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国家标准-

农村养殖畜牧网 水产养殖 13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国家标准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国家标准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gbt21122面粉什么标准?

GB/T 21122是中国国家标准中关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的标准,其中包含了关于面粉及其制品中真菌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等)的限量标准。

具体来说,GB/T 21122规定了面粉及其制品中真菌毒素的限量要求,包括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B2、玉米赤霉烯酮等,以及对其检测方法、检测标准等方面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该标准的实施旨在保障食品安全,保障消费者的健康。

什么是玉米赤霉烯酮?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有机化合物,是植物体内抗感染的最重要的化学物质之一。它是一种黄色粉末,在热量低于270°C时稳定,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抗菌活性。它含有大量的营养成分,包括脂肪酸、蛋白质、维生素、氨基酸、矿物质等,为人体提供各种营养。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又称F-2毒素,它首先从有赤霉病的玉米中分离得到。玉米赤霉烯酮其产毒菌主要是镰刀菌属(Fusarium)的菌侏,如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和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黄色镰孢(Fusarium culmorum)、木贼镰孢(Fusarium equiseti)、半裸镰孢(Fusarium sernitectum)、茄病镰孢(Fusarium solani)等菌种。镰孢菌属种在玉米繁殖一般需要22%~25%的湿度。

是一种霉菌毒素

玉米赤霉烯酮,又名F-2毒素,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18H22O5,是一种霉菌毒素,首先从有赤霉病的玉米中分离得到。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源于禾谷镰刀菌,大刀镰刀菌和克地镰刀菌的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瓜萎镰菌醇和镰刀菌酮X)在3类致癌物清单中。

如何实验室检测饲料中是否有霉菌?

主要有黄曲霉毒素B1、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伏马菌素、赭曲霉毒素。

目前来说检测的方法有液相色谱、酶联免疫、胶体金法、荧光定量法。

胶体金法相对来说操作比较简便,但是准确度不是特别高,液相色谱准确度高,但是操作复杂,需要专业的检测人员,费用高。

酶免的方法操作较为繁琐,需要集齐较多样本才能进行检测。目前我们公司用的是上海飞测生物荧光定量的仪器,检测一个样本只需要十几分钟,跟国标做过对比,吻合度比较高。

黄小米执行标准?

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粮油制品中赤霉烯酮的检验》GB/T-31414-2015。

该标准适用于粮油制品中赤霉烯酮的检验,包括黄小米在内的所有粮油制品均需执行该标准。

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铅、汞、砷、镉的限量》GB 2762-2017。

该标准规定了食品中4种重金属(铅、汞、砷、镉)的限量要求,其中黄小米属于杂粮类食品,其限量标准如下:铅不得超过1.0mg/kg,汞不得超过0.1mg/kg,砷不得超过0.15mg/kg,镉不得超过0.3mg/kg。

3.《农业部关于全面推进杂粮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该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强杂粮质量安全监管的要求,明确了对杂粮生产企业的质量检测、检验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对黄小米等杂粮品种进行质量控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为黄小米的生产和检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执行标准是:

      铅不得超过1.0mg/kg,汞不得超过0.1mg/kg,砷不得超过0.15mg/kg,镉不得超过0.3mg/kg。执行该标准,可以保障黄小米食品的安全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1766-89

小 米

Millet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小米的分类、质量指标、术语、检验方法、包装、运输和储存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粟(谷子)经加工制成的商品小米。

2 引用标准

GB5491 粮食、油料检验 扦样、分样法

玉米赤霉烯酮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玉米赤霉烯酮来源:

玉米赤霉烯酮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产生,粉红镰刀菌、窜珠镰刀菌、三线镰刀菌等多种镰刀菌也能产生这种毒素。李季伦1980年研究发现,许多农作物如小麦、大豆等植物中也存在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酮有许多种衍生物,例如7一脱氢玉米赤霉烯酮、玉米赤霉烯酸、8一羟基玉米赤霉烯酮。同时,植物中的玉米赤霉烯酮结构和对生物体的影响与霉菌产生的玉米赤霉烯酮作用是一致的。

玉米赤霉烯酮理化性质:

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酚的二羟基苯酸的内酯结构,分子式为C18H22O5它不溶于水、二硫化碳和四氧化碳,溶于碱性水溶液、乙醚、苯、氯仿、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酸类,微溶于石油醚。由于玉米赤霉烯酮是一种内酯的结构,因此在碱性环境的条件下可以将酯键打开,当碱的浓度下降时可将键恢复。

玉米赤霉烯酮主要是由镰刀菌属的真菌产生的真菌毒素,镰刀菌在玉米里繁殖一般需要22%~25%的湿度。

实际上不止玉米会有,大麦、小麦和高粱等谷物都会存在。这种真菌会破坏营养成分,影响口感,超量还会引起人和牲畜中毒,在国标中也规定了必须检测玉米赤霉烯酮的含量。这种真菌耐热性较强,110℃下处理1h才被完全破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国家标准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饲料中玉米赤霉烯酮国家标准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烯酮 中玉 国家标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