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起因到底是什么(疫情防范,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农村养殖畜牧网 养猪技术 269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以及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该病不仅会导致猪的发热,还容易引起病猪全身各器官的出血,其死亡率可以达到100%,是养猪业的头号杀手。非洲猪瘟一旦发生,会对当地的畜牧业造成巨大的影响,同时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甚至会对周边地区以及国家的公共卫生安全以及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

非洲猪瘟起因到底是什么(疫情防范,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1 产生原因

1. 1 传染源

非洲猪瘟病毒作为一种DNA 病毒,只能通过虫媒进行传播。该病毒主要流行于包含家猪的家养感染圈以及包含野猪以及蜱类的野生感染圈。野猪、病死猪以及亚临床感染的带毒猪群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毒对外界环境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可以长期存活于感染猪的分泌物以及环境污染物中。

1. 2 传播途径

( 1) 直接接触传播。健康猪与感染猪进行直接接触,或者接触到了被感染猪的粪便、血液以及其他分泌物污染过的设备、食物以及工具等都会导致该病的传播,此外,该病也可以通过带刺昆虫进行机械性传播。直接接触传播主要通过口部以及鼻部进行传播。

( 2) 软蜱传播。软蜱在叮咬了感染猪以后叮咬易感猪,或者被易感猪食入,都会导致该病的传播。软蜱在传播过程中不仅可以作为一个载体,同时也可以作为病毒进行繁殖的宿主以及储存库。

非洲猪瘟起因到底是什么(疫情防范,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 3) 跨界传播。非洲猪瘟也可以通过感染猪的肉制品以及泔水进行传播,这是该病跨界传播的主要方式。

( 4) 野猪传播。野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以后不一定会发病,但是可以进行病毒的传播。

2 临床症状

非洲猪瘟的潜伏期一般为3~15 d,根据其临床症状的不同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及亚临床型五种。

2. 1 最急性型

最急性型通常是由强毒力株感染引起,病猪通常不出现任何症状直接死亡,其死亡率可以达到100%。有些病猪会出现体温突然升高至41℃~42℃以及皮肤充血、呼吸困难的症状。

2. 2 急性型

急性型感染后通常会有4 ~ 6 d 的潜伏期。病猪主要表现为: 体温突然升高至40℃ ~ 42℃,咳嗽,病猪口腔以及鼻腔内流出大量黏液性、浆液性或者黏脓性的分泌物; 食欲不振,腹部、四肢以及耳部皮肤明显发红,走路不稳; 呕吐、腹泻以及便秘症状交替出现; 病猪眼结膜有明显的充血现象,并流出大量的黏液性或者黏脓性的分泌物,怀孕母猪会出现流产。急性型死亡率也可以达到100%,肺水肿是其死亡的直接原因。

非洲猪瘟起因到底是什么(疫情防范,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2. 3 亚急性型

亚急性型的症状与急性型较为相似,但是其严重程度以及持续时间存在差别。亚急性型病猪感染后其潜伏期约为6~12 d,行走困难,高热,关节肿胀,部分病猪出现肺炎症状。病猪的耳部、鼻部以及腹部皮肤发绀并伴随出血斑。亚急性型死亡率约为60% ~ 90%。

2. 4 慢性型

急性或者亚急性型病猪感染以后会转变为慢性感染。病猪偶然会有发热至40℃ ~ 41℃的现象,生长发育较为缓慢,皮毛暗淡无光泽,体型瘦弱,怀孕母猪会出现流产以及产出死胎

的现象。

2. 5 亚临床型

亚临床型可能是由家猪感染了低毒力株而引起。病程进展较为缓慢,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或者仅仅出现食欲不振以及低热的现象,病情康复以后病猪会成为病毒携带者。

3 预防控制措施

①应加强检疫检测,禁止从疫区调运生猪,从而防治病毒入侵。②对动物、动物产品以及副产品应进行严格的进口控制措施,从而尽可能降低非洲猪瘟病毒传入的风险。③倡导规模化的养殖方式,尽可能减少散养家猪的比例。④对猪场应做好相应的隔离防护措施,尽可能避免生猪与野猪以及软蜱接触。⑤应加强饲养管理,对猪场应采取严格的定期消毒措施,从而杀灭掉潜在的传染源。⑥一旦发现野猪的异常死亡或者不明原因的生猪死亡现象,应立即向当地主管部门报告。

非洲猪瘟起因到底是什么(疫情防范,非洲猪瘟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4 总结

非洲猪瘟作为养猪业的头号杀手,其死亡率达到100%,会对养殖业、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乃至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在日常的饲养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该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及控制,从而将该病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

标签: 非洲猪瘟起因到底是什么 非洲猪瘟的问题 非洲猪瘟形成原因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