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防病养殖模式(养殖对虾发病时的征兆和预防养殖中多个现象问题解决方案)

农村养殖畜牧网 水产养殖 415

养殖对虾发病时有哪些征兆

1、对虾的活力和游泳能力减弱

健康无病的对虾通常栖息于养殖水体的中、下层或近于底部,一般不易看见;有时在池堤上可发现一些虾群,但运动活泼,游泳迅速,弹跳力强。

病虾活动能力弱,游泳缓慢,在人为刺激时,反应迟钝,不逃避,有的在水面上打转或无定向地上下游动;有的匍匐或侧卧池边浅水处;有的习性异常,如日本对虾白天不潜沙等。

2、摄食量下降或停止摄食,生长缓慢

健康无病的虾群,在投饲(投饵)时可见争食活跃,半小时后取样查看,80%以上的对虾胃肠饱满,连续观察3-5天,可见长势良好,虾体建壮。而病虾,在常规投饲下,半小时以后取样观察,50%以上对虾空胃,池中出现残饵;非急性病,连续观察5-6天,对虾不见生长,日趋瘦弱,残饵也明显增加。

3、体色和鳃异常

健康无病的对虾,身体透明或半透明,特别是幼体和未成年虾,体色正常、鲜艳,体表无污物、藻类、原生动物等附着;透过两侧头胸甲,鳃干净清晰可见。患病对虾体色灰暗,甲壳表面色素斑点增多,有的出现白斑、褐斑,甲壳溃疡;附肢残缺,触须断掉,有的附肢变红,肌肉白浊,虾体痉挛呈抽筋虾;鳃变黑,有的黄鳃或白鳃,鳃上附着污物或固着有原生动物、藻类等。

4、死亡率上升

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养殖虾池3-5天内死亡率应趋近于零;在其养殖生产过程中半个月或10天内,有个别虾体死亡,其群体的活动、摄食和体色、鳃等又无异常现象,可看成自然减量,但如果在1-2天内虾池出现0.1%以上的死亡率,则可能是病害的初始,应认真观察、详细查看。

二、对虾病毒病发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病毒的发作有其内在的发作原因。表面上,我们看到下雨的季节发病的机会更多,但真正诱发病毒的水质指标是什么?根据我们多年的经验,我们认为,真正诱发病毒发作的根本原因:

1、病毒发作的第一个原因是长时间低氧。池塘水质的溶氧,有80%来自池塘的藻类自身进行的光合作用。当阴雨天来时,藻类的光合作用减少,导致池塘水体的溶氧大幅下降,池塘底部缺氧明显,这种缺氧比较隐蔽,一般对虾没有太大的反应,也不会马上出现浮头现象,但能迅速诱发病毒,因此我们看到在阴雨天气条件下,对虾的发病机率很高。

另外,池塘水质恶化时,藻类大量消失,水质出现白浊的现象,对虾发病的机率也很高。相反,在藻类丰富的池塘,在下雨的天气中,对虾发病的机率比水质清、藻类少的池塘低很多;安装有增氧机的虾池比没有安装氧机的虾池成功率要高;病毒发作后,马上采取增氧措施的虾池,对虾存活比没有增氧措施的高,治疗效果也比较好。一些有较好增氧设施的虾,由于池底的有机质过多,化学耗氧也厉害,造成池底缺氧,那么对虾发病机率也很高,这也是老化池塘养殖成功率不高的根本原因。

2、病毒发作的第二个原因是应激造成的非正常脱壳。脱壳是对虾的一个常见的生理现象,对虾正常脱壳是生长的必要条件。在正常的环境下,对虾摄取营养到一定的程度,体内自然分泌出脱壳激素,导致对虾自然而然地脱壳。脱壳是对虾的一个重要的生理变化,在脱壳的过程中,对虾的身体机能产生重大的变化,也是对虾浴火重生的一个关头。对虾是一种比较敏感的动物,特别是在高密度的养殖条件下,对虾抗应激能力下降,在池塘条件发生变化时,对虾会产生一定的应激反应,其中一个反应就是——脱壳。我们看到,在下暴雨时,大量的雨水冲进池塘(或从外面引进大量的新水,或对池塘进行超量消毒,也是一样的道理),导致水质的一系列指标(水温、盐度、溶氧)产生变化,池内的对虾都会有大量脱壳的现象,这种非正常的脱壳,导致对虾体内产生一系列剧烈的变化,最大的可能是,潜伏在对虾体内的病毒得到了大规模的复制,而且迅速感染到其他的对虾。因此,在天气多变的时候,采取合适的措施,增强对虾的抗应激能力,或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外界对池塘水质的影响,是养殖成功的关健。

3、病毒发作的第三个原因是氨氮、亚硝酸盐造成的中毒。亚硝酸盐是氨氮在硝化过程中不完全的产物,这两个水质指标对对虾都有重大影响,氨氮、亚硝酸盐都能阻止对虾血液与氧气的结合,导致对虾呼吸不顺,从而生长缓慢。在亚硝酸盐超高的池塘,对虾生长很慢,体质偏差,活力下降。在氨氮超高的池塘,对虾时有在塘底偷死的现象。长时间的氨氮、亚硝酸盐超高,能导致对虾出现慢性中毒,在水质波动大的池塘,对虾则会出现病毒爆发的现象。

