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用的小药无疑是渔具领域同时被神话与妖魔化最严重的装备,爱它的认为它是天使,恨它的认为它是魔鬼,结果搞得喜欢用小药的人用起来偷偷摸摸,谈起来讳莫如深,那么小药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呢?
先给小药一个定义就是什么是小药,就本人理解而言国内钓友将包括诱食剂、兴奋剂、香精、味道物质、营养强化剂、中草药等添加剂统称为小药,当然色素算不算小药,这是一个问题,大家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被神话了的小药
先说说为什么小药被神话了,首先一个问题国内很多小药的研发与生产者没有给出小药的主要成分以及科学的诱食性能评价结论,仅仅是请一些大师、网红大V通过实际做钓来给背书,那么这些名人钓获不错的小药就真的一定有效吗?不一定,也许是幸存者偏差。
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幸存者偏差,首先我们先要明确两个基础事实:
1、钓获多少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有时候运气很重要;
2、鱼不会均匀分布在水中,即使在高密度的鱼塘,也会有高密度区域或低密度区域,位置很重要。
在运气和位置都很重要的情况下,如何证明背书者的钓获不是运气或者恰巧的甚至是有意的做到C位呢,这是一个问题。
有读者一定会说不会是所有背书者有这么好运气位置做的那么正吧,当然不会,但是厂商只会拿钓获最好的大师、大V的来背书,钓获不好的的大师和大V的评价你是没机会见到的,你说是不是?
这就是幸存者偏差。
这种偏差也会存在钓友自己的做钓实践中,你在某次钓获中恰巧运气不错,恰巧用了某种钓鱼小药,这样你就会形成某种小药非常有效的印象。
除了幸存者偏差的影响以外你可能遇到安慰剂效应。
就是当你缺乏系统准确的饵料诱食性能对照实验数据时,你会默认使用小药的钓获效果要好于不使用小药的效果。
那么如何避免小药被神话,钓鱼人如何避免自己为神话埋单,厂商如何科学的展示小药的诱食性能?
对于钓鱼人,你需要的就是搞清楚小药的成分,选用包含诱食效果的明确的诱食剂是避免交智商税最好办法,因为很多诱食剂的诱食效果是经过无数个科研论文证实过的,例如甜菜碱等,具体见《话说欧鲤钓》科学篇 化学诱饵添加剂的使用节
对于厂商,你们需要使用科学的实验方案展示你们小药诱食性能,具体方案和办法可以参见科学篇 鲤鱼的摄食感官节 介绍的莫斯科国立大学的实验方法,科学的展示诱食性能是鱼饵厂商最好的宣传手段。
被妖魔化了小药
小药之所以会被妖魔化主要是源于人们对于添加剂、化学添加剂、不明添加剂的心理恐惧,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了,在自己的饮食上越来的越排斥添加剂尤其是化学添加剂的使用,甚至是存在一棒子打到所有化学添加剂的趋势,这样的一种心理也被投射到了鱼饵的添加剂上面来了,因为所有添加剂不是毒害鱼儿就是污染水体,是作弊,必须一棒子打死。
其实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离不开化学,离不开化学反应,离不开化学物质,你喝着一氧化二氢,呼吸着O2,炒菜时会放氯化钠,你的食物里必然会有多种氨基酸,没有这些化学物质和添加剂你会死掉的!
所以,可怕的不是添加剂更不是化学添加剂,尤其是化学添加剂的诱食性能毒理作用都是明确,国家标准中可以添加到食物和饲料的添加剂都是安全的,当然计量也要在安全范围以内,否则吃盐也会死人的。
可怕的不是添加剂,是毒理作用不明确的添加剂和过量使用添加剂。
关于部分化学添加剂是使用量可以访问《话说欧鲤钓》科学篇 化学诱饵添加剂的使用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