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发病过程(猪瘟的形成过程及防治注意事项)

农村养殖畜牧网 养猪技术 508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种猪的急性或慢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猪瘟分布于全世界。由于位害程度高,对养猪业造成的损失巨大,所以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该病列为A类传染病,我国农业部规定为一类动物疫病。目前该病在我国仍时有发生,是对养猪危害最大、最危险的传染病之一。

猪瘟发病过程(猪瘟的形成过程及防治注意事项)



一、病原
猪瘟病毒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一一个成员,为单股RNA型,直径38-44纳米,有囊膜病毒。猪瘟病毒存在于发病猪的各个脏器、血液、粪便及分泌物中,淋巴结、牌脏和血液含毒量最高。
猪瘟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不强,但存活的时间部分取决于含毒的介质。含毒的猪肉和猪肉制品几个月后仍有传染性。2%氧氧化钠溶液是最合适的消毒药。


二、流行病学
猪是该病唯一的自然宿主,病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易感猪与病猪的直接接触是病毒传播的方式之一。感染猪在发病前即可从口、鼻及泪腺分泌物、尿和粪中排毒,并延续整个病程,污染环境、饲料、饮水等,造成间接传播。
当猪瘟病毒感染妊娠母猪时,病毒可侵袭子宫中的胎儿,造成死胎或产出后不久即死去的弱仔,分娩时排出大量病毒。如果这种先天感染的仔猪在出生时正常,并保持健康几个月,它们可作为病毒散布的持续来源而很难被辨认出来。
猪群引进外表健康的感染猪是猪瘟暴发最常见的原因。病毒可通过猪肉和猪肉制品传播。未经煮沸消毒的含毒残羹是重要的感染媒介。人和其他动物也能机械地传播病毒。
在自然条件下猪瘟病毒的感染途径是口鼻腔,间或也可通过结膜、生殖道黏膜或皮肤擦伤进入。


猪瘟发病过程(猪瘟的形成过程及防治注意事项)


三, 临床症状
潜伏期般为5-10天,最长可达21天。根据毒株毒力的强弱及引起的临床症状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和温和型的繁殖障碍型猪瘟。


(1)最急性型:突然发病, 高热达41C左右,可视黏膜和皮肤有针尖大小的密集出血点,病程1~3天,死亡率达100%。 最急性猪瘟很少间多发于新疫区,没有免疫的猪群。


(2) 急性型:病猪精神不振,食欲显著减退或停食,眼结膜发炎,有款性分泌物,严重时眼脸完全封闭,体温升到40.5~41.5C.呈稽留热,呼吸困难。四肢软弱,全身肌肉震颤,寒战怕冷,喜卧,弓背。病绪耳翼、颈部、下腹部、四肢内侧、外阴等处常有大小不等的紫红色斑点。公猪包皮内积尿,挤压时流出,尿浑浊,有沉淀物,有异臭味。仔猪发病时出现神经症状,嗜睡、磨牙、全身痉挛、运动失调。病初便秘,粪便发黑,如算盘珠子状;后期腹泻,液状粪便,浅黄或浅绿色,呈消化不良状。病猪在感染后10~20天因肺炎、环死性肠炎或继发其他疾病,使体况恶化而死。


(3)亚急性型 :病程长,可达21 ~30天。症状与急性型相似,皮肤有明显的出血点,耳、腹下、四肢、会阴等处可见陈旧性出血点,或新旧交替出血点,扁桃体肿胀溃疡。病猪行走摇晃,后躯无力,站立困难,以死亡转归。


(4)慢性型:多因急性不死而转为慢性或开始即呈慢性经过。症状和急性型相似,但较缓和,病情时好时坏。病猪主要表现为消瘦、贫血、行走无力,食欲不振、异嗜,腹泻便秘交替进行,皮肤有紫班或坏死痂。病猪生长迟缓,病程在1个月以上,病猪因体质恶化或继发感染而死,部分病猪可耐过而康复。