事实上,这三种导致病毒爆发的因素是彼此交叉影响的,也能相互作用,一般而言,溶氧高的池塘,能氧化池底的有机质,减少池底氨氮、亚硝酸盐的产生;丰富的溶氧,也能提高对虾的抗应激能力。

三、根据对虾发病的原因,我们采取哪些防病措施

1、培养丰富的藻类,增加水体溶氧,增强水体稳定性;

2、紧急情况时,使用抗应激产品,如安途生,应激宁、解毒王等;

3、使用增氧产品包括过氧化钙、增氧粉、颗粒氧等;

4、使用底质改良剂,增加底部溶氧;

5、不要换水,或进行水体消毒,以免更大的应激。

6、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

7、加强饵料的选择与投饵

1、选择优质饵料

目前饲料生产同质化很明显,很难说哪一种饲料占有很大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信赖品牌饲料是明智的选择。

2、额外添加饲料添加剂

在饲料中额外添加饲料添加剂如氨基维补可以提高饲料的吸收,降低饲料系数,降低养殖成本;在饲料中添加VC-2-三聚磷酸酯或电解维他能提高对虾的抗病能力,提高对虾的成活率。我们建议在养殖过程中坚持使用以上的产品,实践证明,这样的养殖不但可以提高成活率,还可降低饲料系数,缩短养殖周期。

3、少量多餐,灵活安排每日投饵量

使用优质的配合饲料和科学的投喂,对稳定虾塘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对于高密度养殖,虽然基础生物饵料培养得好,但由于现在放苗密度大,所以投苗第二天就要喂料。前期(投苗一个月内,虾体长4.5-5厘米),投料原则为"宁多勿少",投苗3天内为试料,虾苗未入观察缯网,每天投料2次,日投料量为每10万尾0.2公斤,投苗4-5天为上料,虾苗开始上观察缯网,每天投料3-4次,日投料量在首次投料基础上递增10%-20%,如此类推。以后每日投料量多少,主要靠虾池四周设置的缯网观察,每次投喂时,按总量的1%放入每个缯网,一般投苗在10-15天内,缯网上料都吃不完,只是看剩余量多少,掌握下次投料量。到20天后,就要求2个小时内缯网上料基本吃完,这时缯网上还有虾,而且粪便成条状,说明投料量合适,下次照投;如果2个小时内缯网料已吃完,虾也走齐,虾粪便成碎状,说明当餐料不够,下餐要加料。到中期,对虾体长4.5-9厘米多,每天投喂4次,缯网投料量比例为1.3-1.5%,要求1.5个小时内吃完。到后期,虾体长10厘米以上,每天投喂4次或5次,缯网投料量比例为2%,要求40分钟最多1个小时内吃完。每次投料加减,在主要靠缯网观察同时,结合虾胃的饱满度、虾体肥壮度、生长速度、虾健康状况以及水质、气候等因素考虑。

四、对虾养殖过程中几种常见现象和处理方法

现象1:放苗前,池塘经多次施肥都肥不起来,或水色很差。

原因:由于重金属离子等有毒物质的严重超标,或池内有害细菌或浮游动物的大量滋生,或池内丝状藻、青泥苔滋生,或池塘严重老化,池底酸化,板结,池水与底泥之间物质交换停滞,抑制了浮游生物的生长。

处理方法:①曝晒池底,用生石灰、茶子饼等药物彻底消毒,或干塘后池底种植牧草、青菜等植物;②全池泼洒排毒养水宝或解毒宝等降解药物;③丝状藻、青泥苔滋生的池塘用螯合铜或虫藻净等药物杀灭;④投施经过发酵的有机肥或无机肥培水。

现象2:虾苗生长缓慢,体色暗淡,蜕壳困难,大小不一。

原因:苗种质量差或营养不良。

处理方法:①定期泼洒调水王或益生菌等微生物制剂,调理好水质;②选择优质饲料,科学合理投喂,在饲料中添加水产多维或水产营养元等营养添加剂;③每周补充投喂一次小杂鱼、螺、蚌、蚬肉等动物性鲜料。

现象3:养殖前期池水呈"土黄"、"灰白"等不良水色,且浑浊。

原因:池水中易消化的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群被消耗掉,不易消化的藻类大量繁殖。

处理方法:①先用含氯、碘消毒剂全池泼洒;②换掉部分老水,加注新水,调节浮游生物种群;③适量施肥,或全池泼洒浓缩菌藻液等生态营养剂。

现象4:养殖中后期时,池底部有死虾现象,被称为"死底"。

原因:虾池中底部溶解氧不足,环境恶化,积累了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虾体自身营养不良,抵抗力差,蜕壳困难。

处理方法:①改善虾类生存的环境,增加池水溶氧量;②用"聚维酮碘+败毒汤"混合稀释泼洒,24小时后适量换水,用EM菌等活菌调节水质;③用保肝血红素、肝胃宝、免疫多糖、维生素C等拌饲料投喂,连用5天。

