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学养牛(养牛跟我学第一篇第一章第一节)

农村养殖畜牧网 养牛技术 492
我要学养牛(养牛跟我学第一篇第一章第一节)我要学养牛(养牛跟我学第一篇第一章第一节)我要学养牛(养牛跟我学第一篇第一章第一节)

第一篇 牛羊传染病

第一章 传染病防治基础知识

第一节 传染和传染病的概念

一、传染的概念

1.传染 病原微生物(病原体)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而引起机体产生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称为传染过程,简称传染或感染。

2.感染的类型 由于动物机体与病原体双方斗争力量的不同,传染过程可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1)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 病原体侵入动物体后,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但不产生任何疾病症状的感染形式称之为病原携带状态。病原体侵入动物体后,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一定的病理变化,但不表现或仅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则称为隐性感染。病原体侵入动物体后,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出现该传染病特有的症状的感染形式,就称为显性传染,或称传染病。

(2)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 持续性感染是指动物长期持续的感染状态。由于入侵的病毒不能杀死宿主细胞而形成病毒与宿主细胞间的共生平衡,感染动物可长期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或反复不定期地向体外排毒,但常缺乏临床症状,或出现与免疫病理反应有关的症状。如疱疹病毒、披膜病毒、副黏病毒及反转录病毒科所属的病毒,常易诱发持续性感染。慢病毒感染,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其与持续感染的不同点在于疾病过程缓慢,但不断发展且最后常引起死亡。慢病毒有二类:一是反转录病毒科的慢病毒属的病毒,二是亚病毒中的朊病毒。

(3)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4)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5)单纯感染、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

(6)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

二、传染病的概念

1.传染病 是由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引起,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临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动物机体对某种病原微生物缺乏抵抗力或免疫力时,则称为动物对该病原微生物具有易感性,具有易感性的动物常被称之为易感动物。

2.传染病的特征

(1)由病原体引起 有无病原体是确定传染病与非传染病的最根本依据。

(2)具有传染性 意味着病原体能排出体外,并侵入另一个有易感性的健康畜体内引起同样症状的疾病。传染性的大小取决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和动物机体的抵抗力,通常由发病率的高低来体现出来。

(3)具有流行性 在一定地区和—定时间内,传染病能在易感动物群中从个体发病扩展到整个群体感染发病的特性。

(4)被感染的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 由于病原微生物的抗原刺激作用,机体发生免疫生物学的改变,产生特异性保护性反应和变态反应等。无论是显性感染或隐性感染,感染动物都可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的特异性保护性免疫。根据感染后免疫力持久性和强度不同,以及机体抵抗力的变动,临床上可出现以下现象:

①再感染:同一传染病在完全痊愈后,经过长短不等的间隙再度感染。见于口蹄疫、巴氏杆菌病等。

②重复感染:一种传染病尚在进行中,同一种病原体再度侵入而又感染或另一种病原体乘虚而入造成的感染。前者称之为原发性感染,后来者称之为继发性感染。

③复发:初发传染病已经转入恢复期或痊愈初期时,该病症状再度出现,其病原体在体内再度活跃,这种现象称为复发。

④终生免疫:耐过动物可获得终生免疫,如布鲁氏菌病。

(5)具有特征性的临床症状。

3.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条件 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要有一定数量和足够毒力的病原微生物;其二,要有对该病原微生物有感受性的动物(即易感动物);其三,要有可促使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内的外界条件(即传播途径)。这三个条件是传染病发生的必备条件,如果缺少任何一个条件,传染病就不可能发生与流行。

(1)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是传染病发生的必要因素,没有病原微生物,传染病就不可能发生。病原微生物具有引起传染的潜在能力,即其致病力。同一种病原微生物的不同菌株,其致病力并不一样。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程度或大小,谓之毒力。毒力就是指病原微生物在动物机体内生长繁殖、抵抗并抑制机体防卫作用的能力。在自然和人工条件下,毒力可以发生改变。病原微生物侵犯机体时,不仅需要一定的毒力,也需要足够的数量。有时毒力虽强,但数量少,也不能引起传染病。

