间的循环关系必然是以津液能量,即水火气血为物质基础的,若脏腑失去了津液能量这些物质基础便失去了生命活动的根基。不难看出,五行生克是阴阳运行,即表里能量大循环的派生现象,所以脏腑五行生克循环相对能量表里大循环而言是小循环,是隶从于大循环的。
1.3当今业界辨证思维的主流是只言脏腑五行生克辨证,忘却了能量表里大循环的辨证思维。
在众多产品宣传册于会议演讲中都彰显着这一思维。脏腑五行生克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是指导临床有用的理论,但相对能量表里大循环,其作用太小。如果临证只用脏腑五行生克辨证,则难以首辨阴阳。因为在五行辨证中,阴阳是泛义的,并未明确阴阳在机体的本质属性。失去了阴阳的辨证,必定是无根之木的辨证。据此制方施药,必然治标不治本,药方大,十多味至二十味药,但疗效却不佳。猪体发病必定是表里津液能量大循环失调所致,其机理是机体通过津液能量(阳气)从表或里排除病邪,津液能量大循环失调则排邪障碍,导致发病。平猪(外表无病,实际内在有大循环失调之猪)在现代猪群中非常常见,成为疫病流行的首发病猪,所以恢复正常表里大循环是第一要务。
母猪外观无其它异常,只是不吃料,这是猪场常见之事。普遍的举措是输液、注射安钠咖兴奋胃肠,结果母猪恢复很慢,常要五六天,重者死亡。这类母猪本来就是平猪,表里循环障碍可以发生在大循环的任何一个环节。笔者在《芦老师简易求真看猪病》一书记述猪低体温症,该病就是在津液亏虚基础上,肝气郁结导致表里循环障碍所致。用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一至三剂打通大循环又兼顾表里,故收效甚捷。
又如,肺炎是常见病,习惯用清肺热、平喘止咳药,若再加以泄热通便药便可缩短病程,防变传里。其机理是肺与大肠相表里,亦是表里循环,清热宣表又通里,表里循环就畅通了。
根本抓住了,病自然癒了。患肺炎、喘气病的猪多有便秘,也佐证表里循环障碍很常见。
1.4.不知道阳气就是津液+能量
1.4.1《伤寒论》通篇都是以阳气,即津液能量为中心展开的,其辨证体系是以津血盛衰来作为阴证与阳证的判断标准并组方用药的。
古人著文多隐晦艰涩,常不直接明讲,《伤寒论》中对“阳气”的阐述同样如此。但是,可以通过对《伤寒论》中论述的分析得知。众所周知《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是治疗伤风自汗者,原文指出:“阴弱者汗自出”。这里阴就是指津血,阴弱即津血虚,津虚则气化为卫阳减少,卫不固则汗自出。也就是气化能量不足,不足以实表,这便是常言道阳气不足,故自汗。而麻黄汤适于伤寒无汗而喘者,即平素阳盛之体,并无津血虚少者。可见张仲景以津血盛衰来诊断外感疾病(伤风、伤寒、温病)。
对于内伤染病也是如此。如百合病,表现欲食不能食,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如寒无寒,如热无热,极似现在的神经官能症或抑郁症。接着文中指:患者口苦、小便赤、服药则吐或下利。为何口苦?因津血虚,气化虚弱,津液不能上达口咽,故口苦;津血虚自然尿少,故小便赤;胃乃多气多血之腑,津血虚胃阳不足,不能收纳所服药物,故吐利。
可见百合病的本质就是津血虚少,阳气不足的一种表现。《伤寒论》用百合地黄汤处之,以养有形之津血,祛无形之邪与有形之瘀堵。