(5)繁殖障碍型:猪瘟母猪妊娠期感染所致。 依据不同的毒林和妊能时间,妊娠母猪感染后表现为流产,产木乃伊脸、畸形胎、死脑、弱仔或部分外表健康的带毒猪。子宫内感染的仔猪皮肤常见有出血点及出血斑,出生时死亡率高。出生后外表健康的仔猪,生后几个月内出常,随后可见轻度厌食、结膜炎、皮炎、腹泻、共济失调、后躯麻痹,最终死亡。母猪妊娠50—70天时感染可能导致仔猪持续性病毒血程种情况下,仔猪产后外观正常,之后逐渐消瘦或形成先天性震颤。病猪终生具有高水平的病毒血症,而不能产生针对猪瘟病毒的中和抗体成典型的免疫耐受现象。仔猪的这种感染称为“迟发型猪瘟"。
四、病理变化
(1)最急性型:浆膜、黏膜和肾脏中仅有极少数的点状出血,淋巴结轻度肿胀、潮红成出血。
(2) 急性型:耳根、颈、腹、腹股沟部、四肢内侧的皮肤出血,呈紫红色。淋巴结明显肿胀,外观颜色从深红色到紫红色,切面量红白相间的大理石样。牌脏不肿胀,边缘常可见到紫黑色突起(出第 血性梗死),这是猪瘟的特征性病变。肾脏的病变最具诊断意义,肾九 脏色较浅,点状出血非常普遍(几乎所有的病猪都出现),宛如麻雀蛋模样,俗称“麻雀肾”。切面肾皮质和髓质均只有点状和绒状出血,肾乳头、肾盂常见有严重出血。输尿管和黏膜常见出血。口角、齿龈、颊部和舌面黏膜有出血或坏死灶。舌底偶见梗死灶,大网膜和胃肠浆膜常见有小点状出血,胃底部黏膜可见出血溃疡灶,大肠和直肠黏膜随病程进度发展也常见有大量出血点。喉和会厌软骨黏膜常有出血点,扁桃体常见有出血或坏死,胸膜有点状出血。胸腔液量增加,呈浅黄红色。心包积液,心外膜、冠状沟和两侧沟及心内膜均见有出血斑点,数量和分布不均。
(3) 亚急性型:病程2~4周,主要病变表现为淋巴结、肾和脾,与急性病变相同。在耳根、股内侧有出血性坏死样病灶,断奶仔猪的胸壁肋骨和肋软骨结合处的骨合线明显增宽。
(4)慢性型 :慢性型与急性型基本相似,肾和淋巴结出血,但程度较轻。主要特征性病变为回盲口的纽扣状溃病。断奶仔猪肋骨末端与软骨交界部位发生钙化,呈黄色骨化线。
(5)繁殖障碍型:母猪具有高水平抗体, 不发病,但子宫内胎儿却因猪瘟病毒感染而发病或死亡,致使母落流产,产死胎、暗形胎成教天就死的弱仔,或仔猪出生健康,几天内突然死亡。

五、诊断
典型的急性猪癌暴发,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诊断。在诊断中应注意与猪副伤寒、弓形虫病、 伪狂犬、猪丹毒、猪肺疫等病相区别。

猪瘟发病过程(猪瘟的形成过程及防治注意事项)


六、防治
已消灭猪瘟的地区主要采取禁止从有猪瘟的地区引进生猪、猪肉和未充分加热的猪肉产品等措施,防止猪瘟病毒再次进入。若出现猪瘟病何则立即采取扑杀方法,销毁感染群的全部猪只,追踪传染源和可能的按触物,彻底消毒被污染场所。在猪瘟仅为散发的国家和地区也采用类似的控制和扑杀措施。
有猪瘟地方性流行的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疫苗接种,或疫苗接种辅之以扑杀的政策,以控制该病。我国的兔化弱毒疫苗是全世界使用最广泛也是最优秀的疫苗,接种后1周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持续1年以上。在猪瘟防治实践中,多采用下面的程序:
猪瘟兔化弱毒冻干苗,种猪每年加强免疫1次,安排在适宜(隔胎)的配种前空胎进行;每头猪的剂量为2~4头份,同场的种公猪同步免疫接种。
疫场初生仔猪超前免疫,剂量为每头猪2头份,注苗后1~2小时方可吃奶。由于本方法难操作,一般都在种 猪场发生疫情时使用,直到最后头猪瘟病猪死亡半年,无疫情发生,方可改为常规免疫。超前免疫65~70日龄进行二免,剂量为每头猪4头份。
在疫情或环境污染较重的地区,仔猪初免于20日龄,剂量为每头错头份;二免于60 ~65日龄,剂量为每头猪4头份。在污染小、疫情少的地区,仔猪于30~ 35日龄免疫,剂量为每头猪4头份。在这两种情况下的仔猪,作为商品猪到此即是终生免疫;作为种猪配种前加强免疫1次,以后每年加强免疫1次,剂量为每头猪2~4头份。
在伪狂犬病疫区,进行伪狂犬弱毒苗免疫时,必须与猪瘟免疫相隔1周,以避免伪狂犬对猪瘟的免疫产生干扰。


注意:
1)猪瘟病毒在淋巴结、脾脏和血液中含毒量最高,在采祥进行实验室检测时注意采集相应的组织。
2)大多数消毒药对猪瘟病毒均有效,但2%氢氧化钠溶液仍是最合适的消毒药。
3)母猪带毒是引起流产和仔猪对猪瘟疫苗免疫耐受的主要原因。

4)非典型猪瘟必须采用先进的实验室诊断技术来进行诊断。


标签: 猪瘟发病过程 猪瘟病原是什么及其特点 猪瘟是由什么引起的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