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养殖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国民提供了丰富而安全的肉类食品,也为我国的GTP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我国的生猪养殖仍处于比较低端的水平,生猪疫病不可避免。其中猪病混合感染和隐性猪瘟引发的低温症给养殖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应引起关注。
1 猪低温症的概述
猪低温症是因饲养管理不当、营养失调、体内产热不足或者散热过多而引起猪体温下降的一种临床共有症状。病因很复杂,可单一疾病引起,也可多种疾病混感引起,可能非传染性因素引起,也可由传染性因素引起,总之病因辅助诊治难度很大。此病多集中发生于冬天或春天,生猪会突然发病,体温下降比较明显,一部分病猪表现明显的食欲下降,绝食,严重者站立不稳、肛门脱落等严重表现,如果不及时的诊疗,很容易造成患病生猪的死亡。根据以往的诊疗经验,生猪低温症多发生于带仔母猪或处于怀孕后期的母猪。
2 猪低温症的表现症状和发病机理
2.1 猪低温症的表现症状根据以往的猪低温症诊治可以发现,生猪常突然发病,体质、体温下降明显,严重者体温可降到25℃以下,直接影响生猪的生理机制,并对生猪的生理情况造成不可逆影响。但也有一些病猪,在患病初期存在一定程度的体温升高,精神抑郁、反应滞缓、甚至出现呼吸急促等问题,随着其病情的逐渐深入,患病生猪逐渐出现腹泻的现状,怀孕母猪产下死胎、未怀孕的母猪发情期也会发生改变,持续7~10d 后身体器官衰竭而死。
2.2 猪低温症的发病机理对猪低温症的研究发现,猪低温症主要由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营养因素的缺乏,环境改变引起的应激反应和病原侵袭引发混合感染及隐性感染所致。例如,如果外界环境温度过高,生猪就会对其体温进行物理调节,从而诱使体温降低而达到温度稳定的状态。如果外界温度发生较大的改变时,生猪还可以通过进食使其内部代谢发生改变,达到体温相对恒定的状态。
2.3 常见猪低温症类型常见低温症类型有两种,一种是非典型伤寒类型的感冒,这种疾病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均有发生,其中,仔猪的患病几率相对较多,虽然会对生猪造成比较明显的体温改变,但通过一系列的诊疗工作能够获得较好的诊疗效果。另一种则是非典型性的猪瘟,这类多见于刚出生的仔猪群体,多因妊娠期的母猪感染病毒,致使仔猪在出生后便携带病毒,从而出现持续的腹泻等问题,影响仔猪的健康情况。
3 治疗及预防措施
3.1 西医方法对猪病混合感染与隐性猪瘟的低温症防治确诊猪低温症后,首先应经过相应的药敏实验,配制50%左右的葡萄糖注射液加上10~20mL 的10%安钠钾注射液和40mL左右的VC溶液,将上述三种溶液全面混合后,隔水加热至40℃左右,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注射给病猪,直至生猪体温达到正常的温度。
3.2 中医方法对猪病混合感染与隐性猪瘟的低温症防治
在实际的生猪低温症疾病诊疗环节,中医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预期的诊疗效果。通常中医诊疗意在补气温补。用30±0/5mg党参、陈皮、黄芪、白术、黑附子等配置药剂,每次添加25000mL的水煮沸直至不剩余液体不超过1500mL后待药剂降至常温后灌给病猪,2 次/d 每个疗程3~4d,即可达到较好的效果。或者,在实际的药物配置环节,取15g黄芪、白术、附子以及干姜配合10g左右的干草和砂仁以及20g的当归和党参佐以大枣、熟水煮沸后凉至常温,灌注于病猪体内,经3~5d 左右即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3.3 肾上腺素加红糖对猪混合感染与隐形猪瘟的低温症防治可应用肾上腺素的模式也能够获得较好的诊疗效果。例如,应该根据不同病猪的实际体重情况应用肾上腺素,通常体重在150kg左右的病猪就可以在每次的治疗过程中应用0.1%的肾上腺素进行注射,同时给生猪灌服适量的红糖温水,持续3~5d 后便能获得较好的诊疗、防治效果。
3.4 灌肠对猪混合感染与隐形猪瘟的低温症防治低温症
病猪常出现粪便干结现象,可用肥皂水灌肠的方式帮助生猪排出粪便,配合适当的灌肠液口服使用,增加灌肠的效果。如果病猪出现了呕吐的症状,还可给生猪注射胃康注射液帮助病猪缓解症状,可获得较好的诊疗效果。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生猪养猪环节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越发的重视到了在实际的生猪养猪环节疾病诊疗、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由此,防治环节应以预防为主,着眼于饲养环节的管理工作,对疾病常出现的季节做好保温、防治工作,从而在根本上提升生猪对疾病的免疫能力,更好的为生猪养殖工作提供帮助,与此同时,应针对疾病常见的环节,针对性的进行大规模的消毒、保温操作,在根本上帮助生猪免疫工作的落实,以保证生猪养殖质量,促进我国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
资料来源:畜牧兽医科技信息;作者:王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