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丹毒俗称“打火印”,是猪常见的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在急性型呈败血症症状,亚急性型在皮肤上出现紫红色疹块,慢性型则发生心内膜炎和关节炎。是严重危害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曾把它与猪瘟、猪肺疫并列为猪的“三大传染病”。
猪丹毒出现如何判断?
1.猪丹毒流行特点
本病一般呈散发或地方流行,发生无明显的季节点,但夏、秋季多发,冬、春较少。猪最易感染,其他动物也可感染但较少,人感染本病称为“类丹毒”。带菌猪和病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经消化道和破损的皮肤可以传染上此病。本病多发于3-12月龄的猪,尤以4~6月龄发病最多。12月龄以上发病很少。
2.猪丹毒发病症状
临床上一般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
急性型(败血型):此型最常见,在流行初期,常有一两头或数头猪无任何临床症状而实然死亡,其他猪相继发病。病猪体温高达42-43℃,高烧不退,食欲减少或废绝,或有呕吐、寒战、不愿走动、喜卧、行走摇摆不稳等症状,粪便干硬呈栗状,附有黏液,小猪后期可能下痢。结膜潮红,有浆性分泌物。部分病猪可在胸、腹、四肢内侧、耳部皮肤上出现大小不等的紫红斑,指压红色消失。可视黏模发绀,呼吸困难,站立不稳。如不治疗,经2-3天内体温迅速下降而死亡,致死率可达80%~90%。
亚急性型(疹块型):以皮肤出现疹块为特征。体温一般不超过42℃,病后2~3天,在猪的背、胸、颈、腹侧、耳后及四肢的皮肤上出现深红、黑紫色大小不等的疹块,其形状有方形、菱形、圆形或不规则形,界限明显,稍隆起,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单在或数个汇成一片,可导致皮肤坏死,常呈良性经过,经1~2周康复。
慢性型:多由急性转变而来。主要症状为心内膜炎或关节炎,或两者并发。慢性心内膜炎的病猪,体温正常或稍高,食欲时好时坏,生长发育不良,时有腹泻,体弱无力,爱走动。驱赶跑动时呼吸困难,心跳加快,有的甚至发生虚脱。重者2~4周死亡。慢性关节炎病猪,常见腕关节和踹关节发炎肿大,跛行,步态僵硬,甚至不能行走。
3.猪丹毒病理变化
急性死亡病猪,呈败血症变化。可见皮肤上有较大片的弥漫性充血,常称“大红袍”,呈现弥漫性蓝素色。脾脏充血、肿大,呈樱桃红色。肾脏瘀血、肿大,肾皮质和实质内密布针尖大的出血点。胃和十二指肠有卡他性出血性溃疡。亚急性病变主要可见皮肤上有典型疹块。慢性型在心脏房室瓣上有菜花状的疣状物,有关节炎的病例可在关节腔内见有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病程长者,关节囊增厚,关节表面有绒毛样增生。
疹块型猪丹毒容易确诊,急性败血型和慢性型常缺乏特征性状和病变,易与急性猪瘟、急性中毒误诊,须注意鉴别。应采取各脏器送兽医检验部门作实验室检验。常用的检验方法是镜检。如见有纤细、单在或成堆排列的革兰氏阳性杆菌时,结合症状和剖检变化,即可确诊(如用心内膜疣状物涂片时,则菌体呈长丝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加关注了解更多养猪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