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非洲猪瘟自从2018年传入中国后,对我国的养猪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虽热今年非瘟病发的区域全国来看并不算太多,但是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我们依然要提高警惕,加强非洲猪瘟疫病的防控,以避免此病的再次发生,针对非洲猪瘟防控方面常见的17个问题及对策,本文详细介绍如下:
1、非洲猪瘟是什么样的疫病?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可高达100%。猪(包括家猪和野猪)是非洲猪瘟病毒**的易感宿主,且无明显品种、日龄和性别差异,没有证据显示其它哺乳动物能感染该病。
2、非洲猪瘟的危害怎样?
非洲猪瘟是严重危害生猪养殖业的疫病之一,一旦暴发,将对该国家或地区的养猪业造成巨大的打击,对相关产业的生产、贸易,以及社会就业、人民收入、肉食品供应和食品安全等诸多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3、非洲猪瘟是怎么跨越大洲,到达非洲以外的地方?
1957年,非洲猪瘟**在非洲大陆之外的葡萄牙暴发,就是因为里斯本机场附近的猪只食入了国际航班留下的餐厨剩余物引起的。1971年,非洲猪瘟**次出现在西半球,初步推测是来自于西班牙的运输物品传入。1978年,巴西报道了非洲猪瘟的病例,据推测可能是由西班牙或葡萄牙通过航空食品垃圾或和旅客携带的动物食品传入。2007年,非洲猪瘟再次通过来源于东非的违法产品经由波季港传入高加索地区。
2018年之前,我国一直没有非洲猪瘟,该病为国外传入。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传入我国的非洲猪瘟病毒属基因Ⅱ型,与格鲁吉亚、俄罗斯、波兰公布的毒株全基因组序列同源性为99.95%左右。
4、非瘟传染源及传播途径是什么?
发病猪和带毒猪是非洲猪瘟的主要传染源。发病猪的组织和体液中含有高滴度的病毒,经过唾液、泪液、鼻腔分泌物、尿液、粪便和生殖道分泌物排出体外。感染猪的猪肉产品,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泔水、栏舍、车辆、器具、衣物等也能够携带病毒,间接感染健康猪。
非洲猪瘟是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猪只的直接接触、间接接触、饲喂被污染的食物和吸血昆虫传播。
急性发病猪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非洲猪瘟病毒,易感猪与发病猪经鼻、口直接接触后极易发生感染。另外,急性发病猪的各种组织脏器中也含有大量的非洲猪瘟病毒,可随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圈舍、工具、车辆和环境,进而间接传播给易感猪。
健康猪食入污染了非洲猪瘟病毒的饲料、泔水以及未经处理的感染猪肉制品或是残羹,很容易感染。散养猪食入病死猪的内脏组织是非洲猪瘟病毒在家猪和野猪之间传播的重要途径。另外,家猪在食入感染非洲猪瘟病毒的蜱或含有感染蜱的动物内脏后也可以感染。
非洲猪瘟病毒主要有4种传播方式:即丛林循环传播、蜱-猪循环传播、家猪循环传播及家猪-野猪循环传播。丛林循环传播,主要存在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以疣猪等为介质,通过蜱虫叮咬而感染或传染非洲猪瘟。蜱-猪循环传播,软蜱是非洲猪瘟病毒的宿主和载体,通过叮咬,可以将非洲猪瘟病毒传染至家猪。家猪循环传播,非洲猪瘟病毒在家猪群体中,经口-鼻途径,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排泄分泌物或接触受污染的产品进行传播。家猪-野猪循环传播,野猪通过食用抛弃于野外的病猪而感染非洲猪瘟,野猪的流动性又加速了非洲猪瘟的传播。
5、非洲猪瘟病毒的致病机理?
非洲猪瘟病毒侵入猪体后,会在鼻咽部或是扁桃体中进行增殖,通过淋巴和血液循环进入猪体的循环系统,遍布全身,并会在血管内皮细胞或者巨噬细胞系统中进行复制,由于毛细血管、静脉、动脉和淋巴结及网状内皮细胞遭受病毒侵袭,从而导致组织、器官出现出血和浆液性渗出等病理变化。
6、已暴发的非洲猪瘟疫情中,引发中小养殖场户发生非洲猪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要原因就是使用餐厨废弃物(泔水)喂猪,或养殖人员接触外部被病毒污染的生肉后未经消毒接触生猪。所以国务院办公厅通知以及农业农村部制定的管理措施中,都明确规定了禁止使用餐厨剩余物饲喂生猪。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由于饲喂餐厨剩余物引发疫情,降低疫病发生风险。
7、猪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后,潜伏期有多长?
猪只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后,通常潜伏期为5-19天,**长可达28天。OIE《陆生动物卫生法典》将潜伏期定为15天。
8、非洲猪瘟病毒对温度敏感吗?
非洲猪瘟病毒在低温条件下保持稳定,但对高温抵抗力不强。也就是说,非洲猪瘟病毒怕热不怕冷,56℃时70分钟可灭活,60℃时20分钟可灭活,100℃时可直接杀灭。但是,4℃时可存活150天以上,25-37℃时可存活数周,-20℃以下可存活数年。
标签: 非洲猪瘟防控措施 非洲猪瘟防空5个措施 非洲猪瘟防控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