再如肺痿,《伤寒论》明确指出“重亡津液,故得之”。肺痿自然咳吐脓血,有的还会出现遗尿,小便数。既然津血虚少,为什么还会出现遗尿,小便数呢?这便是上虚不能制下,上焦能量弱,津液不能有效气化利用,大量津液从下焦排出,故小便数。此即津液虚,分配障碍的结果。这与天气冷小便多是一个道理。
1.4.2对猪病临床指导意义。明白阳气就是津血+能量,用津血盛衰指导临床辨证与用药就事半功倍。但是从猪病临床上看,由于不明白这一医理,致使错误迭出。
母猪不发情乃常见病,业内习惯用各种激素,多可发情,但出现小窝机率高;更有屡用不发情者或发情配不上者。用中药同样也出现这类情况(屡用不发情,发情配不上,小窝),何以至此?人们常首选的中药是淫羊蓉、仙茅、阳起石,特别是淫羊藿辛燥,只能提供能量,並不能生津血。而发情排卵均为津血有余之事,且不能速生,即使方中有当归补血之物亦是远水不解近渴,故尔出现津血不足所致的繁殖性能的低下,勉强发情不排卵或排卵少。
母猪产前产后便秘令兽医头疼,缘于只知道用泻下药,停药又复发。不知道母猪分娩虽不象人类分娩一样流血,但一两天不吃少饮,导致产后津血虚少,加上产后泌乳(乳为血之余)津血更加虚少。物种延续本能使津血分配在后代繁衍上,胃肠道津血分布减少,故出现产前产后便秘。泻下药虽强行将津血再分配到肠道,只能呈一时之功,甚至反让母猪津血更虚(如果母猪不能通过采食饮水补充的话)。如果此况发生在平猪,病情更为严重,甚至被淘汰。对于这类病例,应在妊娠后期就要打通表里大循环,维持充足的阳气津血才是治本之道。
见到体温升高者,人们多用清热解毒中药。如黄连解毒散、双黄连、败毒散之类。治疗过程中常会出现便秘,皆缘于此类药皆苦燥伤津,寒凉伤阳,量大或久服必伤津血,津血少会发生便秘。治疗中还会出现一种情况,即发生下利,或下利更严重,这是因为寒凉苦燥太过,阳气大伤,致使病邪入里,成为津血更虚的太阴证。如何避免这种情况?除了疗程与剂量的掌握外,组方时增加或加强表里循环的药效是制方人应该考量之事。
1.5不识猪体的六经辨证
我同不少同仁交流,只言脏腑五行经络辨证,不知六经辨证。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何在?众所周知,《黄帝内经》乃医书第一经,是学中医首读文本,当今有关白话解读本众多,学者更易接受。该书《灵兰秘典论篇第八》讲述了脏腑功能、地位与相互关系,而在《玉机真藏论》就明確指出:“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结合天地五行生克关系、天人合一的经旨,是不难理解脏腑五行经络辨证的。但是,这一套辨证理论主要是针对针灸砭熏之类疗法的,这也可以从《黄帝内经》只有一次在《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提到治疗用药,那就是醪醴,也就是当今的醪糟米酒看得明白。
显然,仅用针灸砭熏于临床是远远不够的。到东汉时代,張仲景提出六经辨证以指导临床用药学,即汤液学。
针灸砭熏在猪病临床难以实措,临床用药自然应以六经辨证为依据。但是《伤寒论》不以病用药,移植兽医不知病名如何用药?加之,人们误认《伤寒论》是针对外感风寒证的,当今猪群舍内环境相对稳定,少感风寒,故尔少有兽医认真研读是书。
1.5.1何为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将机体分为表、半表半里、里三个层面,每层面有一对阴阳,如此三阴三阳是为六经。示意如下。