现象5:水黏稠滑腻,有泡沫,透明度极低,池水呈"墨绿色"或"红棕色"。

原因:剩渣残饵及虾的排泄物沉入池底,导致水质过肥、恶化。

处理方法:①全池泼洒二氧化氯、病毒净等消毒剂;②全池泼洒孢杆菌、利水素等微生物制剂,以净化水质;③用净水剂、改底王等药物吸附沉淀。`

现象6:对虾游塘、软壳、红体,并有大量死亡。

原因:水体中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超标。

处理方法:①用枯草杆菌或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全池泼洒,并结合在饲料中拌入活菌剂,分解池内有机物,起到改良底质、净化水质的作用;②使用水质改良剂(如沸石粉、活性炭、陶土等);③合理补水或换水,将较差的水排放掉,注入新鲜水入池,并正确使用增氧机。

现象7:养殖后期,虾池下风处水面上漂浮着一层翠绿色的水华。

原因:池水有机质含氮量高、水偏碱性(pH值为8~9.5),导致对虾不易消化的蓝藻大量繁殖,并成为池水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群。

处理方法:①经常加注清水,注意调节好水质,可控制藻类的繁殖,定期用EM菌、光合细菌等处理池水;②当池塘有蓝藻大量繁殖时,选择晴天中午在下风口排放池水,尽可能降到最低水位,一般可排到池水1/3左右,然后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或灭藻王全池泼洒;③在池塘下风水面用密眼筛绢网捞取蓝藻,也可局部泼洒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杀灭蓝藻。

现象8:水色突然变黑、变白或变红,且水质浑浊。

原因:季节变化或风向转变引起突变,俗称"倒藻"。

处理方法:①全池泼洒净水剂、解毒净水王等净化水质;②用池塘解毒宝、排毒养水宝等药物稳定水质;③全池泼洒浓缩菌藻液等生态营养剂恢复水色。

现象9:对虾厌食或拒食。

原因:高温闷热,连绵阴雨天气,对虾处于应激状态。

处理方法:①加深水位,减少投饲;②使用底质改良剂如解毒净水王、高效净水宝、底改王等;③泼洒池塘解毒剂如池塘解毒宝、排水养水宝等;④投放增氧剂;⑤加强营养,促进摄食,用养康、水产营养元、保肝泰拌饵投喂。

现象10:对虾胸腹部常有白色或暗蓝色斑点,发病后期虾体皮下、甲壳及附肢都出现白色斑点或甲壳软化、头胸甲易剥离,壳与真皮分离。

原因:病毒性引起的白斑病。

处理方法:①种苗须经过病毒检测确定无毒后,才能进入养殖环境;②投喂优质的全价饲料,并在饲料内添加免疫多糖、人参皂甙及稳定型维生素C;③每5天~7天向养殖水体全池泼洒溴氯海因或二溴海因1次;④养殖季节内,每15天全池泼洒季铵盐络合碘;⑤在养殖水体内使用生物制剂,以保持水环境的稳定。

现象11:对虾附肢变红(游泳足更加明显),头胸甲的鳃区呈黄色,病虾多在池边漫游,厌食。游泳足变红是红色素细胞扩张造成的,鳃区变黄是甲壳内面皮肤中的黄色色素细胞扩张形成的。

原因:由弧菌感染引起的红腿病。

处理方法:①对虾放养前,须进行清塘处理;②在高温季节,定期向养殖水体泼洒光合细菌及活化沸石粉;③全池泼洒二氯海因或溴氯海因;④在外泼药物的同时,内服虾毒灵或迪芬克利。

现象12:丝状细菌生长在对虾的鳃丝、附肢刚毛、游泳足上,严重时甲壳表面也可看到。由于鳃丝上着生丝状细菌及其他污物,影响虾呼吸功能,从而使对虾生长缓慢,并因缺氧死亡。

原因:由毛霉亮发菌(发状白丝菌)和硫丝菌引起,主要与养殖环境的水质及底质恶化有关,通常当池水呈富营养化时极易发生。

处理方法:①保持水质及底质的清洁,放养前必须经过彻底清塘;②放养密度切勿过大,并适当增加换水量;③饲料内应适量添加脱壳素,以促使对虾正常蜕皮及生长;④全池泼洒季铵盐络合碘;⑤全池泼洒茶粕,待病虾脱壳后大换水。

现象13:对虾消化道呈红色,有的虾胃也呈红色,中肠变红并肿胀,直肠部分外观混浊,界限不清。病虾活力减弱,厌食,生长慢。

原因:由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导致的肠炎病。

处理方法:①首先全池泼洒二溴海因,待3天后全池泼洒硝化细菌;②在饲料内添加肠炎停、大蒜素,连续投喂3天~5天即可。

对虾防病养殖模式(养殖对虾发病时的征兆和预防养殖中多个现象问题解决方案)

11

标签: 对虾防病养殖模式 对虾养殖四种病原 对虾发病怎么治疗 对虾 养殖 防病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