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属低等的无脊椎动物,相对于哺乳动物而言,其免疫系统的地位非常低下,大多数学者认为,无脊椎动物没有像脊椎动物那样的免疫反应系统,其免疫防御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由血细胞或从细胞释放到血浆中的多种因子的活性而产生的。在对虾的细胞防御中,血细胞是对虾体内防的细胞防御中,血细胞是对虾体内防御外来病原微生物人侵的主要屏障;对虾的体液防御则包括酚氧化酶原激活系统、凝集素的凝集作用和产生抗菌肽、溶菌酶和溶血素等免疫因子。
对虾的血细胞和体液防御密切联系,血细胞是一些重要体液免疫因子的提供者,体液免疫因子在血细胞中合成并释放,细胞防御又受到体液因子的支配和影响。
1.白斑病:
虾停食,空胃,早期头壳出现白色斑点,肉眼就能看到,后期严重时全身出现白色斑点,甲壳容易分离,水温在20到26易发。
预防
1、选购优质的苗种避免购买携带该病毒的虾苗。在购买虾苗时,应对虾苗供应企业进行调查。有实力的大企业一般都有病原检测实验室,会对虾苗病毒进行检测监控。
3、避免水平传播 发病期做好水源处理。该病主要是慢性发病,可以通过放养少量肉食性鱼类,吃掉塘中的病、死虾,控制病毒传播途径。
4、保持水环境稳定保持水体稳定,避免水质剧烈变化,可以预防因为环境变化诱发发病。
2.红腿病:
腿部发红,行动缓慢,长期下去会导致体质下降出现零星死虾。大部分由于池塘底部环境差,长期未改底或长期用一些吸附型改底。
第一种情况是环境因素胁迫所致。此种情况虾足尖端暗红,清水静置实验可以恢复。主要原因在于中后期饲料投喂量逐渐增加,水体污染加重,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逐渐增加,同时底部积累了大量有机质,还原性物质增多,耗氧量大,底部溶氧降低。遇到这种情况需要早晚增氧、改底,解毒。
第二种情况是细菌感染所致。尤其是养殖中后期底部恶化严重时,池底极易滋生大量有害细菌,而对虾多在池底摄食和活动,容易感染细菌,引发细菌性红腿病。若虾脚尖端发红而肌体相连部分不红,有可能是外源感染,建议先使用改底消毒,抑制池底有害细菌繁殖,调节水质。同时使用药物类拌料。
第三种情况是应激所致,一般发生在天气突变时。此种情况下对虾步足和游泳足呈浅亮红色,泼洒解毒抗应激类产品减少应激即可,待天气好转后会有明显改善。
3.肝脏萎缩发红:
肝脏发红并不是单一的情况,指标过高,细菌感染,天气变化都会引起肝脏发红。发生后短期不会导致大批量死亡,天气突变后会导致大批量死亡。出现后可分析具体原因,至于如何辨别肝脏变化后期直接点链接。
4.肠炎:
细菌入侵肠道,一般水体细菌超标,或饲料变质引起,吃食减少,肠道发红,严重的肠道腹水。
5.脱壳不遂:
多在连续阴雨天或天气变化比较大的时候。虾体质差,会出现钙磷转化慢。头壳粘连在新皮上,躯干部已脱落。
6.纤毛虫:
水体有机质比较多,倒藻后比较容易出现,多发生在养殖中后期,底质差,水体浑浊。不建议直接用纤毛虫药物杀,本来对虾有了纤毛虫体质就差,直接杀很容易导致死伤量加大。
7.桃拉病毒:
由桃拉病毒感染引起。病虾有急性和慢性症状表现。急性期:体表呈淡红色,尾扇及游泳足均变红,空胃、活力低下、甲壳变软、表体红色扩张、泛塘,大多会在脱壳时死亡,死亡率高达80~95%。
8.痉挛病:
由于养殖环境异常或水温变化虾受惊、发病对虾开始时肌肉痉挛并向腹部弯曲,严重时尾部紧贴在头胸部的腹面,身体僵硬,失去游泳能力,有的伴有腹部肌肉变白,这种病虾恢复缓慢,留有后遗症而常蜕壳后死亡。
9.黑斑病:
由于虾池水质变坏,细菌大量繁殖所致。发病初期,甲壳处有较小的黑斑,逐渐溃烂;进而被细菌腐蚀,甲壳进一步溃烂而变成黑色;病虾通常在鳃部和腹部,均带有黑色或黑斑,虾体行动减弱或卧于池边,处于濒死状态。
10.白便:
初始阶段对虾摄食正常,但随着病情加重,出现吃料慢甚至不吃料或虾身瘦弱(壳肉分离),且伴随游塘及偷死(虾肠道发红或肠道有白色脓状物)。典型的肠道病理变化为粘膜下层细胞增生, 上皮细胞脱落;增生并纤维化的细胞层整体脱落,且可多次脱落,形成多次白便。
总结
总之,对虾的免疫系统很脆弱,早发现早治疗。在疾病流行前彻底切断感染源,从环境来解决或控制对虾的疾病问题。
标签: 对虾常见病 对虾病害防治 养殖对虾发病的基本征兆 对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