显然,在明白机体大小循环与以津血盛衰断决阴阳后,六经辨证就是依据“证”来判断病位,是在表,还是在里,或在表里之间,进而用药物治理机体排病渠道,是从表排病?还是从里排病?从表排病就是从太阳与少阴排病,从里排病就是从阳明与太阴排病。
1.5.1六经病证与对应方剂
1.5.1.1 太阳病
1.5.1.1.1中风汗出、恶风。宜桂枝汤
1.5.1.1.2伤寒不汗、喘。宜麻黄汤
1.5.1.1.3温病汗出、喘、怕热、心烦。宜用麻杏石甘汤。
1.5.1.2少阳病,乃中焦脾胃功能虚弱,导致表里上下不通畅,无形之邪结于半表半里,呈现寒热往来、胸满胁痛、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食。宜小柴胡汤。
1.5.1.3阳明病,即有形之邪结于肠胃,致肠胃有淤堵。宜用承气汤类。
1.5.1.4少阴病,欲寐、多汗出、脉细微,小便白者。宜麻黄附子甘草汤。
1.5.1.5太阴病,腹泻不止、四肢厥逆。宜四逆汤。
1.5.1.6厥阴病,阴证的上热下寒证。宜通脉四逆汤。
1.5.2六经辨证与猪病临床
1.5.2.1六经辨证远远超出伤寒病本身的范畴,可用于包括杂病在内的病证的辨证。就猪病临床而言,尤其适用种猪临床。
1.5.2.2母猪便秘常见,当属阳明病。该病进展较慢,只要及时发现,在母猪仍有采食之时投以承气汤类预后良好。由于现代种猪群采食量较少,又缺乏运动,饲料容积小,故肠胃功能偏弱,津血偏虚,应以调胃承气汤为主,可适当给予润肠增液药,如玄参、麦冬、生地。若在病初就投服大承气汤类反而更伤津液。另外,对慢性喘气病患绪,亦可从阳明病入手,给予承气汤类,从下排邪,加快治愈。
1.5.2.2三阴病证在种猪最常见,例如欲寐(驱驶不会立即站立),排白色尿液,肢蹄不温,甚至有凉感,而眼却充血发红,呼出气手感较热。至于腹泻,更常见于奶猪、保育猪。见到三阴病证,意味猪体阳气(津血、能量)虚弱,排解病邪呈消极衰退的反应,治疗上应充实能量津血为第一要务。
1.5.2.3.少阳病是猪病临床上不易诊断的。人的少阳病的表现多为主观感受的诉说,猪无
法诉说,除了想吃又不吃料可以观察到,其它无从获知,故猪的少阳病最难断。通过反复临床实践,笔者用排除法获得良好的诊断准确率,那就是用其它五经病对照入座,如果都对不上号,就大概率是少阳病,若再有反复嗅一嗅饲料就走开的表现,诊断准确性很高。少阳病是情志气血在中焦郁结的结果,现代养猪环境並不符合猪的生物学习性,猪的情志不遂,气血偏虚弱则易郁结。这在原来农家散养户是见不到此病证的。笔者在前述中的的四逆散证即属少阳病之列。
1.5.3.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八纲辨证是后世医学出现的,它与六经辨证是不矛盾的,而是统一的,相互弥合的。
1.5.3.1八纲辨证对阴阳的概念是粗象的,泛义的,而六经辨证则具体到津血能量的盛衰,使之临床上易把握,尤其通过切脉感知。具体到猪病临床,虽无脉可切,但可通过观察粘膜色彩,皮肤色泽、听诊心脏得知。猪场兽医学是群体医学,还可通过剖检直观了解津血能量的盛衰。从个体看群体,弥补不能切脉的遗憾。
1.5.3.2用麻黄汤治疗伤寒证是众所周知的,但是用麻黄汤可以治疗肾炎、小儿遗尿、慢性
心律失常,这在八纲辨证中是不好找到答案的,但在六经辨证中可以得到答案,因为少阴经与太阳经同在表,故用解表剂可以治之。在治疗猪支原体肺炎的方剂中加入通便药或合方泻下剂可减少传变,缩短病程,只因太阴经与阳明同在里,又互为表里的关系。
