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中赤霉烯酮限量-

农村养殖畜牧网 养鹅技术 16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饲料中赤霉烯酮限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饲料中赤霉烯酮限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脱霉剂高温下会失效吗?

不会。脱霉剂耐高温,脱霉剂高效吸附霉菌抑制有害菌的生长。高效降解饲料中的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呕吐毒素、烟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等霉菌毒素;抑制动物肠道内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有害菌的生长,改善动物肠道健康,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减少动物疾病的发生。  

脱霉剂有效分解霉菌不破坏营养物质。酸分子进入霉菌细胞内,能裂解成离子和质子,使细胞PH值下降,从而干扰霉菌细胞的DNA、RNA、蛋白质、类脂的合成。

2761和2963有什么区别?

2761和2963是两个不同的标准,它们在适用范围、目的和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
GB 2761-201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是食品安全通用标准,规定了食品中黄曲霉毒素B1、黄曲霉毒素M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展青霉素、赭曲霉毒素A及玉米赤霉烯酮的限量指标。该标准对保障食品安全、规范食品生产经营、维护公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GB 2963-2014是《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的增补标准,规定了食品添加剂的定义、使用范围、最大使用量或残留量等。该标准主要针对食品添加剂的安全使用和管理,以保障公众健康。
因此,这两个标准的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适用范围和目的不同。GB 2761主要关注食品中真菌毒素的限量,以保障食品安全;而GB 2963则主要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质量。

玉米赤霉烯酮从哪里来?

都可以,文献上面的ZEA和ZEN出现几率半对半,是英文Zearalenone的不同缩写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又称F-2毒素,它首先从有赤霉病的玉米中分离得到。玉米赤霉烯酮其产毒菌主要是镰刀菌属(Fusarium)的菌侏,如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和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

玉米赤霉烯酮是什么?

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又称F-2毒素,它首先从有赤霉病的玉米中分离得到。玉米赤霉烯酮其产毒菌主要是镰刀菌属(Fusarium)的菌侏,如禾谷镰刀菌(F.graminearum)和三线镰刀菌(F.tricinctum)、黄色镰孢(Fusarium culmorum)、木贼镰孢(Fusarium equiseti)、半裸镰孢(Fusarium sernitectum)、茄病镰孢(Fusarium solani)等菌种。镰孢菌属种在玉米繁殖一般需要22%~25%的湿度。

饲料加工过程会残留哪些污染?

在使用养殖饲料时,要严防以下六种污染:

一、虫害鼠害污染。虫害可造成饲料营养损失,或在饲料中留下毒素。在温度适宜、湿度较大的情况下螨类对饲料危害较大。鼠害不仅会造成饲料损失,还会造成饲料污染,传播疾病。

二、微生物类污染。饲料滋生黄曲霉菌、青霉菌、赤霉菌和镰刀霉菌等有害微生物,会产生黄曲霉毒素、赤霉素、赤霉烯酮等对畜鸡有害的毒素。其中黄曲霉毒素的毒性最强。

三、抗营养因子污染。饲料中的抗营养因子主要有蛋白酶抑制因子、碳水化合物抑制因子、矿物元素生物有效性抑制因子、拮抗维生素作用因子、刺激动物免疫系统作用因子等。它们的存在会干扰畜鸡对饲料养分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四、有害化学物质污染。主要包括农药污染、工业“三废”污染、营养性矿物质添加剂污染等三类有害化学物质。

五、非营养性添加剂污染。抗生素、激素、抗氧化剂、防霉剂和镇静剂的作用,对预防疾病、提高饲料利用率和生长速度有很大作用,但若不严格遵守使用原则和控制使用对象、安全用量及停药时间,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会在肉、蛋、奶中残留,并通过畜鸡排泄物污染环境。六、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毒物交叉污染。加工工艺控制不当,饲料中成分复杂的添加剂在粉碎、输送、混合、制粒、膨化等特殊的加工过程中会发生降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一些复杂的化合物。此外,饲料生产过程中的混杂污染也是影响饲料卫生和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饲料加工生产过程中要注意清扫设备,避免饲料在输送及混合过程中分解和残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饲料中赤霉烯酮限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饲料中赤霉烯酮限量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标签: 烯酮 限量 饲料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