(2)动物机体状态 对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机体抵抗力强,病原微生物就难以发挥它的致病作用;相反,机体抵抗力弱,就成为传染病发生的有利因素。机体抵抗力的强弱,与动物年龄、品种、营养、生理机能和免疫状况有密切关系。

(3)外界环境条件 对易感动物机体和病原微生物都有影响,它直接影响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在良好的外界条件下,可增强机体的防御机能,降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减少易感机体与病原徽生物的接触机会,有利于控制和消灭传染病。而在不良的外界条件下,则能降低机体抵抗力,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生存,促进易感机体与病原微生物接触,助长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外界条件是可以人为改造的,可使不利的外界条件变为有利条件,以便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4.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传染病的发展过程,一般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明显(发病)期和转归期四个阶段。

(1)潜伏期 从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到出现疾病的最初症状为止,这个阶段称为潜伏期。传染病的潜伏期各不相同,即使同一种传染病,潜伏期的长短也有一定的变动范围。潜伏期长短受以下因素影响:

①侵入机体的病原微生物的数量与毒力: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数量越多,毒力越强,则潜伏期越短,反之则越长。

②动物机体的生理状况:动物机体抵抗力越强,则潜伏期越长,反之则越短。

③病原微生物侵入的途径和部位:如狂犬病毒侵入机体的部位,越靠近中枢神经系统,则潜伏期越短。此外,家畜进入牧场的预防检疫期限和发生某种传染病后的隔离、封锁期限,都决定于该传染病潜伏期的长短。

(2)前驱期 为疾病的前兆阶段。病畜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呼吸增数,脉搏加快,生产性能降低等一般临床症状,而尚未出现疾病的特征性症状。

(3)明显期 为疾病充分发展阶段。明显地表现出某种传染病的典型临床症状,如体温曲线以及某些有诊断意义的特征性症状。如黏膜病的双相热。

(4)转归期 为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如果疾病经过良好,病畜可恢复健康。恢复期的特点,是疾病现象逐渐消失,机体内破坏性变化减弱和停止,生理机能渐趋正常化,且多保有一定的免疫生物学反应性。在转归不良情况下,病畜以死亡告终。应当注意的是,临床上痊愈的动物,仍能是带菌(毒)或排菌(毒)者,这是最危险的传染来源。

5.传染病的类型

(1)根据病程长短分类

①最急性型:病程短促(仅数分钟至数小时),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突然死亡,如最急性炭疽、绵羊快疫等疾病。

②急性型:病程较短,有明显而典型的临床症状,如牛巴氏杆菌病。

③亚急性型:病程较长,临床症状不如急性明显,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

④慢性型:病程发展非常缓慢,临床症状不明显,如牛结核病等。同一种传染病的病程长短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各型可以相互转化。

(2)按症状是否典型分类

①典型:具有该病常见症状和常见病情经过。如破伤风,出现全身强直,角弓反张,瘤胃臌气等。

②非典型:缺乏该病一种或几种主要症状和常见病情经过。包括顿挫型和一过型两种。顿挫型:即开始症状较重,与急性病例相似,但未及表现出主要症状即迅速消退,恢复健康。常见于疫病流行后期。一过型:即开始症状较轻,主要症状未出现就恢复了。

(3)按发病的严重程度分类

①良性:一般常以病畜的死亡率作为判定传染病是否为良性的指标。若不引起病畜大批死亡、则为良性。如良性口蹄疫,死亡率—般不超过2%。

②恶性:恶性与良性相反,可引起传染病病畜大批死亡。如恶性口蹄疫死亡率可达50%以上。

标签: 我要学养牛 养牛入门基础知识 我想学一下养牛知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