1.5.3.3有关寒热。寒热与阴阳的概念常会混淆不清,视阴为寒,视阳为热,二者等而视之的现象非常常见。阴阳是指机体整体能量、津血状态;寒热是指局部温度的概念。《程国彭·医学心悟·寒热虚实表里阴相辨》:指出一病之寒热,全在口渴与不渴。渴而消水与不消水。欲食喜热与喜冷、烦躁与厥逆、溺之长短与赤白、便之溏结、脉之迟数之分。”可见寒热都是指局部而言。
如果将二者等同,言阳者,就整体发热,言阴者就整体为寒,定显然是不对的。临床上常见到虚寒母猪四肢发凉,却眼睛发红;虚寒的母猪,但采食尚好(示胃局部不寒)都是局部的寒热表现。
临床上处理寒热要抓主要矛盾,局部次要寒热可从主。如上例,虚寒母猪不能因眼红
而用清肝泻火药,也不能因胃中阳气尚存不予处之。
1.5.3.4有关虚实《素向·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可见“实”主要言邪气盛实,“虚”主要言机体正气(阳气或津血能量)不足。八纲辨证就虚实问题明白提出,有利对六经辨证深入理解。尤其是对有形之邪,如水湿、瘀血、宿食、痰饮,以及无形之邪如气滞这些典型的实证的理解。
1.6不应将清热解毒的概念泛化
1.6.1 何谓清热 用寒凉药物治疗里实热证谓之清热,居于八法中的清法。里实热证可出现在气分、血分、脏腑、三焦,故有清气分热、清血分热、清脏腑热、清三焦火毒之说。《另清虚热不属实热)。由此可知,清热的一个前提是有里热证,一个手段是寒凉药物。
1.6.2何谓毒,中医的毒有四方面内涵。第一,是指一切外来病邪,即主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第二特指遗毒,即瘟疫,如非洲猪瘟;第三,指致病力强的外来病邪,导致三焦火热炽盛,形成痈疽肿毒之类,如炭疽,恶性水肿;第四,指有毒物质,如亚硝酸盐、氢氰酸、霉菌毒素、以及各种物毒。可见中医的“毒”内涵太广,广得让人错觉清热解毒是万能的,既然是针对所有病邪的,如是什么病都可以用。
1.6.3 清热解毒概况泛化的负面影响
中医“毒”的概念尽管囊括了几乎所有病因,但加了”清热”两字后,所解之“毒”只能是里实热毒。遗憾的是众多施药人用它治疗预防所有猪病,殊不知深受其弊。
1.63.1中医是临“证”的医学,施药一定要视“证”的阴阳虚实属性而异。笔者常见到只要是奶猪腹泻就用双黄连口服液或注射液,结果越用越腹泻,死亡告终。奶猪是稚阳之体,也就是阳气处于幼稚脆弱状态,以稚阳之体抗争各种腹泻病因都感吃力,如何经受得起苦寒之药的雪上加霜?终因阳气耗尽死亡。这稚阳之体为该状态下“证”的属性,它具体表现为奶猪生性畏冷,喜热源,喜扎堆,不时肌肉震颤以增加气化能量;容易发生水样或稀粥样下利,不渴,消瘦脱水,明示津血阳气亏虚
16.3.2用清热解毒药做猪群长期保健。现代猪群背膘薄、胃纳小、又乏运动,阳气并不旺盛,但繁殖力高、生长快,阳气耗损却多,自然而然形成一种阳气虚弱的平猪现象。针对这样猪群长期施以清热解毒药必然阳气愈损,防病效果不佳,繁殖性能与生长性能下降,众多养猪公司总体成活率只有百分之八十即是佐证
16.3.3泛用清热解毒药解内毒,结果同样损伤猪体阳气,又不能解除机体代谢产生的毒素,既花线,又影响生产性能。中医是排病的医学,排病终究要靠猪体自身,要靠充盈的津血,充沛的能量,排内毒同样如此。欲达此目标,必须培育旺盛的脾胃功能,通畅无阻的三焦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